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零售业发展规模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研究

2018-01-18陈琪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

陈琪

内容摘要:零售业是商贸流通业的重要部门,同时也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6-2016年间我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Sys-GMM模型对零售业发展规模与商贸流通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零售业发展规模对商贸流通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分地区来看,这一效应在东部地区最为明显。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劳动投入、产业水平等因素也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在不断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从市场需求出发,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进而推动零售业与商贸流通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零售业发展规模 商贸流通业 区域差异 Sys-GMM模型

引言与文献综述

商贸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拉動我国内需增长,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助推器作用。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异质性,各地区的主导行业部门也有所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严重,零售业作为商贸流通业的重要部门,其发展规模与速度的变化都会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因此,研究零售业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作用对于我国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具有意义。

零售业发展规模的变化是影响区域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区域发展有着极大差异,各地区在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失衡,以往研究对零售业与商贸流通业之间的关系也有着不同看法。任保平、王辛欣(2011)对我国区域间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从市场分工、地理位置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探索了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忻红、吴清萍(2012)对河北商贸流通业的研究中指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规模小、竞争优势弱、增长方式落后等方面的问题,零售行业的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导致商贸流通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的重要因素。杨芳、刘晓荣(2013)对西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将商贸流通业的各部门发展指标与全国进行了对比,认为短期内零售业对商贸流通业的推动作用不足,但是生活消费水平存在着巨大增长潜力,新型零售业态也是未来拉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魏勇军、彭新宇(2013)基于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角度指出,零售业与商贸流通业存在着密切关系,流通体系改革影响着零售商的满意度,而零售商满意度的变化在影响零售业效益的同时也会对商贸流通业产生影响。司增绰(2014)系统分析了商贸流通业各产业部门间的协调关系,零售部门作为服务业的重要形式是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同时也是区别于传统工业的新兴动力产业。关冠军、祝合良(2015)从品牌构建的角度分析了零售业与商贸流通业的关系,认为零售业的品牌建设是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在服务水平方面,零售业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王浩澂、熊曦(2015)采用熵权法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零售业投资的增长是带动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宋则(2017)对零售业自营与商贸流通业改革的关系进行了辨析,研究发现在网络信息时代,零售业自营是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的前提,同时也是推动商贸流通业改革的重要保障。

总体来看,零售业是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部门,而区域环境差异是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本文拟从地理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采用Sys-GMM模型探索零售业发展规模与商贸流通业的动态关系,并且分析两者在不同地区的动态关系,为各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改革提供依据。

SGMM模型设计

一般而言,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在面板回归分析中比较常见,但是在处理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和内生性问题方面存在着一定欠缺,难以保证参数估计的无偏有效。Arellano、Blundell等人提出的Sys-GMM模型(以下简称SGMM)将差分GMM与水平GMM方法相结合,在模型获取无偏估计参数方面具有很好效果。因此,研究采用SGMM模型探索零售业发展规模与商贸流通业之间的动态关系,SGMM模型的一般形式见式(1):

Yi,t=αYi,t-1+λ'Xi,t+μi,t+εi,t (1)

其中,Yi,t为被解释变量,Yi,t-1为滞后项,Xi,t为解释变量,α和λ`分别为滞后项和解释变量的待估参数,μi,t和εi,t分别为截距项和随机误差项。采用工具变量的矩条件方差是SGMM估计的先决条件,对式(1)进行一阶差分可获得相应的工具变量和矩条件方程:

△Yi,t=α△Yi,t-1+λ`△Xit+△εi,t (2)

其中,式(2)的差分模型矩条件为:E(Z`i,t△εi,t)=0,同时,式(2)的水平模型矩条件为E(Z`i,tεi,t)=0,Z`i,t为工具变量矩阵,εi,t为随机误差项的差分向量。

SGMM模型的根本思想就是将差分方程和水平方程作为一个方程系统进行估计。SGMM以差分GMM方差为基础,引入水平GMM方程,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估计误差。一般而言,SGMM估计分两步GMM过程,即将第一步GMM结果残差引入到下一步的GMM估计,通过构建两步GMM协方差矩阵以放宽第一步GMM中随机误差项的同方差假设,从而减少模型估计中的内生性问题。

实证分析

在采用SGMM模型基础上,探索零售业发展规模与商贸流通业的动态关系,具体包括数据来源及说明、实证模型设定以及实证分析过程三部分。商贸流通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水平采用水平数据,人口规模、零售业发展规模、劳动投入取对数处理。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7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7-2017年)、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统计数据。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被解释变量(trade)。采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反映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一般而言商贸流通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物流等多个部门,从我国统计局官网的划分标准来看,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是综合反映这些部门发展规模的概括性指标。

解释变量(retail)。采用零售业销售总额反映零售业发展规模。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导致各地区在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影响零售业的发展规模。

控制变量。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受到经济条件、历史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探索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时要综合考虑地方在经济、人口、劳动结构以及产业水平等方面的现实情况。本中选取的控制变量主要如下:

经济发展水平(gdp)。GDP是反映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是衡量地方贸易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说明区域内部的商贸流通速度越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本文采用GDP增长率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即(当年GDP-去年GDP)/去年GDP。

人口规模(people)。人口規模对商贸流通业具有直接影响,一般而言,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地方在消费、流通等方面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从而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本文采用各地区年末人口数反映人口规模。

劳动投入(labor)。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劳动力数量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规模。本文采用各地区当年全社会就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的衡量指标。

产业水平(industry)。产业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2017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了51.6%,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出于第三产业与商贸流通业的密切联系,本文将产业水平也纳入到模型中,即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比值,比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二)实证模型设定

