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文化误差”的原因及治理策略

2018-01-19咸守卫王小琴

福建茶叶 2018年6期
关键词:翻译者商务英语茶文化

咸守卫,王小琴

(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廊坊 065000;廊坊市第二中学,河北廊坊 065000)

根据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17年我国茶叶出口量达到35.5万吨,出口额达到109.1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度增长了8.1%、8.4%;其中我国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茶叶出口量为8.9万吨,对欧盟地区出口量为2.9万吨,对中东地区出口额为10.8万吨,分别同比增长7.2%、12.6%、16.4%,表明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展开过程中,我国茶叶贸易、茶叶产业正在积极稳步地从“茶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而根据我们的调研,在当前我国茶叶贸易领域,各种形式的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文化误差”成为制约我国茶叶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文化瓶颈,并且在深层次上对于我国茶文化产业的传播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 治理茶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文化误差”问题的必要性

“商务英语”是一种功能性比较突出的语言实践,是一种借助于“语言转换”实现商务目的的行为。从我国茶叶出口的目的市场角度来看,英语国家始终在我国茶叶出口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茶叶贸易中治理商务英语翻译存在的“文化误差”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1.1 茶产业供给侧改革要求培育新的动能

传统意义上我国茶产业是一种相对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打工型产业,无论是从茶叶产品的附加值还是从茶文化衍生产品的附加值以及茶产业的流通、营销传播等诸产业链环节来看,产业的价值量低、不注重品牌效应、不注重整合营销等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当前,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的供给侧改革深水区,茶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新机遇、新挑战,而积极地走向国际化、品牌化正是这种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茶贸易中商务英语存在的一些文化误差往往是由于翻译者主观水平限制,或者商务英语行业的翻译标准缺乏所致,未来茶叶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对这些“文化瑕疵”进行治理。

1.2 茶文化软实力的塑造要求商务英语话语的创新

从一般的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一个产业的进化历程、转型升级一般是一个从低附加值逐步向高附加值、从粗放型产业到精细化产业、从产品到品牌再到名牌、从低标准到高标准的进化过程。我国茶叶产业经过几千年的“粗放式经营”到近年来逐步依靠科技、文化、品牌、有机生态等元素支撑,也正好印证了这一发展轨迹。当前阶段,我国茶叶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即“茶文化软实力”,用软实力理论解释即一种“文化导向的茶叶(茶文化)消费”,这种软实力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整合国外受众、国外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情趣、消费审美等,从而提升我国茶叶产品或服务背后的文化经济竞争力。商务英语作为我国茶叶贸易的语言桥梁,承担着茶产业文化软实力塑造的重任,而翻译中“文化误差”的存在影响着受众对中华茶文化、中国茶叶品牌的美誉度与切合度,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治理。

1.3 弥合中西方语言认知差异需要创新商务英语翻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商务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本质上还是一个两种文化深层次、全方位对话的过程。在最为隐晦的意义上,不同文化之间借助于翻译实现对话的关键在于对“隐喻”的处理和分析、解码、转码等。由于商务英语的翻译者主体在主观上带有特定的文化价值立场和意识形态立场,而这种主观的认知会导致“译者对客观世界、A语言文本等相关信息的感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生成的意象世界B或多或少有别于作者的意象世界A;而对于意象世界B,译者也不可能运用语言进行完全的表征”,因此当我们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功能理论等看待翻译创新时,很大程度上就有必要消除中西方认知上存在的差异之处。

2 茶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文化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跨国茶叶贸易首先是一种抽象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其次才是具体的商务营销活动。当前,在我国茶叶贸易领域,茶叶产品、茶叶服务、茶文化等的商务翻译中存在各种形式的“文化误差”,如文化“意象”上的误差、文化“隐喻”上的误差等,归结起来这些误差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2.1 翻译者主观的文化交际决策不当

在翻译学领域,探索“翻译误差”较多的理论是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该理论主张语言翻译应当从文本的深层次交际功能、语言目的出发重构翻译活动,而不是单纯地从“语言形式”出发追求翻译文本的机械对等。因此,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现实中产生的“文化误差”实际上便是翻译者因为自身的文化体验、知识储备、翻译经历不足、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够,对文本的核心目的和功能把握不准、用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揣度其它民族的文化心理等决策失误所导致的一种结果。

2.2 中西方茶文化元素的不对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从茶叶的地域分布、产品种类、保健功效、道德隐喻等角度来讲,还是从当前各茶叶流通环节企业的文化特色、包装手段、促销策略、翻译方式等角度来看,以文言文、方言、中国特色语汇等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元素在西方文化语境中都缺乏与之严格相对应的元素,这就在文化观感层面上形成了一种信息的不对称。而当翻译者面对这种茶文化领域的不对称时,如何用“受众的思维逻辑”翻译出“中华茶文化”的相关内涵就成为一个难题。

2.3 茶贸易产业翻译标准化机制的缺失

就茶产业的商务翻译来讲,其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落后的学术英语研究已经难以适应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的茶贸易商务实践活动的发展,这一点具有多样化的表现。例如,在茶叶贸易领域,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茶学、茶文化学等不同的学科,但是,这些学科内部针对茶文化产业的商务翻译之研究、人才培育、翻译标准化等建设还比较滞后,导致我国在企业层面、行业层面、个体层面等都无标准化的翻译机制,导致了客观上各种文化偏差乱象的存在。

3 茶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文化误差”的治理策略

总起来说,茶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主体比较繁杂,大多是出口企业自身非专业人员对相关的文宣资料进行翻译,从而导致了翻译实践中“文化偏差”问题的存在。茶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文化误差”治理可以尝试这样几个策略:

3.1 茶产业英语翻译的标准化策略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文化自信不断深入、中国茶文化不断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对茶产业、涉茶产业等在国际贸易中经常用到的词汇、短句、人名、地名、文化典故等的标准化翻译进行统一,例如可以由茶文化协会与相关的大学院所、标准化委员会等合作,汇编高频茶文化语汇典籍、设置中英平行化语料库等,为其标准化提供助益,从而降低任何因为人为主观的翻译决策失误而导致的文化偏差。

3.2 增译法策略

在翻译学上的功能翻译理论看来,追求两种语言在各自语境中的翻译目的的统一是翻译实践应当遵循的核心原则。上文述及,由于我国茶文化背景下的“隐喻”、“典故”等文化元素比较繁多,因此,导致了在对外商务英语翻译中如何准确、全面地向国外受众传达茶文化精髓就成了一个难题。例如,对于茶叶的传说、茶叶的某种特性或功效、茶叶的产地故事等,若在文中铺陈过多会形成文字的冗余,对此可以借助于增译法,以引入西方语境中对等的典故、增加典故注释等方式,使西方受众可以用其自身的逻辑思维更好地了解我国的茶文化,从而促进商务英语“以文谋钱”的商务目的。

[1]南方网.2017年宜宾茶叶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同比增长86%[EB].http://www.yybnet.net/yibin/news/201802/7060904.html

[2]张燕霞,王欢,于丽红.文化软实力背景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与高校语际翻译教学[J].福建茶叶,2016(2):212.

[3]来东慧.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92-94.

[4]肖祎,刘承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义发生理论:回顾与展望[J].外语学刊,2014(6):17.

[5]Halliday M A K.New Ways of Meaning:A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Applied Linguistics,1993:37.

猜你喜欢

翻译者商务英语茶文化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茶文化的“办案经”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The Enlightenment of UK Modern Apprenticeship on Training Course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论翻译者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