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护理的应用分析
2018-01-19陈静英
陈静英
(汉源县人民医院,四川 雅安 625300)
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普外科疾病,主要是指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患者肠相互粘连在一起,或者粘连带压迫肠管导致其肠道内容物不能够顺利同行。该种疾病起病较急,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在临床治疗中,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方式,在围手术期,由于患者对手术不了解,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2]。本次观察研究在粘连性肠梗阻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行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符合相关的手术条件,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观察实验。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16~73岁,平均(32.7±6.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做好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饮食、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术前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护理人员要向患者普及一些粘连性肠梗阻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基本的了解疾病,告知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以及疗效等。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询问患者的感受,了解其需求和心理变化,多交流一些鼓励性和暗示性的语言,可以讲解一些成功的治疗案例,增强患者自信心,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积极配合治疗[3]。②在患者入院之后要禁食,并给予留置胃管,帮助其将头部偏向一侧,保证患者肠胃的有效减压,要求其胃管通畅,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以及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性质,做好患者口腔、鼻腔的护理工作,定期更换胃管。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水、电解质平衡。③做好术前准备,对其进行灌肠清洁,手术过程中帮助其采取正确的体位,给予消毒、麻醉,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患者清醒时轻柔接触患者,疏解其不良情绪。④术后结合病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患者体位,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待各项体征平稳之后可取半卧位,保证腹部肌肉松弛,缓解疼痛。对其术后切口、引流管、敷料等进行观察,及时更换敷料,一旦发现伤口感染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促进肠蠕动的恢复,防止肠管再次粘连。指导患者深呼吸、排痰等,督促其进行功能锻炼,术后3天可以借助开塞露刺激肛门,促进肛门排气,促进恢复。帮助患者放松注意力,进行按摩刺激,指导患者调节呼吸频率,放松肌肉,缓解患者术后疼痛。⑤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病房,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舒适、安静等,对病房内的温度、湿度等进行合理的调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环境。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注意饮食卫生,禁止食用刺激性较大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以及易消化的粗纤维食物,保证大便畅通,餐后避免剧烈运动或者劳动[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治愈时间以及治愈比例情况。
术后疼痛评价:采用NRS疼痛数字评分法分别评价患者术后1天、7天以及出院前的疼痛状况,评分标准为10分制,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7天以及患者出院前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调查,NRS疼痛评分显示,观察组患者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组别 术后第1天 术后第7天 出院前观察组(n=48) 4.48±0.61 2.82±0.56 1.46±0.21对照组(n=48) 5.27±0.85 4.19±0.43 2.87±0.55 t 5.2314 13.4433 16.5930 P<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治愈情况比较
在实施护理干预之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观察组患者在术后7天、14天的治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愈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其病情变化较为复杂,普通的保守治疗难以起到显著疗效,常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由于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负性情绪,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比较高,这将会影响疗效。因此,在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对其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加强术前、术中以及术后护理,缓解患者精神压力,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进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做好患者的心理、生理、饮食、环境等各方面的护理工作,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推进患者的康复速度[5]。
在本次研究中,在分别实施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的NRS疼痛评分为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较术后1天的疼痛评价结果下降幅度较大,且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之后7天、14天内的治愈率分别为60.42%和37.50%,优于对照组的39.58%和18.75%,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保证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加速患者康复,护理效果显著。
[1] 彭 霞,黄 笑,李 丹.89例小儿肠梗阻围术期的护理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06):789-790.
[2] 李 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围术期护理对策探讨[J].医疗装备,2016,29(02):186-187.
[3] 蔺淑贤.试论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0):243+240.
[4] 白清梅.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围术期护理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3):2549-2550.
[5] 李丽芳.综合护理用于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围术期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5):2934-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