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索尔·贝娄作品中的美国茶文化
2018-01-19罗菲
罗 菲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38)
美洲地区的茶叶最开始是荷兰殖民者在17世纪带入的,当地人对于茶叶本身存在抵触甚至排斥的态度,原因在于一些欧洲殖民者长期压迫和剥削美洲地区的人们,这从“波士顿倾茶”这一历史事件就可见一斑。自美国独立后,人们在欧洲茶文化的基础上对饮茶方式、制茶方式进行了创新,发明了诸如袋泡茶、速溶茶等在内的新式饮茶风尚。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在美国早已家喻户晓,饮茶人数剧增。20世纪后,美国和英国一同进入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的行列。一些对美国茶文化不甚了解的人往往会将英美两国的茶文化混为一谈,而事实上美国茶文化自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英式茶文化习俗(比如茶话会、下午茶等),但其本身却又有着区别于英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另外,现代美国城市和郊区都可以发现中式茶馆,这足以说明美国茶文化有着相当程度的民众基础。索尔·贝娄是当代知名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对美国社会生活、文化背景等的真实写照,我们不妨透过他的作品对美国当地的茶文化进行分析,借此了解美国茶文化的特征与内涵,这对于中美茶文化的对比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达成均是大有裨益的。
1 索尔·贝娄简介
1.1 作家介绍
索尔·贝娄(Saul Bellow)是现当代著名美国作家,曾有学者将其称作“当代美国文学发言人”。贝娄于1915年在加拿大出生,1924年随家人迁往美国芝加哥,1937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他在毕业后曾先后做过编辑、记者和大学教师。贝娄在1936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那真不行》,之后创作了戏剧、随笔、游记等体裁的文学作品。他的父母是犹太人,因而犹太习俗对他的道德观有着较大的影响,这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有所体现。贝娄凭借着小说获得了美国国家文学艺术院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1976年)等文学类奖项,这使得他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世界范围内关于索尔·贝娄小说作品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因而贝娄也被认为是“现代受到评论最多的美国小说家”。一些研究者给贝娄贴上了“后现代主义”、“后存在主义”、“城市浪漫主义”等标签。美国文学批评家Ben Siegel曾这样评价贝娄:“贝娄是在捕捉当代生活的真实性和千奇百怪的世态方面最为成功的作家。”贝娄一生获得无数殊荣,老年还得到了法国文艺骑士十字勒章、美国终身成就奖。2005年,贝娄与世长辞,虽然他从此闭上了双眼,但是关于贝娄作品的研究和讨论却不曾断绝。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部分小说还被翻拍为影视剧作品。
1.2 主要作品
索尔·贝娄的作品主要以小说体裁为主。长篇小说主要包括“Dangling Man”(《晃来晃去的人》)、“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奥吉·马奇历险记》)、“Hendeason the Rain King”(《雨王汉德森》)、“Herzog”(《赫索格》)、“Mr.Sammler's Planet”(《赛姆勒先生的行星》)、“Humboldt's Gift”(《洪堡的礼物》)、“More Die of Heartbreak”(《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和“Ravelstein”(《拉维尔斯坦》)。中篇小说包括“Seize the Day”(《勿失良辰》)、“A Theft”(《偷窃》)等,短篇小说则主要包括“Mosby's Memoirs”(《莫斯比的回忆》)、“Something to Remember Me By:Three Tales”(《记住我这件事》)和“Him with His Foot in His Mouth”(《嘴没遮拦的人》)等。在贝娄的这些小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普世思想,除此之外他的小说还融入了犹太人的救赎思想。
2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美国茶文化
美国茶文化虽然在形成历史上不如我国悠久,但却有着十分独特的魅力。美国茶文化可以简单拆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两大类,而所谓物质层面的茶文化主要指代茶具、茶名、茶饮等,精神层面的茶文化则包括饮茶追求、茶文化习俗等。为了对索尔·贝娄作品中的美国茶文化进行更好地分析,我们不妨按照以下类别加以探讨。
2.1 茶具
在索尔·贝娄的小说中提到了不少茶具,比如“tea cup”(茶杯)、“glass”(玻璃杯)、“tea table with wheels”(带轮茶台)、“teapoy”(茶几) 等、“heavy cup”(较重的杯子)。其中,“带轮茶台”事实上是一种底下附带轮子的茶车或茶桌,通常分为上中下三层,上面用来摆放茶壶和茶杯、中间用来摆放调味品、底下用来放置其他茶具。这种带轮茶台比一般茶台更为方便好用,这也使得饮茶地点变得更为多样化,比如阳台、卧室、图书室等都可以成为饮茶地点。除此之外,《塞穆勒先生的行星》中还提到了“heavy cup”,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较重的杯子”,比如金杯、银杯等金属制品。由此不难发现,美国人在饮茶时更喜欢玻璃杯或者金属制成的杯子,这与我国茶人所推崇的陶瓷杯、竹木杯有着较大的差异。
2.2 饮茶方式
索尔·贝娄在《塞穆勒先生的行星》中提到“squeezing the sopping bag”(挤压湿透的茶袋)。其中的“bag”事实上指代“tea bag”,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袋装茶”。事实上,袋装茶是美国人Thomas Sullivan所发明的,后来开始进入批量生产并为人所熟知。袋装茶的袋子材料从最开始的丝制品慢慢转变为纸制品。袋装茶受到了当时美国都市人的青睐,因为人们只需要使用开水冲泡茶袋就可以饮用茶水,这种方式既简单容易又节省时间。由此看来,美国人的饮茶方式主要以冲泡为主,现代人更倾向于袋装茶而非散装茶叶。
2.3 饮茶习俗
由于语言文化上的相似性,美国茶文化在一些方面与英国茶文化大同小异,比如下午茶和茶会等,这些习俗渐渐融入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下午茶通常是在下午2点到5点之间,人们会在饮茶时搭配甜点。比如,索尔·贝娄在《勿失良辰》中写道:“Bring me some yogurt and crackers and a cup of tea.I don't want to spend much time over lunch.”这间接说明当地人有时会将酸奶、茶和薄饼干作为午餐,而这种“茶+甜点”的饮茶方式事实上与下午茶习俗中的混饮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4 饮茶追求
在《塞穆勒先生的行星》这篇小说中写道:“although his bones ached for the bed and his skull was famished for the pillow,he sat at the counter with his tea.”小说主人公虽然躺在床上浑身不舒服但仍旧会坐下来饮一杯茶,可以看出主人公会通过饮茶排解心中寂寥,这事实上是一些人饮茶时的心理追求。另外,在《奥吉·马奇历险记》(宋兆霖译)中提到:“一吃吃很多,照例是用茶或可乐送下。”这说明人们会通过饮茶达到健胃消食的目的。
2.5 其他
索尔·贝娄在《塞穆勒先生的行星》中形容茶的味道时用到了“tannic taste”这一表达。其中“tannic”表示“鞣酸”或“单宁酸”,其味道极涩。一些研究者认为茶叶中的苦涩味主要来自多酚类化合物而非鞣酸,并以此推翻了“茶叶中含大量鞣酸”的论调。贝娄运用“tannic”一词来形容茶的口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美国人对于茶水口感的印象。除此之外,《晃来晃去的人》(蒲隆译)写道:“在那黄铜枝形吊灯映射出的茶色的奇异亮光下,仍然可以看见他面红耳赤的脸孔。”而其中的“茶色”应该表示浅棕色,但是贝娄却并未使用具体的色彩形容词代替“茶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贝娄对于美国茶文化的推崇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