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教育”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中学后勤工作效能提升刍议

2018-01-18李明星田梅巴珠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1期
关键词:效能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幸福教育

李明星 田梅 巴珠

摘 要: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中学后勤工作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结合实际情况,在“幸福教育”视域下对中学后勤工作效能提升进行研究,积极探索出能科学指导中学后勤工作全面服务于“幸福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子,对进一步加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和启示价值。

关键词:“幸福教育”视域 边疆民族地区 那曲市 中学后勤工作 效能提升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擘画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就西藏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对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科学部署和美好展望。

那曲市地处藏北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历史时期的那曲教育,发展掣肘多,成长瓶颈大,存在基础教育设施落后、群众教育意识淡薄、学生上学困难、教师人才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难题。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来,那曲县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长期作为藏北教育改革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那曲市教育事业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能从具体实践中萃取提炼出具有普适性和指导意义的方法论,从而为整个藏北地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科学借鉴和丰富经验。在当前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依托目前教育研究领域呼声很大,期待很高的“幸福教育”理念,并藉此围绕边疆民族地区中学后勤工作效能提升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幸福教育”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著名教育学家刘次林博士在其《幸福教育论》中,对“幸福教育”进行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论述,他分析批判了目前最普遍的关于“幸福教育”两种理解,并指出“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1]龙宝新从探讨幸福的实质内容入手,将幸福观归结为快乐观、理性观、知识观、德性观、和谐观、超越观、生活观、统一观等八种形式,他最终肯定了教育的价值,认为“(在朝向幸福的行动中),教育扮演着尤为关键的角色,是帮助人们相遇幸福、成就幸福、实现幸福的一个重要基石。”[2]

近年来,随着国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教育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人们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期待。与此同时,教育界内“幸福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实际践行“幸福教育”理念的学校越来越多,关于“幸福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总而言之,无论是对国内外教育实践的理论浓缩,还是对传统儒家教育的灵魂凝聚,无论是“幸福教育”的提倡者或是怀疑论者,都无不认为这种教育理念始终保持着一种鲜明特性,即“幸福”始终是教育的旨归,是从教育本质走向人生本质的,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新时代呼唤新教育,以学生终身幸福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幸福教育”理念,无疑将“幸福的教育”与“教育的幸福”紧密联系起來,科学地形成了方法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完美有机统一,无疑对当下教育改革发展纵深阶段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二、“幸福教育”视域下那曲市中学后勤工作效能提升困境浅析

1.物质资源“原始丰富”,难以生成“资源红利”

“占有式幸福观”认为,“人的幸福的多少决定于占有客体数量之多寡”,直观地表达了资源占有对人的幸福感受的影响作用。新时代“公平又有质量”的教育事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之上,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一段时期成为全社会的主流呼声。然而,“幸福教育”视域下,“一味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物体上,幸福也就成了没有根性的浮萍。”[3]事实上,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与教育事业的鼎盛发展,并不存在必然性或直接的因果关系。以那曲市为例,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民族地区教育政策鼓励支持下,尤其是十三五“对口援藏”工作开展以来,那曲市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性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性教育资源数量不断丰富,覆盖逐渐全面,尤其是中学硬件设备配置的水平质量,基本向内地发达地区看齐。然而,基础性教育资源的丰富,仅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保证,并不代表教育资源利用的高效化、优质化,只停留在“原始丰富”层面。“幸福教育”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必须是扎根时代的美好追求。就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来看,“幸福教育”的前提,必须是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与均衡配置,满足这一刚性需求后,便是这些资源能够及时生成“教育红利”,从物质资源的丰富推进教育的公平,提升教育的质量,最终迈向“幸福教育”。目前,那曲市中学硬件设施和文化软件资源已形成“原始丰富”,但由于视野局限、理论囿制、制度缺陷和管理失位等现实原因,目前中学后勤工作中“资源红利”,往往难以生成。

2.“机械化”管理,忽视对学生的“幸福观照”

“幸福教育”视域下,学校管理是“要用人性来定义,它要为人的发展和幸福服务”,并最终形成一种“符合人性和人的内在需要”“利于个人发展和群体发展”[4]的校园秩序,并藉此达到教育目的。幸福教育视域下,“只有把它(教育目的)置于‘人的幸福的观照中,它才是有意义的。”[5]因此而言,对学生的“幸福观照”程度,应该是也必须是衡量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目前,那曲市中学后勤仍旧遵循传统中学后勤工作崇尚“军事化”管理和“机械化”“模式化”运作的老路子,普遍存在为了管理而管理,让管理手段变得目的化和形式化的问题,片面强调纪律与秩序,往往忽视了对正处于青春期成长阶段的学生进行“幸福观照”,既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否定了人的本性,更忽视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对正常身心发展阶段学生最关注、最期待、最渴求的事物置之不理。

