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市场潜能视角的流通产业空间溢出研究

2018-01-18朱晓莉付仲义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流通距离效应

朱晓莉 付仲义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00-2016年流通经济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省会城市地理距离为切入点,引入市场潜能变量对流通产业的空间溢出进行实证研究。空间误差模型的非时间变量固定效应估计结果显示,流通经济市场潜能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因子为0.521,高于资本和劳动力等其他投入要素的产出效应;空间强度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相邻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溢出彼此关联。流通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地理距离变化的估计结果显示,空间溢出效应与省会城市直线距离的增加成反比,在200公里以内最为明显,超过1000公里不再产生实质性溢出效应;随机误差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相邻地区流通产业间接溢出效应不存在地理距离意义上的关联。

关键词:流通产业 空间溢出 市场潜能 地理距离

引言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流通经济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下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6年底,流通经济总产值高达108733.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达15.9%,占第三产业总值31.6%,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流通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跨地区低成本流动已经弱化或消除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贸易性壁垒,流通经济的市场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确(颜银根等,2014)。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来看,全国总体梯度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形成东部沿海 “隆起”、中西部内陆地区 “塌陷”的空间格局,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交通运输、居民收入、批发零售及货物周转等诸多因素对流通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最直接体现是地区流通经济发展规模的巨大差异。截至2015年底,东部地区流通经济占GDP比重高达23.8%,中部地区比重为16.9%,而西部地区比重仅为12.4%,相当于东部流通经济比重的一半。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流通经济发展及产值比重与各区域经济发展总水平存在一致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各种影响因素密切相关,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一体化发展机制。从发展进程来看,东部地区流通经济自2000年至今稳步增长,保持了良好的持续上升态势;2000-2011年中部地区保持低速增长,2012年和2013年有所回落,2014-2016年增速较快;西部地区2011年之前增长十分缓慢,自2012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追赶效应突出。

流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及空间溢出现象已被众多学者所关注。从现有文献看,陈俊滨对我国流通经济空间特征进行实证检验,通过空间滞后模型测算发现我国三大区域流通经济存在一定的空间相互影响作用;傅元海重点考察了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在流通经济发展上的空间特征问题,研究发现流通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空间发展上存在显著溢出效应;白茹对流通经济空间特征模型进行了虚拟变量的引入创新,通过构建地区流通经济发展动态模型测算三大区域流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存在正向影响,而其他地区间影响效果微弱。此外,林兴家、张莉和来文珍等学者也从三大区域或者六大经济区域(东南、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西北、西南)等角度展开相應研究。梳理现有相关文献发现,对流通经济空间溢出的实证分析鲜有涉及空间地理变量,而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中空间效应与地理距离的不可分割性观点,流通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必然受到地理距离的不同程度影响。此外,我国大陆有31个省市地区,县域城市更是高达2800多个,众多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维度仍是“三大”或“六大”经济区域。有鉴于此,本文借鉴潘文卿(2012)和王雪辉(2016)等关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研究思路,从流通经济市场需求角度引入建立在地理距离上的市场潜能变量作为考察溢出效应唯一指标的方法,实证分析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问题。

空间误差计量模型设定

(一)理论模型设定

根据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是依赖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持续性投入,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提出的区域性空间集聚外部效应认为地区内市场潜能可以从供需循环角度对经济发展进行极化衡量。可以看出,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是通过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的潜在需求来不断增强和拓宽经济体量的维度,这种需求包含经济发展要素中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发达地区的潜在需求即为市场潜能。根据新经济地理学和萨缪尔森的“冰山成本”思想,本文首先构建区域人均流通经济空间外部性影响模型:,其中,Y消费支出指数,ωr表示劳动力价格指数,P表示价格指数,r与s表示地区,e-α(δ-1)dsα表示地区间流通成本,σ为产品间替代弹性,α为单位距离流通成本。根据外部性模型,引入人均流通经济产值为地区市场潜能的溢出效应变量,其中市场潜能变量根据研究数据的可得性选取Harris(1954)提出的 “市场潜能函数”作为考察指标,计算公式为。此外,根据新地理经济学理论和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分别把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引入空间计量模型,构建流通经济区域增长模型如下:

(1)

其中,Y代表流通经济产值,K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DKL代表人力资本变化,KL表示高学历人口比重,DL表示劳动力投入变化,d表示不同省会之间的地理距离。

(二)计量模型设定

式(1)的面板数据模型需要进一步满足随机误差项的经典Gauss 假设,为确定估计结果的无偏一致性,本文对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分析需要对市场潜能的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进行一致性判断,确定固定效应回归或随机效应回归。此外,基于对地理空间上的流通经济溢出测算需求,模型需要充分考虑随机误差项的分布形态,即充分考虑地理空间依赖信息的影响。本文构建的流通经济市场潜能引入省会城市的直线欧氏距离来衡量空间依赖问题,但仍存在影响区域流通经济发展的其他空间相关性因素,具体体现在式(1)中随机误差选项的空间相关性问题上。综上考虑,进一步将式(1)转化为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yt=xtβ+αt+δt+μt,μt=λWμt+εt,εt~N(0,δ2In) (2)

其中,yt是空间矩阵列向量,xt为空间误差模型矩阵,元素列向量分别用式(1)中的、、DKLrt、DLrt和drt表示,个体效应的随机向量为αt,固定效应的随机向量为δt,列向量分别为μt和εt。根据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2),测算出的空间相关强度参数用λ表示,空间自相关权矩阵为W,模型选择R软件与Matlab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

