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效果探究

2018-01-18邓诗敏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效果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武汉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被试群体整体上对混合式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人文社科类的线上和混合式学习效果自评的满意度高于理工科,女生的线上和混合式学习效果自评的满意度高于男生。相应建议是: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化、学生群体的自我学习观念的改进、教学管理层与教师的双向互动以及平台建设与学校特色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混合式教学  教学效果 满意度

【基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策略研究(W2016070),武汉理工大学校级教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068-02

互联网+教育的创新融合式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围绕着课程教学的混合式变革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的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科类别对线上和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有显著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以及线上课程的面授群体的广泛性,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和线上教学方式上并没有课堂教学那么具有灵动性。由于学科性质和理论知识的非生活化,导致了学生群体的观看体验效果有显著差异;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科评价管理方式的差异化,部分学生会根據课程的实用性来选择性的调节进度亦或是“一心二用”;那么从知识和学科的获取和掌握角度来看,需要进一步的分析。问卷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调查,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对于线上学习效果的自评,整体上满意度较高,而混合式学习效果的自评,不同专业类别有较大差异。

1.线上学习效果:人文社科类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满意度高于理工科类,女生线上学习满意度效果高于男生,但满意度的总体差距要比男生波动显著。

2.混合式学习效果:人文社科类学生的混合式学习效果满意度高于理工科类。女生混合式学习效果满意度高于男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效果问卷分析

(一)调查对象

综合考虑不同专业和年级以及性别因素,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武汉理工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工科和文科类别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6%。

(二)调查方法

问卷的内容围绕线上课的自我学习满意度的评价,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混合式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展开。运用SPSS24.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男生和女生、人文社科类和工科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分析。从整体上得出,女生的混合式学习效果略高于男生,人文社科类的混合式学习效果高于工科生。其中人文社科类的线上课程学习满意度高于理工科类;女生对于线上课程学习满意度高于男生。人文社科类学生的混合式学习效果满意度高于理工科类,女生混合式学习效果满意度高于男生。

(三)问卷分析

1.学习效果满意度分析

如表1所示,线上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人文社科类的线上学习效果的评价在满意程度上的平均值为1.66(标准差为0.79),高于理工科类。而女生的线上学习效果满意度值略高于男生,但波动不平稳。

从混合式学习效果满意度角度,女生的自我学习效果的评价在满意程度上的平均值为1.66(标准差为0.80),略超过了男生的满意度评价值。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类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评价有明显的差异。从认知、专业、意志、行为控制以及学习资历、经验等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反映了针对不同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应当考虑受教群体的可接受程度以及学生的需要程度,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案以及教学方式,通过师生的线上、线下互动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2.线上和混合式效果满意度值差异化原因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混合式的效果评价从专业类别和性别上来讲整体效果高于线上。混合式学习包含线上和线下课程相结合,对于课程课时安排和课程作业的强度和密度高于线上课程。学生的自我线上学习的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诱惑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课堂教学能将知识面对面的传授。根据问卷结果显示,理工科类对于自我的学习效果的评价的满意程度相较低于人文社科类。存在部分群体对自我线上效果的评价不高,了解到线上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为学习时常、线上讨论以及过程中的课后作业的平均评价综合得到的。根据评价形式不能科学、准确、客观的判断学生线上课程的学习效果。

线上课程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实现了人机远程的交互。根据问卷结果显示,线上学习的时间地点灵活,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获取以及重复收看的选择人数选择比例较大。线上讨论给自己更多的发言机会,以及由认知差异带来的思想碰撞让在线学习的满意度普遍比较高。在线学习的随机性和灵活性,使得在线学习者完全可以自由的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而这种随机性对于学生学习的吸收和掌握程度有较大影响。在其目的性和迫切性比较突出的时候,学习者的学习比较积极。但如果学习者没有明确的内在动机驱使时,学习活动就需要一定的管理规范作保障,管理方式决定管理效果。

对线上课程的缺点,师生互动少,教学内容不灵活,其次部分被试群体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差。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和理工科类的学生针对线上教学的缺点的认知差异较大。人文社科因为专业的性质,对社科类知识的了解相较高于理工科类,但是二者对教学内容的不灵活一项的选择比差不多,反映了线上教学的教学内容的生涩难懂以及内容的理论性较强,与受教群体的生活实际有距离。而工科类学生因知识的欠缺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师生互动的缺少”有较强的意愿,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从而对于整体知识的获取的效果较低。

