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羽《茶经》解读茶文化的内涵探析

2018-01-19马晓云

福建茶叶 2018年6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陆羽器具

马晓云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 541004)

陆羽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千百年以来,无数的人对陆羽的《茶经》进行研究,从而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探析。本文首先分析了《茶经》中存在的审美观念,辅以《茶经》中的具体事例,体会陆羽作《茶经》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形成这种审美观念的原因,最后从当代社会的现状出发探讨《茶经》中茶文化对现实社会和人的重要意义。

1 陆羽与《茶经》简介

陆羽,唐代复州竟陵人,他自幼托身佛寺,学识渊博、文采上佳,他为人清高且淡泊名利。自二十一岁决定写《茶经》开始,他就开始了游历,对茶进行考察学习。经过了前后二十六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了《茶经》,而他也被后人尊称为“茶圣”、“茶仙”。《茶经》被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共十篇:“一之源”——茶的起源;“二之具”——采茶、制茶的工具;“三之造”——茶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四之器”——煮茶、饮茶的器具;“五之煮”——煮茶的方法;“六之饮”——饮茶的风俗和方法;“七之事”——茶叶的典故和药用价值;“八之出”——茶叶的产地与其有缺点;“九之略”——茶具的使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十之图”——制茶的全过程可画下来悬挂于查实,供人了解欣赏。

2 陆羽《茶经》的茶文化意蕴及审美情趣

陆羽的《茶经》是一本记录茶的著作,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茶的文化,还可以体会到陆羽的审美情趣,那么,陆羽的《茶经》有哪些审美观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美。如,《茶经》第一章中记载:“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从茶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用自然界常见之物来描绘茶叶,使得大家对茶叶的外形有了更加生动形象的体会。以自然之物状自然之物,在自然之中找寻自然植物,感受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另外,在书中陆羽对煮茶的器具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他认为煮茶要讲究与自然的结合,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茶的属性,从而实现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和谐,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同时,对于煮茶也颇为讲究,煮茶所用的水要山间的水,火要初生的旺火,泡茶的器具以紫砂最为合适,生态自然和谐有序,在自然中体会自然的美。我想陆羽在《茶经》中想要为我们表达他对于自然和茶的热爱与尊敬,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统一。

第二,仪式美。因为受传统儒家文化“礼”的影响,茶文化有着自己的一套礼仪,陆羽在《茶经》中就有详细的表述。陆羽认为,饮茶是一件严谨而雅致的活动,除了需要必备的茶具以外,对于煮茶的水、火、饮茶的礼仪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在第三章“之造”中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采茶并不是所有时候都可以采的,有严格的时间。第五章“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对于煮茶的水也有一定的要求,要取山间水,污染较少,而江河水和井水杂质较多,不清澈。第六章“之饮”:“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做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对于饮茶的方法也有着要求。从《茶经》中可以看出饮茶也有饮茶的礼仪,这是文化的积淀,充满着仪式美,也体现了陆羽对茶文化仪式的重视。

第三,品格美。陆羽强调饮茶人的品格和德行十分重要,提出饮茶需要做到心无旁骛、静心凝神、淡泊通透,体会茶的自然品格,通过饮茶,使饮茶人的思想境界得到一定的升华,而大多数的文人墨客喜欢通过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来表达自己的饮茶乐趣,这些关于茶文化的作品得以流传下来供世人欣赏,也是促进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的途径,两者之间相得益彰。当然,陆羽对于普通人参与茶文化也是不排斥的,相反,他鼓励大家饮茶,学习饮茶的礼仪之风,通过饮茶提高自身的德行,端正自己的态度。在《茶经》中陆羽提出了“茶性俭”的观念,对于饮茶的用具并非金银、玉石就是好的,取之于自然的木、竹就行,避免过度的奢华。饮茶本就是素雅的,在饮茶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变换不被外物所扰,使人与茶、自然达到真正的相同,使心灵由内而外真正的释放,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我想,陆羽写《茶经》就是想要人们通过饮茶锻炼自己的品格,端正自己的言行。

