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19李海燕奎晓岚田稷
李海燕 奎晓岚 田稷
【摘要】文章对归因理论进行了论述, 并指出了归因理论在教育学生、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質量。
【关键词】归因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099-02
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活动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 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海德认为,行为原因基本可以分为两种: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倾向性的、个人的原因,如能力、努力、态度、品质、动机等;外因是情境的、环境的原因,如运气、任务难易等。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ernardWeiner.1971.1979) 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而在这六个因素之中,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其中自身能力和努力程度是属于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而难度和运气是表示外在环境的外在原因。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那么以后考试就不大可能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性的原因。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不甘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
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归因于能力不足。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正好碰上运气等等。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的。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同样,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期望水平,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强化为成功的行为结果。因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稳定因素,由能力所获得的成功使学生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因而这种归因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应。反之,如果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他就会确信不论自己如何努力都不会取得能力之外的成就,从而引发消极情感,降低期望水平,削弱学习动力。若将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就会使学生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成功只是偶然,难以产生由成功所引发的积极情感及较高期望;若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则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和期望水平不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归因模式:
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更努力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相对高的对成功的期望→坚持追求学习目标。
消极的归因模式:
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逃避学习任务
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对学习任务不感兴趣。
归因理论对现代教育教学具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适当的归因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引导其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这种积极的归因倾向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感,不断改善自己,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尤其在大学英语方面,本身就存在课时少,任务重的特点,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情感,很容易在后续的学习中选择放弃。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克服失败归因中的能力归因倾向。
有的同学将考试成绩不理想归因于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能力等内在原因,会在无形中对他们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为了改变这种消极归因倾向,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量找到可以改进的因素,增强自我期望。例如:让全体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去阅读一篇短文,并给出正确的阅读方法或技巧(扫读、查读,根据上下文猜生词、通过形容词副词的使用推测作者的观点态度等)。通过回答问题,使每个学生认识到只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大家都可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2.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
无论考试结果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使学生有更强烈的内心感受。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努力归因,以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对于缺乏自信的同学,教师可以在每次测验后,从不同角度找到其进步所在,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从而坚定其继续努力的步伐。
3.客观地认识失败归因中的难度归因倾向。
当学生把考试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大这种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或者认为英语学习本身太困难,即使非常努力也不会有所改进;或者把过多的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讲解上。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注意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样学生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不会因为难度太大而放弃日积月累的学习。
4.避免成败归因中的运气归因倾向。
无论考试成败,运气归因的实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愿付出更多的努力而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把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做成折线统计图的形式,使大家清楚地看到平时坚持不懈努力的人,他的成绩在不断提高,哪怕这种进步是很微乎其微的。这样对那些依靠运气的学生会有很强的说服力,促使他们尽早开始扎扎实实地学习。
综上所述, 归因理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期望、动机、热情、行为的持久性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转化外语学习中大量的不成功者 (差生),使他们摆脱失望和无助的情绪,树立信心,维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最终取得外语学习进步亦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闫传海,张梅娟. 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J]. 外语界,2002(5)
[2]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
[3]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M]. NewYork: Wiley Publications,1958
[4]Weiner B. 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M]. Orlando: Academic Press,1984
[5]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6]秦晓晴.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J].现代语,2002,(1)
[7]王毓, 韩仁生. 论影响学生归因过程的因素和教育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