三、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学习效果的对策建议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的改进选项中,对于课时的安排的呼声较高,其次是线上课程的讨论以及线上教学的灵动性。于面对面访问得到的小样本调查得知,研究生因学术研究和课外实验的任务繁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适用性和实用型相对较低,而且理论内容的学习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简单易懂,所以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自我提升与发展。根据下表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分析,从教师的教学、教务的配合以及学生的自觉给出改进方案。

(一)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差异化

教师群体应当关注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来适时地改进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教学应多倾向于学生的生活以及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学科性质与知识储备,减少纯理论晦涩难懂的讲述。不同的专业类别和学习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有差异,所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要改进。课前通过网络传播媒介与学生进行互动,对接下来的教学任务的了解程度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体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地角度看他们的立场,包括他们的问题、想法以及内在的需求;课堂上的行为和表现需要根据当时的教学环境灵活应对。课后对于线上学生问题的及时反馈需要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不应固定于教案和讲台,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学生的学习、指导、促进讨论、引导学生探求问题。课后作业以及考试的内容需要灵活的安排,不迎合也不随性、接地气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更上一层楼。以解决学生问题为教学起点,从基于知识转向基于关系,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二)学生群体的自我学习观念的改进

对于学生群体,学习从单一的重在学,转化为对习也即是实践能力的重视。在掌握基本的知识之后,通过自主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积极参与互动区的讨论、探究以及讨论结果的分享。学生作为知识内容的接收者和受用者,其主体性、创造性、团体合作以及实践能力非常重要。首先是主体自觉性,作为学生要在自我学习的观念和态度上有正确的认识,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积极地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其次是创造性的启发与培养,学生通过知识的融会贯掌握学习方法并以此为媒介举一反三更新和强化自我认知。然后是合作学习,利用小组作业或者混合式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激发学习的乐趣;最后是,学生群体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理论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线上教学,根据个人的掌握进度进行内部整和,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正确的辨别信息的有效性,对于理論知识的生涩难懂可以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分析、思考、感知与交流,将学习的自主权换位,促进自我发展。

(三)教学管理层与教师的双向互动

教学管理层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评价,客观的评析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通过量化或者问卷评价的方式,并不能体现一个老师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学管理层应该给老师充足的时间、空间和平台去实现好、完成好作为教师的本职;其次是教学管理层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等需要了解,虽不必面面俱到,但也不能一无所知,聚焦于学生的需求科学的安排课时;然后教学管理层促进教学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调动教师的力量方面制造环境和平台。教师也应当及时的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教师自身的角度以及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情况的反馈。教学管理层和教师的双向互动,对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较大影响。

(四)平台建设与学校特色的融合

作为工科特色明显的院校,从学科性质上要偏向于加强和提高工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线上平台建设要符合学生受用特点和实际需求。首先对于技术变革方式要注重目标导向,在信息技术的平台支撑下,教育行业要熟知需要传播和传递的思想理念,有什么样的育人方向,有什么层次的传播方向以及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受教程度;然后就是考量线上课程的评价特征,针对线上课程的实际反馈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和分析,最大限度的去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发展,合理地设计适用性的线上课程教学模式,从师生互动的及时性以及网络环境的真实性进行设计。最后,校方线上平台的技术管理人员对线上教学反馈的及时处理,并通过校内教师群体的沟通交流达成解决方案,并将意见与第三方平台交流,最终使得线上学习的效果最优化。

四、结语

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行业的变革与发展不能只在形式上大改特改,而对其教授内容的价值性与发展性、满足学生群体需要的教学方式也有较大的要求。目前关于混合课程的研究仍然层出不穷,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无论是思政课还是往后的专业课亦或是实验课的混合式教学较多以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导向,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理性的去设置课时安排与教学活动。与人相关的研究一直都是热门话题,依旧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更需要深入研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越岭.虚拟中的交互:网络学习情境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53-54.

[2]衷克定.在线学习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85.

[3]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著,聂风华,徐铁英译.混合式学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68.

[4]上海教育博览会组委会.互联网+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6-91.

[5]赵庆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4):66-71.

[6]张利荣.我国本科生学习现在的调查与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83-86.

[7]陈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87-90.

[8]李立新.成人高等教育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3(10):25-27.

作者简介:

邓诗敏(1995-),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教学论。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效果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