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018-01-19张祖云

艺术评鉴 2018年22期
关键词:声乐学习知识储备主动性

张祖云

摘要:声乐学习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这是由声乐学习的抽象性决定的。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无法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本文具体从作品理解与学习者技巧这两个主体加以论述,写作的初衷是倡导改变这一授课模式,让学生从声乐训练的接受群体变为引导群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声乐学习 主动性 知识储备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105-02

声乐艺术是一门发声技巧与情感表达高度统一的学科,由于发声乐器存在于人的身体内,所以声乐技巧的学习具有抽象性,声乐学习的抽象性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声乐作品特别是到了三四年级,学生接触的声乐作品难度会显著提高,尤其是歌唱技巧与作品的风格演唱会给学生造成不小的压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歌曲案头工作的积极准备

(一)研究歌曲的创作内容和时代背景

想要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首先要要做的是熟悉歌曲内容,即了解“歌曲是在表达什么”,其最直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熟悉歌曲的歌词内容。学习者可以通过歌词内容了解声乐作品的基本演唱基调,悲凉或者喜悦,怀念或者忧伤,从而为演唱歌曲时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容,还需要学习者联系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时代背景的了解加上歌词内容的熟悉很快就会让学习者深入的理解作品。例如声乐作品《黄水谣》,这是一首中等难度的声乐作品,按照本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我们根据歌词大意先来看作品的内容,

第一段落“黄水奔流向东方……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可以看出这一段的情绪积极向上,充满喜悦自豪和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学习者在演唱这一段时需要联想起自己的家乡之美,融入作品之中,寓情于景,演绎一副美好的画面呈现在听众面前。

第二段“自从鬼子来……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此时的情绪急转直下,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恐惧、仇恨、斗争、呐喊,让整个第二段的情绪达到了乐曲的高潮,在充分体会了这种情绪之后,学习者演唱时把握好速度和韵律,不卑不吭,稍加渲染,第二幅凄惨悲凉的画面即可展示出来。

第三段“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第三段再现延续了第二段的情绪,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为合唱套曲《黄河大合唱》的后面乐曲埋下了伏笔。演唱者此时需要把三种情绪归纳演唱,一首作品才能够被很好地二度创作演唱出来。

演唱者在结合了作品背景和歌词内容两者之后,再来理解演唱这首作品时,演唱者的情绪肯定能够与听众有所交流碰撞,引起共鸣,这就需要学习者既要关心歌词歌词内容,更要关注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演唱时把两者结合融会贯通。

(二)研究歌曲的曲式結构和特色和弦的运用

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对于演唱者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了结构框架,就能够把掌握住大局,把握住重点。在了解掌握了其作品的曲式结构后,对于作品中有特色的和弦或者变化音要引起重视,细心观察揣摩,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的点睛之笔。我们仍以作品《黄水谣》为例:

首先从曲式结构上来看他是一个单三部的小型作品,全曲分为三段,情绪在第二段达到顶峰高潮,第一段的创作运用了大量的正三和弦,描述了美好的画面,但是在第二段,作曲家运用了很多不协和的增三减三和弦,不断地渲染了作品的紧张情绪,使之达到高潮,例如:“一片凄凉”此处的和弦音用的是减三和弦,情绪此刻非常紧张。

学习者借助曲式与这些特色的和弦音来理解演唱此处,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演唱效果。

(三)对乐曲的伴奏有所了解

这一点对于高师声乐学习者来说很容易被忽视,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学习者本身对于五线谱的伴奏弹奏有困难,自己不能够在钢琴上完整的弹奏,这就让学习者产生了胆怯心理;第二可能是上课的时候大多数教师的正谱伴奏能力有限,也只是弹奏即兴伴奏,学生久而久之习惯了即兴的伴奏,反而听不惯也跟不上正规的五线谱伴奏;最后更可能是在整个集体的学习氛围中就没有一个倡导正规伴奏的环境,以至于大家对正谱伴奏毫不重视。

在艺术歌曲中钢琴的正谱伴奏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声乐作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陪衬,它能够带动歌唱者的情绪,推动歌曲向前发展。有些高水平的作曲家写的作品,伴奏也融合在曲子当中缺一不可,如舒伯特创作的《美丽的磨坊女》,这部声乐套曲的伴奏写的非常好听,单单从伴奏中,你就可以听到潺潺的小溪声,焦急的等待,开心的奔跑等情绪。

二、学习者歌唱技巧的主动练习和准备

学习者应该如何主动练习声乐,怎样才更有针对性,这是本文章论述的重点。很多学习者在自己练习的时候多数按照老师课堂上的要求,按部就班,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这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在学习新的作品时,如果能够参照作品加以理解,肯定是更加有精准性,更有效果的。

(一)根据作品的音域训练发声技巧

每一首作品为了达到效果,作曲家创作的音域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者在自己训练的时候有意识的参照作品训练,效果也是会很明显的。例如《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作品中最低音是c,最高音是F,所以学习者在练习音域时就要到达这两个音甚至是超过这两个音,这样子演唱时才能更有把握的加以表现,做到游刃有余。

在声乐授课过程中笔者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对于新作品的学习只是停留在把歌唱会的阶段,存在新歌只要学会就是完成任务的心理,其实这是一种可怕的懒惰心理,会降低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一首声乐作品,是必须拿到琴房反复演唱练习的,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带着问题来上课学生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根据作品的风格加以训练

说到此处,不得不提风格,例如上例《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曲子以歌颂大海,歌颂战士为创作方向。

我们从大海宽广的视线里体会到绵长流动,从战士的决心里体会到铿锵有力,所以在演唱时应该既有大海的连绵流动又有战士的坚定有力,那么训练的时候可以多一些连音的训练,多一些长乐句的呼吸性训练。在掌握了长乐句的练习之后,可以加入跳音练习,让声音的结实度加以提高,这样在演唱时既能够有大海的情怀又能表现战士的激昂斗志。结合作品的拍号,我们还会发现这首曲子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三拍子本身带有舞蹈的性质,所以训练声音的时候可以加入三拍子的练习曲,这样一来,圆舞曲的感觉在训练中就练熟悉了,演唱时再听伴奏肯定有所共鸣。

(三)学习者应该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

学生能就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重要难点及时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沟通,通过老师的点播再加以领悟,那么在上课的时候也能够从容应对。例如,在演唱歌曲时,乐句太长,一口气唱不完怎么办?在哪里换气比较好,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沟通,商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换气方案,这样既能够学会了本作品的演唱,加以总结后又能够举一反三,为学习其他歌曲的演唱准备更为丰富的案头工作。

总之,声乐学习的主动性是多方面的,并不是狭窄意义上理解的多唱就行了,没有一些全面的知识理解加以支撑,唱的再多有可能事倍功半。课堂上老师讲了一堆,学习者可能云里雾里,听到的记住的根本没有几句,课后回去练习也没有头绪,如此一来可能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正视自己的问题,根据自身的情况,在征询了老师的建议之后,为自己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课前准备方案,加强自身的主动性学习,带着思考与问题上课时与老师交流,这样才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学习状态。从分析作品到制定训练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教与学的最佳教学状态。

参考文献: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声乐学习知识储备主动性
让孩子爱上英语课外阅读
突破解分数应用题障碍的策略
县级气象服务工作经验分析
声乐学习中“高原现象”的应对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声乐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浅谈声乐学习过程中哲学原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