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之路径研究

2018-01-19刘香萍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50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办学

刘香萍

【摘要】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次全面、系统的变革。本研究针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分析社会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必要性,提出了应用型转型的路径,以期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顺利推进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路径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综合类教改项目“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的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粤教高函[2016]236号)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002-02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指:1999年以来经过教育部的正式批准,由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转制等方式组建为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由于这批高校一般都布点在地市级城市,因而也常被称为地方本科院校。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家遵循“一年西部,一年中东部,一年民办院校”的原则与进度审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依次推进了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截至2016年,我国新设置的本科院校有543所,大约占到本科院校的45%。如果包含独立学院,则有684所,已经超过本科院校总数的50%。这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内部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行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都迫切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需要高校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所以,引导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地方本科院校成功实现由专科到本科的层次提升后,整体办学规模、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都有了显著提高,已成为中国高校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的重要力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1.辦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清晰

由于受长期的政策导向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多数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实践中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与学术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定位的风气和观念,始终把大众化之前的老牌本科大学作为标杆和参照[1]。一方面仍热衷于谋求再一次提升办学层次,把开展研究生教育定为学校发展的下一目标,一心想走研究型大学之路,导致“千校一面”情况严重;另一方面还主张拓展新一轮的办学空间,抛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不顾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盲目追求学科结构“大而全”。

2.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

为了满足学校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专业也必须快速发展。本科专业的设置一般只是基于学校原有师资设备情况及现有的专科专业基础,并未与地方产业和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导致同类学校之间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财经、政法、管理类等专业占比过大,而受办学成本、考生心理等因素影响导致理工、技术类专业比重过小,与现实需求脱节。

3.师资队伍素质不适应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新增教师队伍大都来源于国内学术型、研究型大学,他们基础理论扎实,学习能力强,但普遍缺乏在企业行业工作或实践的经历,应用能力相对欠缺,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导向。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普遍认为,职业院校比本科院校要低一个层次,所以不少教职工认为转型就是“降格”,会降低学校的档次,认为应用型比学术型低人一等,难以接受从“学者”“教授”到“工匠”“技师”身份的转变,习惯于传统学术型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教师“双师双能”感到不适应。

4.服务地方能力不强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目前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参与地方政府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也为企业发展提供咨询和培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难题,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尽管发挥的作用日益呈现,但总体服务能力不强。表现在:一是新建本科院校科技观念相对落后,科研职能发展缓慢,而且教师习惯于学科理论的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重视不够。二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多以教学为主,投入科学研究的精力和时间较少,科研课题又多以纵向课题为主,与地方和企业合作项目不够,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合作效率低下。

5.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么与专科时期相比变化不大,要么照搬传统精英教育办学形式。虽然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一种形式写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是沿用旧的一套,没有实质性改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完善,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采取的仍然是“三段式”的课程模式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体系未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相适应,课程内容未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也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与实践难以融会贯通。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是以“灌输式”为主,很少采用启发式、项目式教学方法。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1.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主要力量,随着大众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转向追求质量的提升阶段,必须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大量高层次、多元化的专门人才的任务。但是当前全国各地近700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同质化严重,办学定位不清晰,一味效仿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办学模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应用技术型人才面临巨大缺口。据麦可思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估计,到2020年,中国市场对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达1.5亿,且可能产生2400万的技术型人才供应缺口。当前,我国政府鼓励和扶持地方院校进行转型,是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高校在经济转型中发挥作用。

2.转型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谋发展的内生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既不是原来师专、高职、成高的简单拓展,又不能照搬传统大学的模式,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新的办学模式[2]。在“新建期”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确定新的发展起点——将办学自觉地纳入本科教育的发展轨道;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建设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选择新的发展路径——需要突出自身特色,走特色名校之路[3]。在办学方向、类型、层次上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是新建本科院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人才多样化需求的保证。

3.转型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选择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引发了社会舆论广泛热议。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不仅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理念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等内部因素问题,也有因人才需求结构不合理、供大于求,企业比较垂青于名牌高校毕业生等外部环境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只有通过转型发展,转变办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

三、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路径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國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已完成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办学的形式转型,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涵转型,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就是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4]。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前提是突出应用型办学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办学思路的变革。学校的办学定位包括办学思想、层次与类型、服务面向、学科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内容[5]。办学定位回答的是“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哪一层次人才”的问题,解决的是学校顶层设计和规划的问题。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科学的办学定位既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也要有适应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更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区域以及发展历史现状,研究深化自己的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在谋求转型过程中,应牢牢抓住“应用型”这个关键词,将办学层次定位于本科办学层次,类型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结合所处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打造与本地区主导支柱产业关联密切的特色学科及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技能型”向“应用技术型”的转型。

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是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紧密对接

学科和专业是建设一所大学的根本所在,而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科基础薄弱、整体实力不强、学科建设经验尚浅的现象,所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为地方企业与经济发展做贡献,学科专业应与地方优势产业、特色行业紧密联系,结合学校的传统和现状办出特色。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建立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机制,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来调整学科结构和遴选重点学科。在专业建设方面,也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结合自身优势和已有基础设置应用性本科专业。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专业建设是核心,学科建设是支撑和保障,以点带面发展特色鲜明的应用性专业集群是最佳路径选择。

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一支“双师双能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必要求师资队伍从“学术型”向“双师型”转型。“双师型”教师原本是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其内涵解释有三种说法:一是“双证”教师,即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二是“双职称”教师,即既是讲师也是工程师;三是“双素质”教师,即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备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双师双能型”教师指的是高校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专业理论水平、教学与教研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工程技术人员的资格与素质,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专业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生产经营及科技推广能力[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谈到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时指出:“高校要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组织教师到实务部门、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建设一支教师和工程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师队伍。”[7]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创新引人、用人制度,通过“引、培、聘、转”等渠道,理清思路,多措并举,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完善培养体系,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4.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服务地方的应用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要想扩大学校影响力,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坚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外,还要更加重视社会服务和不断提升核心科研能力。这既是响应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必要之举,更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就是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应用研究为主,要结合地方行业、产业需求搞科研,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通过拓展项目渠道、注重项目培育和论证来争取高层次项目,建立地方特色产业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从制度、经费和条件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5.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质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在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后,还必须探索和创新多样有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地方本科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由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评价培养质量。依据产业链,灵活设置专业及专业集群,对接职业标准,完善课程内容及教学体系,探索“订制式”“嵌入式”“分段式”“三位一体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区域人才供给与平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行业发展需要无缝对接,最终有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明忠.地方高校转型的关键是转变思想观念[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

[2]潘懋元.再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8(07)

[3]傅大友.新建期、应用型、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4]顾永安. 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目标趋向与根本指向[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5]华玉、李兵、赵国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概论》光明日报出版社[M].2009 年版.第101页

[6]谢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9)

[7]张大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聚焦四大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6(08)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办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