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西部地区流通发展水平演进与影响要素分析

2018-01-18汪夏为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中部地区商贸流通西部地区

汪夏为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强劲。本文采用2007-2016年中西部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中部地区的上升速度快于西部地区,可能将造成中西部地区的流通市场一体化动力不足。因此本文提出四条政策建议:第一,加快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提高商贸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第三,重视城镇化建设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来激活产业发展对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第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性,从一体化眼光推动产业发展,但也需适度降低区域一体化壁垒,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商贸流通 城镇化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研究背景

流通产业对社会生产、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等经济民生方面都具备重要贡献作用。然而,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过去的城镇化进程过于粗放,缺乏有效、合理、系统的长期规划,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与区域二元结构,城市的产业现代化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经济发达省域的流通现代化也高于其他地区,商贸内贸的基础流通设施建设不完全,城乡一体化度与区域均衡化程度低,导致城镇与农村、区域与区域的流通市场相互分割,流通产业难以实现互融互通,发挥不出流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耦合、相互协调的积极效应,导致了农村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流入,进一步促使城乡流通与区域流通差距的两极分化。

由此,本文借助指标测度法来分析与比较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并且证实中西部流通业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和动态演进,这将极其有利于透析我国流通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文献综述

郝正亚和王菊红(2015)研究了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的战略意义,提出了我国应当大力推动批零业的发展。兰琦(2017)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研究认为我国城乡消费市场呈现两极分化,商贸流通存在环节多、高成本和高损耗的问题。阿不都艾尼(2017)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不平衡问题,结果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应当加强市场化建设,鼓励商贸流通的技术进步,并且加强财政扶持水平。俞超和任阳军(2017)借助DEA模型来分析了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结果认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低。董誉文和徐从才(2017)认为,我国现今的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模式以资本驱动为主,作者从商贸流通的体制、技术、制度等角度提供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建议。张绘(2017)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研究认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观念缺乏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应当提高西部地区的公共交通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铺垫。

在分析了国内过去的文献以后,可以发现,较少的研究洞察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地区性差异,大多以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来展开整体性研究。由此,本文弥补了国内已有文献的不足,从中西部地区的流通差距视角来给出中西部流通产业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理论分析

本文具体从流通产业的规模、效率与潜力来观察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其中,流通产业规模由4个基础指标组成,流通产业效率由4个基础指标来组成,流通潜力通过4个基础指标来组成,具体的指标选取如表1所示,参照了俞彤晖(2018)的研究成果。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计算我国流通业发展水平指标权重,主成分分析法能较为客观的体现各个指标的权重水平。通过SPSS 19.0的主成分分析,得到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通过与基础指标相乘再相加后,得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业发展水平,结果如表2所示。

本文对实证研究的数据选取中,在考虑了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与准确性后,采用了《中国统计年鉴》的省级面板数据,选择的省份来自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等15省区,由于西藏的统计数据不全而去除,时间跨度选择了2007-2016年。

实证研究

可以根据表2数据来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西部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在近10年整体处于上升阶段,而中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则均领先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这说明中部地区的流通业发展率先接近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市场化程度都相比西部市场更具优势。在2007-2016年期间,我国中西部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8.46%,而中部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部地区,可以看出,未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流通发展差距将逐渐加大,势必将加重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不协调问题,不利于中西部流通市场的一体化建设。于是,進一步从影响因素的视角来考察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一)变量设定

商贸流通聚集度。流通产业所包括的产业参照了徐从才(2011)学者的分析结果,徐从才(2011)认为,流通产业是社会商品的商贸流通所有活动集合。本文的流通业包含产业是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物流业这三类组织形式。我们对流通聚集度的测量方法采用了区位熵测量法,计算方式为:

Tcsij=(qij/qj)/(qi/q)

式中,Tcsij为j地区的i产业的区位熵,qij为j地区的i产业的相关指标;qj为j地区所有产业的相关指标;qi指在中西部地区范围内i产业的相关指标;q为中西部地区所有产业的相关指标。在本文中,中西部地区的各个省级行政区作为j地区,选择了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增加值的加总作为i产业。若是某个省级行政区Tcsij>1,那就代表该行政区的商贸流通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而若是Tcsij<1,那就代表该行政区的商贸流通业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城镇化水平。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较东部地区滞后,部分中部地区通过外商引资与经济带建设已经取得了迅速城镇化,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区位调节差、经济区位劣势、政策条件不足,导致了城镇化进程滞缓,城镇化进程难以发挥优势,使得城镇化对产业与经济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本文的城镇化水平测量选取传统的人口测量法,以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作为城镇化的测量方式。

