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互联网+"的重新认识及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2018-01-18寻栋梁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思维实体经济

寻栋梁

[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改变着的旧的生产关系。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互联网+战略,如何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含义,并阐释互联网+与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的关系,对于我们解放思想、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以及对于我们贯彻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实践互联网+战略、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14- 0110- 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8.14.048

一、互联网+概念的几个错误认识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互联网+战略,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互联网更是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在重塑传统工业生产、服务等生产方式。

另一方面,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一种互联网思维或者互联网工具的层面上,从而仅仅把互联网+定义为一种重构了的以流量、粉丝、跨界等思维为核心的企业商业运行模式(互联网思维),或者仅按照传统工业企业流程把工人的劳动工具改换成计算机或者其他智能设备(互联网工具)。这种互联网思维或者劳动工具的看法,虽并非完全是对互联网+思维的误解,但却是一种对于互联网+的片面认识。实际上,从生产力角度讲,互联网+更应该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构建的新型信息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反映在生产关系上就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设置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一)互联网+不仅仅是企业家的互联网思维

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是中国著名搜索企业百度公司,对于互联网思维,要求企业家即使做的事不是互联网,但企业家的思维方式要逐渐从互联网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要求走出局限、摈弃封闭、破除守旧,运用用户(粉丝)思维、跨界思维、流量思维等对市场、用户、产品、售后、企业品牌等整个商业生态链进行重新审视。互联网+战略提出后,越来越多的传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企业家认为所谓的互联网+无非就是以互联网思维经营自身企业。

思维反映的是对事物运动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动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围,互联网+思维本身也是如此,是主观人(这里的主观人更多的是指企业家)在看到互联网对于企业产生重要影响后的主动反映,或者是企业在互联网浪潮中表现后的主动再思考。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这种思维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实践的认识深化,它适应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的本质属性,其次,这种思维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将会起到一定的有利作用,有利于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促進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互联网并非只是企业的互联网,互联网+也并不仅仅是一种企业家进行企业互联网化的一种运营思维,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无非是构建了多重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而政府提出的互联网+则侧重于强调推动技术进步以提高实体经济生产力。从这个层面上讲,互联网+并非是基于互联网实践的一种思维意识,将互联网+仅仅理解为一种思维甚至理解成仅仅是企业家运营思维是一种对于互联网+的片面认识。

(二)互联网+并非仅仅是一种劳动工具和信息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经典论述中,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劳动资料(或称劳动手段)就是指的生产工具,它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物质材料、条件,“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么生产,用什么资料生产”,毋庸置疑,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最普遍使用的劳动工具是计算机。基于此,很多人往往把互联网定义为一种新型的劳动工具,从而按照传统工业企业流程简单地把每个工人的劳动工具改换成计算机或者其他智能设备,并认为互联网+无非就是互联网+大数据,引入更多的计算机工具、引入更好的网络、数据,这种对互联网或者互联网+的认识无疑是幼稚的不成熟的。

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人将互联网+作为了一种信息交流的渠道,尤其是在电商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以淘宝网和京东为代表的中国电商以惊人的销售能力震撼了线下实体店,于是很多线下门店在互联网或者互联网+思维的“鼓吹”下,将互联网+作为了一个商业营销、交易的渠道。从实践效果上看,我们首先要承认这种渠道是一种比线下渠道效率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渠道,其最大的优势是冲破了地域的限制,但这种认识同把互联网+仅仅当成一种思维一样,是一种片面的不正确的认识,仅仅认识到了互联网+战略涵义中的一种工具层面意义的概念。

二、互联网+概念的全面阐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互联网的一个特性就是变,就历史而言,在1994年引进互联网的伊始,政府就已经认识到了互联网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引入互联网后二十几年的发展无疑证明了这是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二十几年的互联网实践又决定了这一对于互联网技术作用的认识必须有所发展,而这正是互联网+战略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如此描述互联网+:“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并非是一种为了重塑商业模式的互联网思维,也并非是仅仅作为处理的数据的劳动工具,更非是一个致力于信息交流的传播渠道,而是将信息、网络、数据深度整合的、可以形成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生产力。