对于《茶经》的审美观念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分析,可是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的原由的,那么陆羽《茶经》中的什么观念从何而来。我有以两点分析:(1)受唐朝儒道释三教思想,尤其是道教思想的影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提倡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陆羽将儒道释的思想融入到《茶经》中,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将人置身于自然之中欣赏自然的美,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主体,使人由内而外达到与自然的和谐;(2)从小托身佛寺的经历。在我国茶成为大众饮品之前,饮茶的主要人群是僧人,因为,僧人在饮茶的过程中来悟道。而陆羽幼年托身佛寺,在这里,他对茶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和喜爱,对茶的技艺也有学习和掌握。在唐朝,饮茶逐渐成为了大众的习惯,可大家饮茶仅仅只是饮茶,并没有什么内涵。

3 《茶经》的现代价值

陆羽的《茶经》被称为茶叶的百科全书,即使过了千百年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1)陆羽的《茶经》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茶业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它也是一部农学著作,在书中对茶叶生产的历史、现状、生产技术、采摘技术、以及饮茶的技艺都有着记载。古语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任何一种作物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因地制宜十分的重要。有了合适的种植茶叶的地方就能种出茶,可种茶不仅仅只是种茶,而是要种出好茶,最后制作出好茶,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而陆羽的《茶经》就可以为人们解决这个问题,书中对于茶叶的生产技术有着较为完整、科学的记录,不仅如此书中还记载了如何采茶,在什么时候采茶最好,以及制茶的过程。这些,都为后来中国广泛的进行茶叶的种植提供了技术依据和支持,也为中国后来的茶叶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陆羽的《茶经》对于推动茶具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茶经》的第四章“之器”中用大量的笔墨对茶具进行了描写,如:风炉、炭挝、火筴、罗合等共计二十四件茶具,其实不同的器具泡出来的茶有不同的味道。在以前,人们饮茶并不讲究器具,最常用的饮茶工具就是碗,正是因为有了陆羽的《茶经》人们才得以了解了不同的饮茶器具,从而制造出了不同的饮茶器具,推动了我国饮茶器具的多样化。同时,有了《茶经》作为参考,人们的饮茶生活和对饮茶器具的选择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

(3)陆羽的《茶经》中所蕴含的茶文化审美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上文中提到,《茶经》中主要包含了自然美、仪式美、品格美,三个审美观念。在以前,饮茶并不是大众化的活动,饮茶的主要是僧人,而在茶得到普及后,饮茶成为了人们的日常活动,可是人们却并没有体会到茶文化的内涵,只是单纯的喝茶。可是,在陆羽的《茶经》中我们可以发现饮茶是一件严谨而有充满美的欣赏的活动。在书中,贯穿着儒道释的天人合一、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强调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读了《茶经》发现,不能为了喝茶而喝茶,而是在一开始的泡茶的过程就让自己静下心来,抛弃烦恼,心无旁骛地做好一件事,在饮茶的过程中茶香萦绕在鼻尖,淡淡地飘入心间,带来一片心旷神怡。在饮茶中,体会中国茶文化的内涵,洗涤自己的心灵、端正自己的态度、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现如今的中国,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进入了快节奏生活。可是,我们却会有这样的现象,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精神生活却日益贫乏,想想你有多久没有坐下来享受一顿美味的早餐,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去大自然中走一走,有多久没有体会到慢生活,就更别提坐下来好好地泡一壶茶了。现在,我们饮茶更多的似乎是为了解渴,处于生理的需要,而不是心理的需要。不在乎泡茶、饮茶的工具、泡茶的时间与饮茶的对象,更多的是用开水壶烧一壶水,在杯子里放几颗茶叶,水一冲就泡好了一杯茶,很简单。可是,饮茶有时品的更多的是它的内涵,其中所包含的心无旁骛、茶文化。即使生活在忙碌,有时我们也需要慢下来、静下心,邀上三五个友人泡一壶茶,细细品味,体会它的茶文化内涵。

[1]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465.

[2]徐晓村.中国茶文化[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3]殷伟.中国茶史演绎[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陈彬番,余悦.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5]吴觉农.茶经述评[M].2版.北京 :中国农业 出版社,2005:123.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陆羽器具
陆羽品茶
室庐几榻器具间 浅谈明清绘画中的器座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不捧场的好朋友
古代器具灌农田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第一次放孔明灯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