3.“育婴式”服务,难以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

“幸福能力”是指“发现、创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能力。并且是沟通教育中的幸福与教育外的幸福的桥梁”,更是“传达教育意义、联系教育与生活的纽带。”[6]对照现实,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由粗放转型精细,甚至成了变味的“育婴式”服务。事实证明,“育婴式”服务非但没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反而降低了学生向生活获取幸福的能力,导致学生最终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时,表现出“不应有的自我中心、不适应和恐惧”。究其原因,既是受物质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错位和失策有很大关系。那曲市的中学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掣肘,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均循规蹈矩走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老路,全方位包揽学生的食、衣、住、行,学生的唯一任务便是学习,片面地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将校园生活片面化地理解为知识之学乃至应试之学。尤其是中学后勤服务育人工作,努力使自己进入“保姆”角色,把学生当成“婴儿”对待,想方设法让学生。殊不知,这种“育婴式”服务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隔绝开来,忽略了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感调控能力等“幸福能力”的培养,虽然过着看似“幸福”的生活,实则很难将浅层次的的“婴儿幸福”转化为深层次的幸福体验和生命价值,学生最终成了“单向度的人”。

4.“封闭性”运作,难以满足学生的“幸福需求”

“幸福教育”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情感、审美、运动、交往等多种需求,满足需求,激起新的需求”,并且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掘,生命不断成长。”[7]可以说,幸福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产生“幸福需求”,并科学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去满足自身和社会的“幸福需求”。传统后勤工作视野下,各项工作的开展往往注重“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惟恐因“无足轻重”的后勤工作耽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育教学活动,主观地将后勤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天然联系割裂开来,无视时代发展形势,忽略学生心智发展水平,自发地形成“封闭性”运作,导致后勤工作视野上闭塞盲目、后勤人员工作水平低下、后勤活动开展毫无新意、后勤工作的内容方向与现阶段学生的“幸福需求”背道而驰。那曲市中学后勤工作长期囿制于传统管理模式,仍旧沿袭“封閉性”运作轨迹。后勤工作整体目标仅仅停留在“安全”“卫生”“有序”等基本层面,后勤工作队伍普遍倦怠,工作缺少创新,活动开展封闭保守,老套死板。“封闭性”的运作模式,不求变革,不顾实情,自框“职责”,自圈“范围”,从一开始就忽略了现阶段青少年的心智特点,更难以满足学生“求知、情感、审美、运动、交往”等方面的“幸福需求”,无疑成为“幸福教育”之路的阻碍。

三、“幸福教育”视域下那曲市中学后勤工作效能提升途径研究

1.统筹后勤纵深化改革,催生“改革红利”

内尔·诺丁斯认为,“学校必须经过彻底改革,创造一个环境使孩子们学会关心:关心生命,关心人,关心世界。“[8]”统筹推进中学后勤纵深改革,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从工作思想理念到工作体制机制,从工作队伍到工作平台、从预案设想到具体实践,均需要一场深入彻底的改革。具体而言,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科学理念,从顶层设计改革出发,深入挖掘后勤工作的育人潜力,在政策上鼓励,从资金上支持,在成果上多予以肯定;学校层面要勇于放权,大胆尝试,从“幸福教育”核心目的出发,认识后勤对“幸福教育”的奠基和辅助作用,结合校情学情,广泛讨论修订一套覆盖全面、执行力强、育人效果佳的学校后勤工作制度;后勤部门要对传统后勤理念予以扬弃,引入先进省份地区“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经验,以“幸福教育”为衡量指标,优化提升后勤队伍综合素质与工作水平,最终实现后勤工作的全面纵深改革,获取“改革红利”。

2.实现后勤家庭化管理,重视“幸福观照”

