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逐瘀汤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
2018-01-19李杏梅
李杏梅
(钦州市钦北区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 535000)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PT)是一种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疾病,根据相关流行病学统计[1],IPT在成年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10)/106,女性的患病率要高于男性。临床上对于IPT的治疗尚无最佳方案,主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联合丙种球蛋白、达那唑、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仍有20%患者治疗无效,且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多,患者无法耐受[2]。近些年来,中医在IPT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医认为IPT的高发病机制主要是血分伏热、气虚失摄、外感毒邪造成的瘀血凝滞,通过辨证治疗改善患者的淤血凝状态,即可达到治疗效果[3]。本文选取我院接诊的IPT患者60例,对其分别使用西药和中药治疗,对比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4月接诊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60例,将其按照电脑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研究男8例,女22例,年龄19~46岁,平均(29.6±5.6)岁。对照组男7例,女23例,年龄20~47岁,平均(29.7±5.7)岁。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无明显对比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醋酸泼尼龙治疗,根据血小板计数(PLT)监测结果选择使用量,当PLT≥50×109/L时,初始使用剂量为0.5~1.0 mg,随后每周递减2.5~5.0 mg,最少药物剂量5.0~10.0 mg,最低剂量维持12周。研究组使用凉血逐瘀汤治疗,主药方:桃仁9 g、当归9 g、生侧柏9 g、川穹9 g、生甘草9 g,山萸肉12 g、芍药12 g、栀子12 g、黄芪15 g、丹皮15 g、仙鹤草15 g、水牛角30 g、生地黄30 g,上述药物用水煎服,每次服用100 mL。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对于在治疗期间有严重出血倾向或PLT≤20×109/L的患者应进行输血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出血情况、血小板计数、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出血程度按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程度分级标准》划分,有Ⅰ~Ⅳ级,程度越高说明出血程度越严重[4]。治疗效果按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真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中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分为治愈:经治疗,PLT恢复正常,出血症状消失,稳定时间超过3个月,2年内无复发。显效:PLT≥50×109/L,出血症状基本消失,稳定时间超过2个月。有效:PLT计数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有所改善,稳定时间超过2周。无效:PLT计数和出血症状均未见改善或加重[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出血程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Ⅲ级、Ⅳ级出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出血程度对比情况[n(%)]
2.2 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无对比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PLT对比情况
表2 两组患者的PLT对比情况
组别 例数 1个月(×109/L)2个月(×109/L) 3个月(×109/L)研究组 30 53.3±18.4 68.3±14.2 78.25±11.1对照组 30 55.4±18.6 50.1±14.1 49.5±10.2 t 0.4396 4.9814 10.4459 P>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研究组中发生1例恶心、1例骨质疏松、1例失眠,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中发生4例恶心、2例骨疏松、2例腹胀、3例失眠、2例呕吐,并发症发生率为43.33%,可见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8.5227。
3 讨 论
ITP是一种以血小板数量减少造成的内脏、黏膜和皮肤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性疾病,该病的易发人群多为青年女性和儿童[6]。目前医学界关于ITP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有统一定论,但多数学者认为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患者自身的免疫、体液异常变活变化有关。ITP的复发率非常高,病情迁延难愈。目前临床上治疗ITP多以糖皮质激素为主,最常用的就是醋酸泼尼松片,使用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PLT数量[7]。但是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质量的不良反应较多,容易引发消化道溃疡、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中医根据ITP的发病症状,可以将ITP归为“衄血、肌衄”中,主要原因是血分伏热、气虚失摄、外感毒邪造成的瘀血凝滞,凉血逐瘀汤具有凉血、止血、补益肝肾的作用,使用后能够明显出血症状,提高免疫功能,且中药安全性高,相比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1] 黄志惠,马西虎.凉血逐瘀汤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9):886-889.
[2] 王 焱,李 红,朱传升,等.不同类型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5,2(11):41-43.
[3] 沈继春,陈艳鑫,岑 冰,等.维血宁颗粒联合泼尼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1(2):147-150.
[4] 陈登科,刘照玉,王玉兰,等.重组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3):628-630.
[5] 李 林,曾友志,郭林林,等.丹鹤生血颗粒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4(10):1438-1441,1446.
[6] 胡晓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9):92-94.
[7] 孙君艳,王 伟,赵洪国,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察[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