流通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分析的数据时间样本选择为2000-2016年,空间跨度为31个省会城市(含直辖市)。变量方面,流通经济产值、劳动力人口等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各级地方政府统计局网站;公路里程及货物周转量数据来自于《中国交通年鉴》;省会城市的欧氏直线距离根据国家测绘局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整理(1∶400万);固定资产投资根据张军(2004)提出的投资平减进行计算。

(二)模型估计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要对基于基本面板数据模型构建的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无偏估计,首先要进行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判断。基本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固定效应LSDV估计和随机效应GLS估计对流通经济发展进行非空间因素估计,并通过Hausman 检验和Baltagi检验对基本面板数据模型的随机效应方法和是否存在时间效应进行估算,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基本面板数据模型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检验都验证了劳动力(0.499,0.592)和资本要素(0.115,0.180)对流通产业的空间溢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其估计参数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检验;人力资本变动参数的概率值(0.052,0.085)未通过检验;省会城市的空间距离对流通产业的影响在随机效应下显示微弱负向影响,而在固定效应下没有显示;区域流通经济的市场潜能影响效果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下均显示显著正向效应,与新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分析保持一致性,且空间溢出效应的参数值(0.327,0.525)已经超过了劳动力要素弹性,略低于固定资产投资估计参数。

流通经济发展中的流通属性决定各地区域流通经济不是孤立个体,相邻地区经济发展必然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导致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存在地理位置上的集群现象。引入市场潜能变量的空间非时间变量的固定效应ML估计显示,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对流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仍然十分显著,估计参数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統计检验,人力资本变动的估计参数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检验,但效果微弱,市场潜能对流通产业的空间溢出超过了资本和劳动力弹性值。引入时间变量的固定效应ML估计进一步强化了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的稳健性,估算的劳动力、资本、人力资本变动和空间溢出效应等变量参数基本与非时间变量的固定效应ML估计保持一致。

对比基本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误差数据面板模型可以看出,空间误差模型估计结果在调整后的R2和对数似然函数值上均有显著提高,因此空间误差模型的估计更为稳健。此外,在引入时间变量后的空间误差模型估计结果上,时间效应不显著,且两次ML估计结果并未出现较大波动,因此本文选择空间误差数据面板模型的非时间变量固定效应ML估计为最终结果,即流通经济市场潜能对增长空间溢出的影响因子为0.521,表示各地区流通经济市场潜能每增长1%,促进流通产业的空间溢出增加0.521%,市场潜能的影响效果超过其他投入要素的增长效应,其原因是地区流通经济市场的外部关联效应促进了地区流通经济增长水平。此外,空间误差模型的空间强度参数 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反映出相邻区域流通经济增长的随机冲击存在彼此关联性,即地区流通经济增长要素对其他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存在扩散效应。

地理距离考察下的空间溢出估计。根据空间误差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市场潜能对流通产业空间溢出的促进效应十分显著,而地理距离与市场潜能存在密切关联性,因此有必要以地理距离为范畴对区域流通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进一步实证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空间溢出效应随着省会城市直线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直线距离在200公里以内的溢出效应为0.387,直线距离在200-400公里范围内的溢出效应为0.326,当直线距离大于1000公里时的空间溢出效应仅为0.124,且未通过5%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检验,充分证明区域流通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地理距离成反比,且超过1000公里距离将不再产生实质性的直接空间溢出效应。从随机误差项的参数估计看出,区域流通产业的间接空间溢出效应与省会城市空间距离未出现反向比例关系,且估计参数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检验,反映出区域流通经济之间的随机误差效应在影响彼此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受区域地理距离因素的影响。

结论

我国流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存在显著区域性差异,本文以空间地理距离为切入点,从流通经济市场需求角度引入市场潜能变量作为考察溢出效应的方法,实证分析区域流通产业的空间溢出问题。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空间误差模型检验较基本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更为稳健,空间误差模型中引入时间虚拟变量的固定效应ML估计强化了模型稳健性,但估计变量参数变化不大,非时间变量固定效应ML估计得出流通经济市场潜能对增长空间溢出的影响因子为0.521,影响效果超过其他投入要素的溢出效应,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空间强度系数说明相邻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彼此关联,相互之间存在随机冲击的扩散效应。

流通产业空间溢出随地理距离的变化估计结果显示,空间溢出随省会城市直线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溢出效应与空间距离成反比,且超过1000公里地理距离不再产生实质性的直接空间溢出效应;随机误差项的估计系数反映出区域流通经济的间接空间溢出效应与地理距离未出现反向比例关系,说明相邻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间接空间溢出效应不存在地理距离意义上的关联。

参考文献:

1.颜银根,安虎森.中国分割的经济空间:基于区域间经济增长溢出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4(4)

2.姚星,王博,蒲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中间投入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研究,2018(1)

3.夏伟华.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4.周慧.城镇化、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中部地区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6(2)

5.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J].世界经济,2015(7)

6.王雪辉,谷国锋.市场潜能、地理距离与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J].财经论丛,2016(11)

7.杨凡,杜德斌,林晓.中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6(10)

8.李敬,陈澍,万广华,付陈梅.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J].经济研究,2014(11)

9.俞超,任阳军.我国流通业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7)

10.董亚宁.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层面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2)

猜你喜欢

流通距离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算距离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商贸流通
距离有多远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