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2018-01-19袁维琪

艺术评鉴 2018年20期
关键词:创作背景暴风雨演奏技巧

袁维琪

摘要: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是在他最受折磨的一年中完成的,他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也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本文囊括了这首作品创作之前的背景,从第一个乐章中分析其中所包含的音乐形象,从“因”到“果”总结出相对应的演奏技巧,这是整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贝多芬 《暴风雨》 创作背景 作品风格 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05-03

奏鸣曲《暴风雨》又称作《d小调奏鸣曲》(op.31 no.2),创作于1802年,那一年正值贝多芬被疾病折磨最痛苦的一年,但贝多芬依然坚持完成他的创作,是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这首奏鸣曲无论从它的创作手法、标题、表现形式还是它的主题思想都饱受争议。一直以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研究音乐家精神内涵的重要宝典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这首作品将高超的演奏技术与音乐形象联系起来,堪称完美,代表着贝多芬创作的巅峰时期,对我们有许多启发。因此本文以作品第一乐章为例,从曲式结构以及创作背景中探索其高难度的演奏手法。

一、贝多芬生平及其奏鸣曲创作概述

(一)贝多芬生平概述

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11岁时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后来又去了宫廷乐队,从此开启了他的音乐之路。

贝多芬先后受到莫扎特和海顿等人创作的影响,贝多芬在1782-1792年间的创作,绝大多数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处于他的创作的起步阶。但同时他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对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政治层面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理解,也摸清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后来,大约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疾病日益严重,听力越来越弱,但是他对音乐的创作热情仍在继续,并将这些痛苦化作了创作的动力和源泉。1801年他的第一部交响曲问世,1802-1812年,进入了他的创作的高峰期,盛产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命运交响曲》。

在贝多芬彻底丧失听力的时期,留下了最后六首弦乐四重奏,这时期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后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去世。

(二)贝多芬奏鸣曲创作概述

贝多芬的一生共创作32首钢琴奏鸣曲,作品较自由随性,风格多变,作品的乐章数目也较随性,有三乐章、四乐章也有两乐章,其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两乐章的有6首。按照作品所创作的不同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晚期。

贝多芬早期(1792-1800)的作品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较深,继承了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贝多芬既吸收了海顿式的发展动机,又吸收了莫扎特深情、优美的旋律,他将二者的创作手法融合在了一起,扬长避短的同时,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又极力的挖掘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风格。贝多芬大胆的运用不协和和弦、调性,不稳定音程,旋律的大幅度跳跃,节奏的急缓变化,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渲染力。在创作时较为严谨,严格的按照传统的古典主义创作的风格手法进行创作,但又不完全拘泥于传统,因此他是将古典主义传承并发扬的作曲家之一,其中《月光》op27.no.2奏鸣曲就是这一时期作品风格的典型代表。

中期(1801-1815)正值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人们追求个性、自由、思想解放,强调人的重要性,因此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也对贝多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贝多芬追求“真、善、美”,追求世界和平以及人们的幸福生活更为重要,贝多芬的创作围绕这些开始进行。中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最盛产的时期,他努力探索奏鸣曲的创作手法、和声织体,运用新颖的旋律音型、节奏、伴奏织体等,形成了“贝多芬式”的风格特征。《暴风雨》op31.no.2奏鸣曲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贝多芬晚期(1816-1827)钢琴奏鸣曲的风格表现了他深思、焦虑、沉重、复杂的内心独白,他的作品思想内容,更加注重个人主观感受的抒发,个人情感的表达,表达了他的痛苦与希望、积极与消极、挣扎与肯定等复杂的情感以及从最自由的幻想走向最坚定的意志。他的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都成为后世流传的经典,其中有《降B大调第二十九(锤子钢琴)奏鸣曲》(op.106)。

二、贝多芬《暴风雨》创作特征分析

《暴风雨》这首作品创作于1802年,是贝多芬中期时的作品。这一时期贝多芬在创作《暴风雨》op31.no.2时,正是他听觉衰退、精神危机的时刻,因此他更加追求个性、思想解放,摆脱了传统作曲手法的束缚,开始带有浪漫主义式的炫技性手法。

(一)《暴风雨》奏鸣曲创作背景分析?

音乐家所创作的作品,是其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和真实感受,所以要想全面的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与内容,那么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是必不可少的。作品31之2《暴风雨》,完成于1802年,这首奏鸣曲有着完整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是最具有贝多芬特色的作品之一,向后人展示了其独特的作曲手法和巨大的音乐成就。1802年正是贝多芬被病痛折磨最严重的时刻,那一年他生活极其痛苦,在他所寫的遗书中,就能看出他当时的绝望和崩溃,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仍然顽强的进行他的创作。《暴风雨》它富有激情以及狂热骚动的感情,但标题不是贝多芬所写。《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年(1611年)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莎士比亚的遗嘱,他在《暴风雨》中表达了对生活的追求,对美好前景的向往,这首作品与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塑造的主人公也是与坎坷命运作斗争的形象十分相似,因此后人为这首奏鸣曲加上了标题,称之为“暴风雨”。

(二)《暴风雨》第一乐章音乐本体分析

这首《暴风雨》op31no.2的曲式特点是:它的三乐章都是完整的奏鸣曲式。然而其他奏鸣曲一般都是由回旋曲或者奏鸣曲加回旋曲式构成,且这首作品具有戏剧性的色彩,把三个乐章串联在一起,就如同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把他内心所想的东西向我们完美的展示出来。