引入式(2)作为构建零售业发展规模与商贸流通业关系的回归模型,具体表达形式见式(3):

tradei,t=ci,t+αtradei,t-1+λ1retaili,t+β1gdpi,t+β2peoplei,t+β3labori,t+β4industryi,t+μi,t (3)

其中,α为滞后项的估计系数,λ为零售业发展规模的待估系数,β1-β4为各控制变量的待估系数,c为常数项,μ为随机误差项,i和t分别为个体效应及时间效应项。

(三)实证分析过程

全国层面商贸流通业的SGMM估计。表1为全国层面零售业发展规模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SGMM估计结果,表中还给出了固定效应和混合效应的估计结果,以解释SGMM模型的稳健性。

首先对SGMM模型的稳定性进行判断,一般而言,只要SGMM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估计系数介于固定效应和混合效应中的系数即可以判断模型稳定,在本文中即符合tradeFEt-1

对SGMM模型估计结果中各参数的估计值进行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明显受到前期波动的影响,滞后一期Trade对当期Trade的影响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前期trade每1个百分点的增长会带动当期Trade实现0.576个百分点增长,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水平相对较好。零售业发展规模对商贸流通业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估计值为0.125,意味着零售业发展规模每扩大1%会带动商贸流通业提升12.5%,从这一结果来看,零售业发展规模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力度仍然有待提升。

此外,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产业水平对商贸流通业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劳动投入对商贸流通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反映出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意味着地方有更多财力进行社会投资,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经济保障。例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同时,区域内部在交通、物流、海关服务等方面的建设也较为完善,餐饮、物流、外贸等行业也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外部资金又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进一步推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人口规模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是直接性的,人口规模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劳动供给能力,也决定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着人才结构的调整;对于大部分传统工业区,尤其是中部的大多数省份,长期以来的粗放型劳动投入仍然是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数量直接影响着行业、企业的规模,决定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但是,也应注意到,新形势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在受到冲击,劳动力数量对商贸流通业的促进作用在逐渐下降,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素质对各行各业的持续发展已经逐渐起主导作用,这也是劳动投入对商贸流通业具有抑制作用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劳动投入过程中要根据地方市场需求情况出发,在保障劳动力数量的前提下稳步提升劳动力质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商贸流通业的主要产业部门是服务性行业,其中很多也属于第三产业的主要部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意味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这必然会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地区层面商贸流通业的SGMM估计。我国区域间的异质性问题非常明显,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历史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按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表2为分地区的SGMM估计结果,以检验在不同地区零售业发展规模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性。

零售业发展规模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在各地区都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只是在各地区的影响力度有所差异,比较各地区的零售业发展规模的参数值可以发现,东部>西部>中部,即零售业发展规模对商贸流通业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最弱。零售业是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化逐渐发展起来的,与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存在着密切关系,随着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提升,零售业在规模和类型上也在不断扩展。东部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主导产业,市场的高级化促进了劳动力供给结构的高级化,推动着人们生活消费方式的不断优化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带动零售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是我国传统工业区的主要聚集区,一、二产业仍然是很多省区的主导产业,交通运输、物流等行业是推动商贸流通业的主要部门。

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在各地区均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而劳动投入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在东西部表现为抑制作用,在中部则表现为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受到历史因素和市场需求的影响,第二产业一直是区域内部的主导产业,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劳动力数量有着较高需求,从而加强了劳动投入在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作用。而东部地区对劳动力质量的需求相对较高,劳动力数量的过度增长反而会带来资源浪费,阻碍地方的经济增长,从而影响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产业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仅在中部地区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西部地区为抑制作用,东部地区不显著。

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SGMM模型对我国省际间以及各地区零售业发展规模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从全国层面来看,零售业发展规模对商贸流通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东部地区最为明显。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对商贸流通业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劳动力投入和产业结构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则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零售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促进零售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在交通、物流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城乡间、区域间的贸易流通状况,提升区域内外的商贸流通速度,促进人财物资源的空间集聚,扩大零售业的发展规模;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零售业网络交易平台的建设,促进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鼓励地方特色零售业产品的发展,打造具有地方优势的产品品牌,增强零售业产品的竞争力,提升零售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稳步推進产业结构转型,提升商贸流通业质量。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零售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东部地区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在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市场份额的同时,要加速推进电子科技、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注重从人才端和技术端提升产业水平,进而推动商贸流通业的内部调整,促进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提升区域流动效率和服务质量。中西部地区在能源、矿产行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第二产业既是地方经济增长的基础,同时也影响着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要根据地方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当承接东部过剩产能,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

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改善区域消费结构。我国区域发展的异质性决定了劳动供给结构的不同,也影响着零售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东部发达地区是我国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分布区,市场对高素质人才有着较高需求,这类居民日常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从而推动着地方零售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因此,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要加强人才筛选机制的建设,从人才引入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同时加强对在岗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各行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为商贸流通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人才基础。而中西部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居民的社会消费水平相对较低,食品支出仍然是居民日常支出的主要部分。因此,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改善零售业服务类别,逐步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引导居民调整消费结构,不断扩大日常消费支出,挖掘剩余消费潜力,进而推动地方零售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保平,王辛欣.商贸流通业地区发展差距评价[J].社会科学研究,2011(2)

2.忻红,吴清萍.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3)

3.杨芳,刘晓荣.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特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理论学刊,2013(6)

4.魏勇军,彭新宇.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对零售商满意度的影响—基于湖南省6县市调查数据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5)

5.司增绰.我国商贸流通业产业链识别与优化研究[J].江海学刊,2014(5)

6.关冠军,祝合良.我国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现状与特征[J].中国流通经济,2015(5)

7.王浩,熊曦.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与居民消费能力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