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2018-01-18陆静
陆静
【摘要】地理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认知和人地协调能力的学科,是初中教学阶段的重要学科,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地理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策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将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163-01
課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教学效率是课堂的生命,也是教师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目前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还不够和谐,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充分,课后作业的布置还不够有效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本文将结合个人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在地理课堂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明确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其次,教师要走进学生。积极在地理课堂和学生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是否良好,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要积极帮助他们找到应对的策略,为他们指明学习的方向,激励他们不断克服困难,实现自我的突破和提高。例如,在学习《地形图的判读》时,笔者积极和学生交流,询问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发现小李对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不是很理解,笔者便耐心的对其讲解等高线和等深线知识,学生在笔者的一遍又一遍的耐心辅导下,最终掌握了等深线和等高线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最后,要使课堂民主决策,例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时,笔者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目标的设定等问题上就积极征询过学生的意见,实现了教学的民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随着互联网在学校的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逐渐显现,它形象、具体、可重复的特点,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地理学科图形多,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好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空间知识,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教师要在地理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断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破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时,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理解困难,笔者便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技术,为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模拟画面,并结合PPT课件对近日点和远日点进行了重点详细的讲解,之后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还原了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运动,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总结其运动规律,最终学生较好的掌握了直射点变化规律等知识点,大大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例如,在学习《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时,笔者将等温线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成了GIF图片,该图可以从始端到终端依次动态连线,为学生展示等温线的变化,学生经过多次观看这张GIf图片,对等温线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也理解了等温线的表示和制作方法,使他们的学习效果有明显的提升。总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三、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要进行有效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良好的作业布置可以巩固课堂的学习效果,升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因此,教师要重视地理的作业布置,用有效的作业布置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首先,作业的布置要求做到紧扣地理教材,题目要切合地理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要求做到题量适度,具体的数量要在课堂的知识点全覆盖和学生的精力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并且注重质量;最后,要求做到分层设计,根据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为其设置相应难度的题目。例如,在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后,对不同的学生要设置不同梯度的题目,要求能力差的学生只掌握基础的题目,如不同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世界气候的类型分布情况、影响气候的主要原因等,这些课本最基础的知识,而对于中等偏上的学生,要以拓展他们的地理思维为主,如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气候变暖的原因及人类的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提升他们的地理综合素养。总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要进行有效作业布置。
综上所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在地理课堂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有效的作业布置,不断促进课堂教学向好发展,最终实现地理课堂的高效率教学,带动初中整体教学质量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杲立军.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策略[J].学周刊,2015(31):118.
[2]张彦顺.新课程下初中地理课堂低效的形成原因及改进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