其他解释变量。选择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第二产业的结构占比(%)、政府支出与GDP的比率(%)、贸易总额与GDP的比率(%)、每万人所拥有的专利授权量(%)。

(二)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

在研究模型中,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受到聚集度、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笔者分析商贸流通区位熵对产业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并且采用城镇化水平作为影响关系的调节变量。以期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商贸流通业的聚集度水平对产业发展水平呈现了更显著的影响。

表3显示了固定效应模型下的模型拟合结果。通过表3中的系数可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业聚集度对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影响系数为0.305,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在模型2中进一步看出,在添加城镇化水平作为调节变量后,中西部地区的流通聚集度仍然对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影响系数为0.186,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

另外,在模型2中,城镇化水平对商贸流通聚集度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关系呈现了显著的积极调节效应,流通聚集度与城镇化水平的交叉项的影响系数为0.320,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这代表了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流通聚集度对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呈现了更显著的影响。

最后,从敏感性分析来看,在添加交叉项后,模型的解释力度(R2)从67.47%上升到70.13%,提高了2.66%。这代表了在考察城镇化的调节因素后,对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解释力度增强了,说明城镇化的调节效应有助于更精确的预测流通产业发展水平。

结论

本文采用2007-2016年的中西部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流通聚集度对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关系,并且将城镇化作为调节变量,通过交叉项法来验证城镇化水平能否强化商贸流通聚集度对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积极影响。在借助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结果得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聚集度对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效应,对于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商贸流通专业化对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关系更显著。由此可以认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必须令商贸流通产业与城镇化水平齐头并进,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来推动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转型,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先导性作用,推动中西部地区更高速、高效、集约的经济发展。

第一,加快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一体化程度,为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政支持,为区域物流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撑,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给区域内贸带来的溢出效应,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平衡化发展。随着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理念,西方国家和我国中部地区将会产生更多的贸易往来以及商贸流通需求,若届时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一体化程度低,势必将阻碍经济发展的潜力。因此,应当从全局眼光来进行西北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形成贯通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以及内陆地区与中亚的联通货运网络,扩大区域贸易的腹地范围,为商贸流通业的专业化发展做好设施铺垫。

第二,提高商贸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虽然目前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但从城镇化发展看来,滞后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应当加快物流业的信息化和科技化,以弹性的物流响应能力为产业发展目标,提前布局物流服务的专业性水平。比如,西北地区应当加大对科技性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入先进物流的人才管理模式和商贸流通科技,推动商贸流通走向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

第三,重视城镇化建设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来激活产业发展对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将推动公共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提高固定资本的资源利用率,提升了产业环境为产业发展的服务作用以及商贸流通业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集约型发展。因此,我国中西部地区应当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城市圈来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人口密集的城市带,为商品流通创造良好的市场规模。

第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性,从一体化的眼光推动产业发展,但也需适度降低区域一体化的壁垒,避免产业发展不均衡产生的虹吸效应。但总体看来,应当加强西北地区的产业互动关联,以均衡态势为发展目标,积极引导地方发展的涓流效应,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张绘.城镇化进程中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经济纵横,2017(9)

2.兰琦.西部地区商贸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1)

3.俞超,任阳军.商贸流通业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8)

4.董譽文,徐从才.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转型问题研究: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视角[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1)

5.阿不都艾尼,海利木拉特.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内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改革与战略,2017,33(2)

6.郝正亚,王菊红.中西部区域商贸流通业促进新兴产业承接问题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

7.焦豫.我国流通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机制及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

8.刘耀森,杨勇.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化历程分析—以重庆为例[J].求索, 2010(2)

9.庞金波,邓凌霏,师帅.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36(2)

10.黄琴.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吸纳效应—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性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8)

11.胡军伟.产业结构视阈下我国现代商贸流通产业优化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19)

12.杨丹.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15)

13.陈宇峰,章武滨.中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与影响因素[J].产业经济研究,2015(1)

14.郑国强.地区制度差异对我国商贸流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23)

15.田华,夏勇.流通产业优化发展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7)

16.李振林.市场化进程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基于1997-2009 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7(11)

17.黄亚林,王欢.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18.王永培,宣烨.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各地区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兼论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对策[J]. 经济问题探索,2008(4)

19.赵锋.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区域差异分析—基于1997-2012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3)

20.张连刚,李兴蓉.中国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0,25(4)

21.苑连霞,郭玮.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区际差异性及流通现代化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22.钟一鸣.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区域商贸流通产业差异化发展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2)

23.夏冰.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异特征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0)

24.吴萌.FDI对我国商贸流通业集聚的影响—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3)

25.李杨超.我国商品流通效率区域性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随机前沿方法[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

猜你喜欢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西部地区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