(一)互联网+可以推动技术进步提升实体经济

互联网+在实践层面首先表现为一种科学技术,马克思早就指出科学技术对于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互联网+也不例外。互联网+让一切实体经济都会实现“万物互联”,站在企业的角度,上下游产业的“互联”让企业的生产可以更通畅的进行,销售售后的互联让企业用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另外,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的逐步成熟正在迅速替代着传统劳动力,人工智能的无人驾驶汽车让未来司机的劳动力逐步解放、3D打印让一些在传统工业制造中很难实现的产品完美生产(如航空发动机叶片)等等,这一切都在极大提高企业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互联网+最终会变革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互联网+在实践层面表现为一种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无疑会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生。从个人角度来讲,无处不在的WiFi链接,以及各种智能设备(如智能眼镜、智能手环、共享打车、共享单车、智能电视、智能厨房灯)的互联让个人可以在家居、出行、娱乐等各个层面无缝衔接,从而极大改变了个人的学习、生活方式;从社会角度来讲,以支付宝微信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城市服务(如微信可查看城市实时人口密度)以及以政府公众号、政府官方微博为代表的信息公开让政务服务更加透明化、智能化,而且这些形态每时每刻都在进一步发展完善。

三、互联网+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战略是十八大提出的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提出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互联网+战略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体在互联网经济上的体现。

(一)互联网+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之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成果之一,邓小平同志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于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在当前众多的互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新科学技术发展中,互联网是最为基础的,互联网作为基础设置的铺垫为其他高科技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硬件基础,任何新的科学理论的产生、科学成果的转换都必然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超级计算机的超算能力)和互联网将企业、市场、用户链接在一起的属性。因此,大力促进互联网+的发展,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条件之一。

(二)互联网+将改变传统的劳动力驱动

长久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要依赖于我国劳动力和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基于我国基础经济薄弱、人民收入水平不高以及对提高生产力提高GDP的迫切需求,这种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过去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我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再加上世界科技技术发展的影响,这种低效的经济发展驱动再也无法适应我国经济新态势,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优势替代原来的劳动力优势,不仅可以极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更能產生新优势持续时间长附加值高的良好效果。而在这种转换中,互联网+战略将起到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战略的推进将会极大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互联网首先促进了知识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近年来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的兴起使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整个互联网上汲取知识。这种知识的共享方式让知识的传播迅速化、大众化。每一个互联网上的用户都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学习这个地球上其他地方产生的优秀知识,当然这首先基于用户自身的兴趣并寻找符合自身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但不论怎样,这种学习也首先促进了人的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会使得劳动力结构加快向智能化发展,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劳动力低价的窘境。

(三)互联网+将会形成新的以消费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对于传统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变革“以生产为导向市场体系”为“以用户为中心、以消费为导向的市场体系”,互联网+的推进将会更深刻的将互联网普及为一种基础设置。在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下,企业可以以互联网信息的大数据能力把握用户的真正消费需求,使得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更好的考虑用户的价值,从而使企业变得跟用户更紧密。近年来的粉丝经济充分说明了重视用户,让用户“粉”企业的重要性,比如手机行业的果粉(苹果用户的忠实用户)、米粉(小米手机用户的忠实用户),直接带来了极大的手机销量。而用户转换为粉丝的良好效果不仅仅是销量的提升,更重要的会是让用户主动为企业、企业产品宣传,这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品牌曝光,有利于企业品牌的打造。

(四)互联网+战略还将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

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体制无法做到更高效的信息流通、资源配置,很多时候,机制层面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企业、用户、市场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互联网+在这一点上将是非常有效的信息不对称解决方法。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媒体、都是发声者,政府、市场、企业、个人任何细小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个人媒体发声并迅速传播,这种信息的不可限以及政府的开放的线上政务,都将会推动互联网+时代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有效作用并规避政府的不适宜作用,从而解决科技资源配置的行政化、封闭化等问题,加快科技创新体制的完善。

结论

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对我们个人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本文首先摈弃了两种关于互联网+战略的片面认识,从推动技术进步和变革新的经济发展状态两方面阐释了互联网+的概念,接着将中国的互联网+战略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战略做了比较,最后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互联网+战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

[3]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2015 -7 -4.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4.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思维实体经济
创新驱动发展下信息管税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