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解分数应用题障碍的策略
2017-01-03谢兰
谢兰
[摘 要]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解分数应用题为中心,深入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解题障碍,并针对这些解题障碍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关键词]知识储备 分数 应用题 解题障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92
虽然小学数学知识不及高中数学知识抽象、难懂,但由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仍会感觉很困难,从而产生恐惧感和懈怠感,在学习解分数应用题时更是如此。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突破解分数应用题的障碍,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丰富知识储备
学生要想突破解题障碍,提高解题效率,就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但实际上,许多学生并不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知识储备量不足,基础不扎实,解题时无法充分调动所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夯实基础,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知识储备不足的障碍。
例如:有三盒巧克力,老师叮嘱只能拿走每盒巧克力的1/5,于是小玲从第一盒、第二盒、第三盒中分别拿走了3颗,这是为什么?每盒各有多少颗巧克力?与整数相仿,分数也有它的分数单位。要解决这道题,学生首先要正确理解分数单位的概念。在分数中,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如四分之一、六分之一、十二分之一。那么在解决这道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每盒巧克力的数量进行列式计算:第一盒巧克力的1/5是1颗,第二盒的1/5是2颗,第三盒的1/5是3颗,所以这三盒巧克力的数量分别是1÷1/5=5(颗)、2÷1/5=10(颗)、3÷1/5=15(颗)。显然,每盒巧克力的数量是不相等的,所以虽然都是拿走它们的1/5,但数量并不相同。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分数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这样学生在遇到分数应用题时才能迅速找到解题思路,准确运用知识点去解题。仔细观察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我们可以发现多数分数应用题是建立在分数基本概念之上的,学生只要掌握分数的基础知识,适当向外拓展,就能解决应用题。
二、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读题时不够认真和仔细,以至于忽略了题目中的重要条件,造成解题困难。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读题时迅速筛选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关键字、词、句,然后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解题思路。
例如:五年级一班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8,后来转学来2名女生,这时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这个班原来有多少名学生?学生在阅读题目时有可能会因为不明确比较对象而错把3/8和2/5当成同一个对象的两个不同占比情况,从而列出错误的算式:20÷(2/5-3/8)=80(名)。实际上,3/8是相对于之前的班级人数而言的,2/5则是相对于增加2名女生之后的班级人数而言的。
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突破解题障碍的有效手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能否准确把握题意,能否理清各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决定学生是否能正确解题。
三、克服知识迁移障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解题方式处于固化的状态。为突破思维定式造成的解题障碍,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
分数应用题的类型较多,解决方式灵活,因此学生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应当重视采用灵活的解题方式,突破知识迁移的障碍,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李村计划今天种树200棵,上午种了3/5,下午种的和上午种的一样多,李村今天的种树数量比原计划多多少棵?这道题目最直接的解题方式是列式计算:200×(35+35)-200=40(棵),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从其他角度来考虑,如:上午种了3/5,那么按计划下午种2/5即可,但实际上下午也种了3/5,比计划的多种了1/5,即1/5×200=40(棵)。
由此可见,有些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可能多种多样,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就能找到更为简单的解决方法,收获异曲同工的美妙。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它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还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打破思维定式,从而突破解题障碍。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阅读能力、打破思维定式入手,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突破解题障碍。同时,这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