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迷娘》与长笛独奏《迷娘幻想曲》比较研究

2018-01-19郑飞

艺术评鉴 2018年20期
关键词:歌剧结构

郑飞

摘要: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在某些方面有着共通之处。歌剧《迷娘》通过不同人物的唱词可以由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和内心活动,而欣赏和分析长笛独奏《迷娘幻想曲》应该从整体去把握音乐情绪之间的转换,对音乐不同片段要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情绪。

关键词:歌剧 《迷娘》 《迷娘幻想曲》 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17-02

歌剧《迷娘》(又译作“梅娘”)是法国19世纪歌剧中的名作之一。在整部歌剧中有两首咏叹调尤其著名,分别是《你可知晓那遥远的南国》以及《我是仙后蒂塔尼娅》。该歌剧为法语,由卡雷和巴比耶合作编剧,托玛作曲。

一、托玛及其歌剧《迷娘》概述

托玛(Charles Louis Ambroise Thomas,1811.8.5-1896.2.12),师从法国抒情歌剧的创始者古诺,共创作歌剧20余部,代表作《迷娘》(1866年)和《哈姆雷特》(1868年)。

歌剧《迷娘》取材与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尔的学生时代》,但相比较歌德《威廉·迈斯特尔的学生时代》,无论是情节还是其他,都与原作有教大的差异。和有些剧本相同,该歌剧同样有以喜剧结束和以悲剧结束的两个版本,前者为巴黎喜歌剧院而作,因作品广受欢迎,又写作悲剧结束的版本(德国歌剧院演出)。在歌剧中,热情奔放的姑娘迷娘、极具魅力但又轻浮的费琳娜以及威廉展开了纠缠不止的恋爱故事,据说瓦格纳对该歌剧也颇感兴趣。作品自1866年11月17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之后三十年间,上演场次达到1000多场,创造了歌剧史上的神话。《迷娘》略去歌德原作中的人生哲学观点,变成了轻松且伤感的爱情故事,这种处理与古诺的《浮士德》一脉相承。

歌剧的演出时长:序曲(8分钟)、第一幕(68分钟)、第二幕(65分钟)、第三幕(39分钟)。《迷娘》故事梗概:迷娘爱上威廉·梅斯特,但梅斯特已经爱上女演员费琳娜,迷娘自杀未果,到城堡取献给费琳娜的花环时陷于火海后,被威廉所救。当威廉与费琳娜离异后向迷娘表白,而罗塔里奥恢复记忆,与女儿相认。喜剧版本的情节为:迷娘自从被拐走后,侯爵几经波折终于找到自己的女儿,并将迷娘许配给威廉,二人唱出经典唱段《你可知晓那遥远的南国》,全曲在全體欢唱《哦,快乐的日子》中结束。悲剧版本中费琳娜再次出现,她的歌声让迷娘发疯,最终倒在威廉怀里断气。

《迷娘》主要唱段:第一幕中充满向往之情的《你可知晓那遥远的南国》(迷娘演唱)、第二幕中曲调欢快活泼的《我是仙后蒂塔尼娅》(费琳娜演唱)、第三幕中充满深情和爱意的《她像花一般纯洁》(威廉演唱)。

二、关于长笛独奏《迷娘幻想曲》

长笛独奏《迷娘幻想曲》和歌剧《迷娘》的关系是密切的。众所周知,幻想曲这种即兴器乐题材作品在19世纪出现了歌剧主题的幻想曲以及民歌主题的幻想曲,很多作曲家都创作有这类作品,如:《自由射手幻想曲》《魔笛幻想曲》以及李斯特的《匈牙利幻想曲》等。其中,《自由射手幻想曲》和《魔笛幻想曲》是由歌剧主题改编而来,而《匈牙利幻想曲》是由民歌改编而来。

《迷娘幻想曲》的作者塔法内奈尔1844年出生于波尔多,法国长笛家、教育家和指挥家,更被认为是法国长笛演奏学派之父。他受幻想曲这一题材的启发,以歌剧《迷娘》主题为素材,创作了长笛独奏《迷娘幻想曲》,此曲旋律优美流畅,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有突出的人物形象。

三、《迷娘幻想曲》与歌剧《迷娘》剧情对应分析

以分析的角度出发,要想较好地理解《迷娘幻想曲》中的音乐形象和情绪,对歌剧《迷娘》的剧情了解是必要的。从作品的整体剧情布局来看,《迷娘幻想曲》有着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一点和歌剧《迷娘》一脉相承。下面结合歌剧《迷娘》的大致情节对《迷娘幻想曲》进行简要的分析:

《迷娘幻想曲》的主要结构:

