APP下载

对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思考

2018-01-19吴艳

艺术评鉴 2018年20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课程设置

吴艳

摘要:音乐选修课已经成为高校选修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艺术课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现状、设置策略和设置方式进行分析思考,希望探索出有效的课程设置方案,以便于音乐选修课更好的在高校课程中开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选修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124-02

一、目前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主要由专业音乐教师和一些爱好音乐的教师承担,课程内容也是按照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开展,内容设置相对自由随意,缺乏系统性。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学生在选课系统里根据已经给出的选课指南进行课程选择,教师在上报课程时,缺乏对选课学生兴趣、需求的调研,所开设课程缺乏针对性。

(三)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

高校大学音乐选修课一年开设两学期,有些老师开的选修课就一门,上学期学了一门音乐课下学期想继续深入学,就没有相应课程上,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

二、提高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策略

(一)整体规划选课内容,采用系统思维方式设置课程

全国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没有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出发点也是不同的。有些教材内容不适合学生选用,教师自行组织、编排的内容前后衔接不紧凑,知识较碎片化、零散化,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编排时一定要学会使用系统思维,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注意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编排形成具有整体性的知识,把音乐选修课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思考、研究。从全体学生出发,从多数学生的意愿出发,注重整体效益和整体结果,充分利用灵活的授课方法来进行音乐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安排,用整体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选课意愿,达到师生都满意的选课结果。

(二)结合选课学生兴趣,有针对性设置课程

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的艺术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属的教育。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高校的音乐教师要明确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使广大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到提升,以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要普及音乐,就要了解普及对象的兴趣、爱好、上课倾向、性格特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分方向开设音乐选修课。音乐的门类有很多种,在一门课程里,尽量能满足有同一爱好的学生进入到想要选的课程。如音乐选修课《跟我学民歌》,一看课名学生就知道这是一门声乐选修课,而且学的都是民歌。有这方面兴趣爱好的同学就会积极主动报选课,同样兴趣爱好的学生一起上课,课堂互动和教学质量能够保证。目前高校选修课基本是按照学期进行,教师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将音乐涉及的歌唱、欣赏、舞蹈、器乐等知识都讲授给学生,让学生都能接受,这好像不太现实,就算一学期里把这些方面都讲到,那也是泛泛而谈,学生收效甚微,教学效果也不明显。与其花大力气面面俱到,不如有针对性的开设学生真正想要选的课程,在课上加以正确引导,相信选修课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满足选课学生需求,连续性安排课程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所涉及的技能技巧需要时间去打磨。教师在设计音乐选修课程时,尽量考虑到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各课程之间的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本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的内容安排要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音乐类选修课程大致可以分为音乐赏析类课程、音乐技能类课程、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这三大类课程,哪类课程先开,哪类课程后开,每一类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教师心中一定要有数,不能盲目。学生在面对众多音乐选修课的时候,他们没有时间考虑应该先选哪门课再选哪门课,对于课程知识的前后衔接,教师一定要在开课之前考虑到课程设置的连续性。要想到零基础的学生首先可以上什么课,学了一学期音乐理论知识想要继续选修音乐类课程,又该选什么课。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所开设的课程名后面备注一下该门课所需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选课时清楚明白自己所选课程是否与自己目前能力相匹配,减少选课的盲目性,真正达到选修课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目的。

三、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方式

(一)本土音乐文化融入音乐课程

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改革先驱卡尔·奥尔夫鼓励大家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进行音樂教育。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根据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在高校的选修课里,加入本地区的民歌、民谣、方言进行音乐教学,从本地区音乐里感受音乐的美。如,教师在介绍广东音乐时,引入客家童谣《月光光》,来自广东的同学就很自然的跟着音乐哼唱,其余同学用热情的掌声邀请他们用粤语为大家演唱《月光光》,歌词虽听不懂,但那语调声韵让学生着迷,学起来虽拗口,但很有意思。音乐课里适当加入本土音乐,对传播本土音乐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歌唱活动穿插进音乐课程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认为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好途径。高校大学生大多喜欢唱民谣、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歌曲,教师在课堂里根据学生的爱好,给他们表现的空间,让学生的才华在大家面前得以展示,满足学生表演欲望,锻炼学生心理素质。教师也可以用本土民谣作为唱歌素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节奏、乐感等音乐能力,让学生轻松、愉快进行歌唱,通过歌唱来提升大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在音乐学习中,让学生主动介绍自己家乡的民歌,用方言演绎歌曲内容,既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增强学生对家乡音乐的自信。从自己所熟悉的音乐入手,学生更容易主动、积极的去学习音乐。如,教唱音乐家金鼓先生作曲的渝东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时,班里一位来自重庆梁平的学生用自己的家乡话演唱歌词,那地道的重庆方言让这首歌更富有生活气息,尤其是演唱“啰儿”“郎郎扯”“匡扯”这几个衬词,把大伙乐得前仰后合,其他学生都跟着模仿学唱,感觉自己就是憨厚、朴实、勤劳的重庆梁平人,乐观爽朗的情绪,热爱劳动的情感都感染着每一个人。音乐课里,教师因时因地选用歌曲,将歌唱活动穿插进整个课堂,音乐课会显得更生动有趣。

(三)即兴编创贯穿音乐课程

进行编创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特定的音乐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能够发挥学生的音乐编创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例如学会歌曲《九儿》,要求学生分组对原歌曲的歌词进行编创,采用替换式的词语根据歌曲意境以及电视剧所揭示的主题,歌词要改得押韵,符合原剧情意思。编创完歌词,再根据小组所编歌词进行舞蹈动作编创。请学生设计与歌词、旋律吻合的表演动作,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动”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在编创过程里通过身体动作,由外及内地帮助学生感悟音乐,通过丰富的形象思维,挖掘出自己对音乐独特的即兴创作潜能。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慢慢就会喜欢上音乐,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积极学习,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会得到长足发展,整体音乐素质也能得到提高。

四、结语

音乐选修课程在高校的有效设置,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华优秀音乐,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良好的视听感受,坚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高校音乐选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意义重大,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结合选课学生兴趣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有连续性地安排课程,整体规划选课内容,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音乐课程,歌唱活动穿插进音乐课程,即兴编创贯穿音乐课程。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达到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张琴.音乐选修课功能之我见[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05):121-122.

[2]郑晓晴,董梅.普通高校音乐公共选修课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探索[J].艺术教育,2009,(09):48+53.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课程设置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一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第二批招生院校及专业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2019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