著名教育哲学家简·罗兰·马丁(Jane Roland Martin)认为:“学校必须承担许多从前是由家庭来负责的工作,最好的学校应该和最好的家庭相似。”[9]然而,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没有达成一种积极、有序的合作,而是一家独大、各自为政,从而大大削弱了教育的实际功效。”[10]因此上,将学校育人与家庭育人科学结合,使之互补短长,灵活推进中学后勤工作逐步实现家庭化管理,既要培养学生的“共性”,也要肯定学生的“个性”,更要发挥学生的“特性”,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用实际行动去重视学生的“幸福观照”,让学生能够在后勤教育管理服务中既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也能领略到成长幸福的真谛。结合那曲县中学后勤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的“幸福观照”,要全面提升后勤基础保障服务的质量,尤其是提高学生餐厅、宿舍及卫生设施等的服务水平。正如诺丁斯所言:“吃饭时间应该是真正教育经验的一部分,而非对学习活动的打断。”把学生的衣食住用工作抓精做强,确保学生身体健康茁壮成长,确保学生成长需求和“幸福获得感”得到满足。后勤部要与学校其他部门联动,主动发力、科学协调和配合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统筹学校各类后勤资源,因地制宜地举办具有本校特色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上加深内心的“幸福观照”,在实践中体验外界的“幸福观照”。

3.建立后勤实践性载体,培养“幸福能力”

“心理幸福感理论”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达到完美人生意义的体验。幸福感不仅是保持愉悦,更重要的是追求真正潜能的实现,体现出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人的行为的主动性过程和创造性过程的统一。[11]要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具体而言,要立足于具体实情,建立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受益极大的实践性育人载体。以学生餐厅、宿舍管理工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动脑动手,改善生活学习环境,营建美好幸福校园氛围;以常规安全卫生工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注重饮食安全卫生和健康营养,关注和预防各类传染疾病,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享受幸福”的能力”;以校园文艺活动为载体,配合各部门开展好文化育人活动,适机开展“校园糌粑节“编藏辫比赛”等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以校园绿化工作为载体,让学生认领校园绿化植物,了解树木花草的特征,定期对其进行浇灌养护,培养学生热爱环境,关爱大自然的“守护幸福”的能力;以校园爱心捐助活动为载体,引导师生主动关心校园残疾、单亲及留守学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分享幸福”的能力。总之,统筹协调分配校内资源,配合其他部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设多种锻炼“幸福能力”的生活环境和载体。

4.推进后勤开放性运作,满足“幸福需求”

中学后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构成具有直接的、明显的教育功能。”“后勤管理、后勤服务、校园生活环境对其(学生心灵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构建其影响是巨大的。”[12]因此上,要打破传统僵化思维,在中学后勤工作领域引入新风,必须要扎扎实实推进后勤工作开放性运作,敞开“一亩三分地”,从思想到实际,从理论到实践,想方设法,多措并举,让中学后勤从幕后走上台前,用新面貌、新成果去不断满足学生的“幸福需求”。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后勤工作活起来,积极汲取区内外后勤工作先进经验,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开创特色后勤工作局面;坚持群众路线,全面实施人性化管理,定期就后勤日常工作进行公开透明展示,设立“后勤工作周”,引导学生代表们了解后勤工作,如观看学生餐厅做菜过程和校园垃圾处理过程、参与校园绿化活动,以此为契机开展专题整改提升活动;倾听学生的“幸福需求”,后勤部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代表会,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内心想法和成长需要,制定后勤服务工作改进提升方案和意见征询表,真正让宝贵的意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利之于民”;推进后勤信息化民主监督管理,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校园新媒体平台、网站等,定期向校内外公开展示学校的后勤工作成果,开设问答窗口,提升后勤工作的覆盖率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19.

[2]龙宝新.幸福:从概念到意蕴——兼论朝向幸福的教育之能为与难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17.

[3]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7-48.

[4]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01.

[5]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7.

[6]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20.

[7]丰向日、孙希雯.“需求——生长”教学模式研究——天津市河西区中心小学幸福教育理念的践行[J],教改前沿,2014(12):38.

[8][美]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14.

[9]Jane Roland Martin,the schoolhome: Rethinking schools for changing Families(Can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0]梁明月.家校教育关系失序与矫治[J],中小学德育,2017(12):6.

[11]陈浩彬,苗元江.幸福与幸福的教育——基于积极心理学幸福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46.

[12]胡玉林,钟程荣.实践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大力开发后勤教育资源[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3(3):93-94.

作者简介

李明星,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教师,现在那曲市色尼区第二中学(杭嘉中学)支教。

田梅,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教师,现在那曲市色尼区第二中学(杭嘉中学)支教。

巴  珠,那曲市色尼区第二(杭嘉)中学后勤副校長。

猜你喜欢

效能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幸福教育
提升档案管理效能的途径分析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着眼效能提升,助力战略目标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新型烟草市场管理服务站的职能转变与效能提升探讨
关于船舶制造企业成本管控模式的研究
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