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为学生点亮一盏亲近高中历史的灯
2018-01-18姜粉银
姜粉银
【摘要】问题会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考,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实现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地梳理时间和重大事件,探究影响和意义,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问题 思考 质疑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0-0053-0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学生的思考和质疑才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引導学生主动探究和认真分析,进而使学生收获知识。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过程中会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和总结,从中抽取中要点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科学地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并灵活应用的程度。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问题中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来分析知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一、设置问题思考基础,了解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要关注基础,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打牢基本功,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知识点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会对新知识有一种求知欲和向往,更加积极地探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的问题设置要具有教育性和开放性,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在探究中向着知识的纵深发展,使学生可以达到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是怎样的?问题属于基础性的问题,更加关注的是基础,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会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主要是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农耕经济开始转移,文化上形成了士人群体;隋唐是繁荣时期,政治上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经济上有了手工业和商业,文化上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宋元是成熟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化上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通过对这些基础性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更加完整和系统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设置问题活跃思维,探究规律
在对于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细化知识,建构知识框架,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全面地理解知识,深化认识,从而在应用中可以自由选择,灵活应用。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知识规律,使学生掌握通性通法,在思考的过程中淡化个例,使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后就可以解决这一类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归纳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有哪些?问题涉及到了很多方面,需要学生系统地总结,学生在思考中会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外交、生活以及教育等方面来归纳总结。比如经济上就从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占据优势,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国民政府经济,转变为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思考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快速运转和对知识的加工,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进而活跃思维。
三、设置问题启发质疑,开启探索
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置的方式,通过问题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可以掌握学习方法。教师问题设置的要有启发性,使学生可以找到思想的方向,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会分析问题。问题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热情,主动地围绕着知识点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而且注意循序渐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分析,在归纳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了“美苏冷战”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冷战局势的发展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有什么?问题需要学生全面地分析,系统地总结,在对于问题的思考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会按照时间顺序来思考冷战局势的形成。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到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再到美国改善对华关系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和主动思考。
四、设置问题找到方向,主动思考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使学生可以有思路,不至于不知所措,教师的问题可以采用直问或者是曲问的方式来进行。直问就是教师针对知识点直接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对这样的直问没有思路,教师可以转换提问方式,采用曲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借助已知的知识来探究和分析未知的知识,达到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在曲问中,学生可以进行类比和比较,进而用已知的知识来学习未知的知识,达到对问题的合理解决。例如教师让学生总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运动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 原因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洋务思潮、维新思潮、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探究方向,确保学生有的放矢,找到分析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究,通过问题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思考中灵活应用知识,实现创新。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乐趣,进而在探究中细化和树立知识,形成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霍建林;高中历史课堂上如何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我见[J];科学教育;2015年04期
[2]章熙阳;用有效的课堂问题来叩开“学生”的心扉[J];中学教学参考;2016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