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创歌剧《莫高窟》的美学价值探析

2018-01-19杨坤

艺术评鉴 2018年20期
关键词:莫高窟美学

杨坤

摘要:原創歌剧《莫高窟》以敦煌莫高窟220石窟为背景,男女主角的爱情在多彩的画笔中生根发芽,在绚丽的胡旋舞中绽放盛开,在国家战争的命运中凄美凋零。面对当今世界文化的大发展、大融合,原创歌剧《莫高窟》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紧紧围绕歌剧创作中的真、善、美及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美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价值探析。

关键词:《莫高窟》 原创歌剧 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25-02

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中国广播艺术团重点打造的中国民族交响乐歌剧《莫高窟》自2018年5月4号于北京天桥剧院首演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原创歌剧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国歌剧历史上首次采用中国民族管弦乐伴奏,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尝试。众所周知,歌剧起源于西方,主要是用歌唱或音乐来表达剧情的一门舞台表演艺术,西方歌剧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相比较来说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在整个世界歌剧史上相对滞后。中国原创歌剧《莫高窟》的创作填补了中国歌剧史的空白,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的产生根源于对于客观世界、社会和自然的审美体验,这同样适用与艺术创作。《莫高窟》要想创造出美的意象,离不开它的自然地域特色,《莫高窟》的创作深深根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莫高窟独特的地域特色。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的脚下,大部分地区戈壁沙漠广布,气候较干旱,冷热变化差异较大,风沙较多。当地虽属大陆性干旱气候,但是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对于发展农业来说可谓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莫高窟》的舞台背景设计包括道具大都以灰色调为主,人物的服饰也是依照河西走廊地区人们的宽松长袍束以腰带的特色服饰设计为主,人们对于衣服颜色尤喜红蓝黑白等对比强烈的色彩,所以《莫高窟》在人物服饰颜色的选取方面也对此有很大借鉴。甘肃河西走廊独特的地域特色是《莫高窟》歌剧艺术美产生的重要基础,歌剧中的特色人物与和场景与敦煌独特景观融为一体,使之具有了明显的地域识别特征,将这种特征融入歌剧创作,历史美感也就随即产生了。除此之外,《莫高窟》的创作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由于古代的唐朝十分重视对外交流,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丝绸和香料、颜料、宝石等得以销往唐朝,唐朝的文化也得以传到西域。但是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衰落,西藏吐鲁番占据河西地区,原创歌剧《莫高窟》正是以这个社会大背景为基调,以此讲述了画工李工和石窟供养人翟蜜儿的悲惨爱情故事。

历史人文的积淀为《莫高窟》歌剧的创作提供了历史依据,河西走廊地区历来是历朝历代必争之地,它是沟通对外交流的咽喉要道,唐朝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河西走廊地区沟通了欧亚非三大洲,它不仅是往来货物的中转站而且也是不同文化的传递站,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积淀为灿烂的历史文明。正是这种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得印度的佛教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到了河西走廊,传到了中国。《莫高窟》全剧无一不贯穿着这种宗教美学精神,它是这部歌剧的灵魂所在。在这部歌剧第一幕和第二幕中李工与蜜儿的幸福生活笼罩着佛的光辉之下,他们祈愿佛庇护人民安定幸福的生活,让敦煌壁画能够早日完成。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中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战争的阴霾笼罩敦煌,尚结赞王爷爱慕蜜儿决定将她迎娶为妻,蜜儿的父亲翟豪为了保护敦煌的百姓,使敦煌免造战争,牺牲了女儿的幸福,同意了联姻,但是这遭到了蜜儿和李工誓死反对,蜜儿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向佛倾诉,希望可以获得救赎。第四幕中李工抱着死去的蜜儿登向高处,在聚光灯下后面佛光普照,整个舞台被无数光线射向远方,石窟飞天壁画也随着蜜儿的死慢慢的剥落升向了远方。此时这种效果带给人的是巨大的震撼,仿佛石窟壁画随着蜜儿的灵魂一起升入了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宗教美学精神贯穿歌剧始终,参与审美境界和理想人物的塑造。

《莫高窟》歌剧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人的本质力量,是真、善的统一体,即人在实践活动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善、美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活中的真实并不等于艺术中的真,艺术的“真”是艺术家通过自己对于生活真实的提炼加工与升华,通过艺术形象展现出来的。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现实的“真”凝聚到了艺术上便创造出了真正美的艺术作品。真是美的前提,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世界规律的条件下,才能最终达到人的目的。真虽然是美的基础,但是真的却不一定美,反过来说美的却必然是真。《莫高窟》虽然以历史真实作为创作的基础和素材,但是它不局限于历史,立足于描写小人物画工李工和翟蜜儿的凄美爱情故事,这种以情造戏、以情立意的内容层非常符合人们的审美欣赏情趣,极具审美价值。善是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美则是在这种合目的性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善具有功利性与人的价值判断直接联系,而美却不与人的直接功利性相连,它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并不直接满足人的实际需要。《莫高窟》中翟豪身为首领虽然万般不愿毁掉女儿的幸福,但是为了让百姓免造战乱之苦,只能将女儿嫁给尚结赞王爷。同样,虽然蜜儿万般不愿,但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她还是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这种和谐、包容、中和的思想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些人物形象都是美的化身。

《莫高窟》歌剧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是艺术的形式,但是艺术形式能够影响人、感动人的原因就在于这种形式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内容的深刻的思想性,即意在笔先。《莫高窟》歌剧中借用李工与蜜儿这类小人物的命运,体现了国家安定与人民幸福的必然联系,宣扬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孔子认为审美主体具有选择性,一件作品是否能成为审美对象,关键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即是否具有深刻的内容意义。艺术家的创作目标就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求美的形式,创新美的内容,加强美的表现,从而使艺术美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下不断丰富和发展。鲜明的艺术形象无不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的复合体,李工是多数画工中的一个,他的这一典型形象代表了普遍意义上的劳动人民的勤劳和甘愿为艺术献身的精神。蜜儿的这一艺术典型形象代表了普遍的人性解放,为了爱情宁愿牺牲生命的价值追求。艺术家以小见大,创造性的将栩栩如生的鲜明形象体现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原创歌剧《莫高窟》运用多媒体交互式舞台设计,立体化空间,服装设计及人物造型高度还原唐代历史场景及风土人情,让观众身临其境地现场感受到了数千年的大美敦煌与荡气回肠的莫高窟之恋。在当今世界,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在壮大我们的综合国力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莫高窟》歌剧艺术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宣扬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将深刻的思想价值判断与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艺术作品中,致力于用中国的语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张景华.原创民族歌剧《莫高窟》唱响京城[N].光明日报,2018-05-09:(009).

[6]张婷.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座谈会专家发言摘登[N].中国文化报,2017-12-11:(005).

[7]黄奇石.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歌剧的重要意义[N].中国文化报,2017-12-21:(001).

[8]温小娟.《蔡文姬》探索中国民族歌剧新形式[N].河南日报,2017-12-22:(004).

[9]韩业庭,熊一璇.《檀香刑》:民族歌剧的新探索[N].光明日报,2018-01-07:(004).

[10]黄维若.中国民族歌剧向戏曲学习借鉴的几个问题[N].中国文化报,2018-01-15:(003).

[11]郑海鸥.民族歌剧《英·雄》: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N].人民日报,2018-03-01:(019).

[12]傅显舟.关于三部现实题材民族歌剧的思考[N].中国文化报,2018-03-13:(005).

猜你喜欢

莫高窟美学
印花派对
莫高窟治水记
莫高窟的诞生(上)
相悖美学
探访莫高窟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纯白美学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