引子:1小节—30小节(情绪的铺垫);31小节—59小节(“迷娘”出场);60小节—82小节(“迷娘”的童年往事);83小节—115小节(“迷娘”的现状);137小节—172小节(舞蹈主题);183小节—214小节(舞蹈主题变奏一);215小节—223小节(舞蹈主题最后一次陈述);233小节—251小节;252小节—260小节(前后情绪的连接);261小节—299小节(第一次音乐高潮);301小节—378小节(音乐第二次高潮)。

四、歌剧《迷娘》与长笛独奏《迷娘幻想曲》对比分析

音乐的表现方式并不如歌剧那样能直接表现具体的故事情节,比如:歌剧通过不同人物的唱词,听众可以直观的去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而在《迷娘幻想曲》中,我们仅以“迷娘”这个人物作为陈述的主题,类似以第一人称,即“迷娘”的角度去阐释即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从整体去把握,掌握情绪之间的转换,对音乐不同片段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情绪。

《迷娘幻想曲》1小节—30小节为全曲的引子,用于陈述全曲的基调和情绪,钢琴声部低音的震音和高音声部类似模进的三个句子引出了长笛声部的solo。无论是钢琴声部的震音和模进的三个乐句,还是长笛声部的大跨度的上下行音阶,都以表明全曲的基调,注定是戏剧性和冲突性并存的,从这个角度来揭示“迷娘”故事和遭遇的不平凡。

31小节—59小节(“迷娘”出场)。通过歌剧《迷娘》我们知道,迷娘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宴会上,这段音乐虽然速度不快,但是以起伏的音型和最后两句连续三连音的使用,表现“迷娘”作为“吉普赛”姑娘的性格特点:妩媚,极具吸引力。

在歌剧中,迷娘出现在威廉面前,两人在交谈之中谈到童年的往事。60小节—82小节(“迷娘”的内心活动)就是描述这段“童年往事”,这段音乐节拍为6/8拍,旋律悠远,平静。从这段的演奏中,应该着重去表现深藏在“迷娘”内心那份纯真,可能是家乡蔷薇花开的景象,也可能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总之,这是迷娘心底最温暖、最温馨的画面。

当宴会结束,迷娘和威廉将分开,威廉不肯带她一起走,等她忍痛要和洛塔里奥一起出发时,这次是威廉不忍心和他们告别,最后决定三个人一起行动。83小节—115小节表现他们矛盾的内心世界,而137小节—172小节(舞蹈主题)是他们最后三人同行时,迷娘内心最真实的写照。我们知道,“迷娘”是一个吉普赛姑娘,再加上“迷娘”被人“拐走”,此刻,因为她能和深爱的人一起同行,用一段舞蹈主题来表现此刻能歌善舞的吉普赛人“迷娘”的内心应该是最合适不过了。这段欢快的音乐是平行双句体,钢琴声部织体简洁,表明“迷娘”内心既开心又含蓄的内心,而当164小节这一主题再现的时候,“迷娘”从心底放松,并开始享受这种和心爱的人同行的快乐。钢琴声部的织体也比之前快了一倍,变成了十六分音符。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223小节。其中:183小节—214小节(舞蹈主题变奏一),215小节—223小节(舞蹈主题最后一次陈述)。

233小节—251小节,252小节—260小节(前后情绪的连接),261小节—299小节(第一次音乐高潮)這三部分可以说和歌剧的主要情节关系不是太大,但总体的我们可以将其进行以下理解:

233小节—251小节是“迷娘”和“费琳娜”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252小节—260小节表现逃走的迷娘内心极度的矛盾和思想斗争,虽然逃走,但是从内心她知道“威廉”是爱着她的,这才有了252小节—261小节的“逃走”和261小节—299小节激烈的思想斗争。

301小节—378小节(音乐第二次高潮)这个篇幅较大的快板部分应该说“迷娘”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经历和遭遇之后,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并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在本文开头就提到:歌剧《迷娘》的结局有两个版本,不谈具体的内容,光从结局来说,有两个结局,分别是以喜剧和悲剧结束。《迷娘幻想曲》最后的快速的音阶和分解和弦并不能准确的说出最后的结局到底是以喜剧结尾结束还是以悲剧结尾结束。

五、结语

通过对歌剧《迷娘》的了解,特别是剧中人物的人物特征和故事内容,为更好,更准确的演奏长笛《迷娘幻想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供参考的故事背景。歌剧《迷娘》又来源于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尔的学生时代》,但又做了较大的改动,但从整体而言,两者在人物性格、音乐中的戏剧冲突均保持统一。

通过对歌剧《迷娘》和长笛独奏《迷娘幻想曲》的对比研究,得到了以下启示: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方式在某些方面有着共通之处。本文仅以歌剧的剧情和故事梗概为背景对《迷娘幻想曲》进行粗略的分析和理解,当然,作品中包含的更多的创作手法、艺术特点及其他内容,无论是歌剧《迷娘》还是长笛独奏《迷娘幻想曲》都有待日后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歌剧结构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挖掘对称结构,简化解题过程
半包围结构
汪曾祺专辑
歌剧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