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肉鸽毛滴虫病诊断与防治
2018-01-19潘丹灵辜正刚
潘丹灵 辜正刚
(1,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办事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558100;2,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工作局畜禽品种改良站 558100)
鸽毛滴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疾病,任何品种、年龄的鸽均可发生,此病常发生于鸽的上消化道,尤其是口腔及咽,喉部,使病鸽口腔和咽喉黏膜形成钮扣状的黄色沉着物,故又称之为口腔溃疡病。本病多发于3月龄以内的幼鸽,特别是未断乳的雏鸽,其感染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30~35%,潜伏期4~14d,目前大约20%的野鸽和60%以上的家鸽都是本病的带虫者。201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某养鸽场韦某饲养的500羽肉鸽发生该病,死亡165羽,现将诊治的过程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7年6月5日,韦某饲养的500羽后备鸽发生了一种以口、咽、喉等部位黏膜出现黄色纽扣状沉着物为特征的疾病,病程9d,共死亡165只,死亡率达33%。病鸽出现吞咽和呼吸困难,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下降,排黄绿色稀粪,雏鸽呈疾性经过,短期内出现呼吸困难而死亡。之前鸽主疑是胃肠炎,选用土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未见效果,之后到改良站来请求诊治。
2 临床症状
乳鸽、后备鸽感染毛滴虫后,羽毛松乱、消化紊乱、腹泻,拉黄绿色稀粪、消瘦、食欲减退、饮水增加,口腔分泌物增多,呈浅黄色,气味难闻;病鸽呼吸受阻,有轻微的“咕噜咕噜”声音,眼内有水状分泌物;下颌外面可见凸突,手触可摸到黄豆大小的天硬物;肝脏表面有圆形或环状的绿豆大、有的玉米粒大小的白色或黄色病灶;严重感染的幼鸽一般4~8d内死亡。
3 实验室检查
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在病鸽口腔壁抹取黏液后,放在加有一滴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上下按压数次,使虫体从棉签上洗落到生理盐水中,将载玻片盖上盖玻片,用400倍光学显微镜弱光下仔细观察,发现有大量梨形或椭圆形活动的虫体,前端有4条鞭毛,边缘有一可波动的薄膜,由此确诊为鸽毛滴虫病。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最后确诊为鸽毛滴虫病。
5 预防
鸽毛滴虫对高温和消毒药抵抗力很弱,在55℃时经2min死亡,常用消毒药,如百毒杀、消毒王、抗毒威、过氧乙酸、聚维酮碘等均能很快杀死虫体;生产上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鸽舍卫生、干燥、通风;后备鸽和种鸽要分开饲养,病鸽隔离治疗,鸽粪集中发酵处理,鸽舍彻底消毒;饮水器和料槽每天要清洗1次,每周用消毒药消毒1次;饲喂全价颗粒饲料,保健沙中要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防应激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定期采取鸽子口腔黏液进行镜检,将患病的鸽子从群体中隔离出来进行治疗;乳鸽转群或上市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巢盘和笼底的油毛毡垫片;后备鸽4个月龄前要离地饲养,减少后备鸽对毛滴虫污染原的接触机会;后备鸽在从乳鸽留种出来时要喂3~5d的甲硝唑,之后约两月龄时要喂一个疗程的甲硝唑预防;后备种鸽配对上笼前喂甲硝唑5d,以减少带虫上笼的机率;种鸽2个月使用一个疗程的预防用药,2~3d为一个疗程。
6 治疗
(1)用口黄滴虫净,兑水或拌料,连用2~5d。
(2)用甲硝唑0.05%的水溶液供鸽饮用2~5d。
(3)地美硝唑拌料,连用2~5d。
经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3d后鸽群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死鸽情况再没有发生。5d后整个鸽群恢复健康,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羽毛变得有光泽,鸽子食欲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