第一乐章的音乐主题是动荡不安的、不和谐的,似乎有着许多不情愿,但最终还是趋向和解。所表达的意境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夕,万物都变得不平静,蠢蠢欲动,但又有所顾虑、犹豫不决,内心在挣扎,在骚动着。它是d小调4/4拍,是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

1.呈式部(1-90小节):整个前奏部分只有短短的六小节,但却从Largo–Allegro–Adagio(最慢的-快板-慢板)大幅度的速度变化,并且以d小调属和弦上的琶音缓慢的开始,紧接着进入连续的右手下行二度的模进音型,左手连续的上行二度的模进音程,最后回到d小调的属和弦上。从全音符到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再到二分音符,这些时值上的明显差异变化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内心极其的骚动的感觉。从21小节开始进入主题,在41小节的时候副部的主题开始出现,和呈式部主题不同的是,没有强烈的对比,从主题部分到副部主题的突然转变,好像有点措手不及的感觉

2.展开部(97-145小节):97小节开始进入展开部是呈示部的继续和发展,是主题的扩展。连续的上行pp琶音,接着一个ff的突然出现以及快板节奏、持续的三连音震音,打破了这个平静的局面,并且由呈示部的单音的三连音变成双音,可想而知,暴风雨的再次来临是多么的猛烈。仿佛晴天霹雳一般,暴风雨再次来袭,情感推向了高潮,整个状态达到了极限。展开部是在呈式部的基础上,变化展开的,展开部一连串的琶音和前奏部分的琶音有着一定的联系,双音的三连音部分也比前奏部分更加激烈,中间的很多变化音的装饰让整个旋律变得更有色彩性。

接着展开部进行了对比展开,和呈式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在一串的单音旋律上结束,这与呈式部的强烈和弦形成了不一样的听觉体验。在主部主题的基础上对比展开,仿佛宁静了许多。

3.再现部(146-结束):从146小节开始,是呈示部的再现部分,即再现部,它是呈示部的同音异名转调部分,但与此同时又添加了许多新的材料,这部分是华彩部分。以pp的柱式和弦后面跟着快速的“3+3+3+6”的三连音和六连音,原材料的再现同时,又在层层的递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渲染,结尾处以低沉深闷得八分音符主和弦,营造出斗争的停息,一切在不情愿中又归于平静,寓意着暴风雨渐渐的停下来了。并且弱结尾的使用,为下一乐章的开始做了铺垫,预示着故事的发展并没有到此结束。

三、《暴风雨》第一乐章演奏技术分析

贝多芬的奏鸣曲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风格宏伟壮丽,也开启了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新思潮,所以他的作品有一定的炫技性,这就是我们在演奏中需要注意的,要运用一定的演奏技巧去处理这些演奏难点。

(一)旋律的处理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的作品,它的旋律不协和音程较多,有较多的离调,因此在演奏过程中三连音不断持续的出现具有特点,并且呈式部和展开部的主題旋律有在左手出现。如第一乐章先从d小调开始,缓慢的琶音和缓慢的慢板作为烘托,直到最后一个“la”的出现,如谱例1。

如谱例1所示:力度上从一开始的pp–p–cresc.–sf–p,这一系列的强弱变化渲染了较强的音乐性。从21小节开始,左手的主旋律加上右手的持续的三连音,高低声部的交替需要我们演奏出内心的矛盾和紧张的情感,在主题突然转变的地方,要从容一些。55小节和弦的弹奏应有力量性。69小节的八分音符的经过音要演奏的比较活跃,要强调的是,前奏部分演奏时要十分轻快、清楚,并且要严格遵照乐谱中的拍点、断句进行演奏,在第二小节之后左手和右手同时进行落起,第一小节的拍点是强、弱,但到第二小节中左手的弱拍加入了突强,需要连断的手法进行演奏,即第一个音到第二音之间是连奏,在断句之间要断奏,以表现出明朗、干脆的效果。

(二)踏板的使用

踏板在钢琴演奏中可以使所演奏的音符变得更加圆润,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如果没有踏板音乐会显得比较单一、呆板,但是如果踏板的过度使用又会使音符变得含糊不清,就像唱歌一样,“歌词”表达不清楚,所以在这首奏鸣曲中,踏板的运用要相当注意。

如谱例2所示,每个三连音都仿佛像是雨水的降落,不能弹奏的太过于仓促,踏板应该平稳的、有节奏的踩下,在每个拍点时进行换气。谱例中的下方横线,详细的标出了踏板的踩与放如何进行,比如在第一小节中左手“do”音演奏使将踏板平稳的踩下去,第二个“mi”音弹下去的同时将踏板松掉。后面的踏板要连续的踩放,就如同吸气呼气一样,不能断气。

后面的音符在最后的十小节,即第一乐章的尾声时,需要用踏板来制造出雷声的效果,同时踏板要逐渐放掉,慢慢的松开,以显示雷声越来越远,万物都开始复苏,恢复生机,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四小节时,左手的旋律重复,右手一直保持的柱式和弦,踏板逐渐松掉,声音越来越弱,踏板是一音一踏板,营造出新的生命降临的感觉。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史上最伟大作曲家之一,开创了浪漫主义的风格,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主要是为了体现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独特的群众思想,既纯朴又华丽,不会显得华而不实,但这首作品之庞大,仅仅依靠这些论点论据,去深刻剖析它的内在,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进而不断地层层探索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2]童道锦,孙明珠.外国钢琴作品分析与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奥]卡尔·车尔尼.贝多芬全部钢琴作品的正确奏法[M].张淑懿译.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1973.

[4]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5]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创作背景暴风雨演奏技巧
暴风雨前
The Storm暴风雨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暴风雨中的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