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体制改革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018-01-18李韵宜
李韵宜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医疗改革措施,其中部分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令人忧心的问题。本文将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谈起,分析目前改革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政府管理;市场化;医疗保障体系
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新医改进行也有8个年头了,新医改对于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在医保以及医疗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医疗资源配置以及医疗监管等诸多方面仍存在问题。
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
医疗体制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治理体系成熟的标志。目前,我国医疗体制已走过4个历史阶段:1985-1992年医改的开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医疗改革拉开序幕,政府简政放权,提高医疗事业的自主性,强化经济手段的调控。接着是1992-2000年的医疗市场化改革的兴起,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走向市场化,明确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的路线。第三阶段是2000-2005年的产权改革,此阶段市场化的弊端逐渐显现。医院产权改革是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医疗机构被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大部分。第四阶段是2005年至今的“新医改”阶段,此阶段中国特色卫生医疗体制的制度框架被提出来,包含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等4个体系。
目前,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经过不断的进步和完善,已初步取得成效。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现今,我国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及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根据2013年《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受益人次逐年上升,2012年已经达到17.45亿人。患者看病的压力有所减轻,享受医保的人明显增多。全国农村参加新农合农民达到8.33亿,参合率达94%以上。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超过4亿,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超过12亿的城乡居民。但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众多问题。如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院的公益性减弱和政府监管不力的个问题。
二、我国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1.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全民覆盖,但是在保障的力度、公平性以及保障的范围等三个方面仍存在问题。
(1)医疗保障的力度不够大。在城镇医保或是新农合的保障之下,一人患病使得全家致贫的案例仍然时有发生。
(2)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问题,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的保障待遇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的待遇明显低于城镇职工保险。此外,因经济水平的差异,我国西部等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医保待遇差距较大。
(3)医疗保障的范围不够广,主要体现在保障对象和保障的类型两个方面。在全民医保的体系下,仍有少部分弱势群体没有纳入其中,例如:下崗的职工,社会低保人员等。再者,医保覆盖的是住院治疗,而对于多发性疾病和普通疾病关注较少。医疗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一些收入较低的弱势人群在急需先进医疗救治下,难以得到应有的医疗技术水平支持以及资金保障。对于建立健全一个合理规范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我国医改仍然任重道远。
2.医疗资源配置及基础机构的建设不合理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医护人员的分布和医疗基础设施的分布不平衡。我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70%,但医疗资源却只有20%。在城乡和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发达的地方拥有较高的医疗救护水平;而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少,医护水平低,医护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使得病人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疾病防护与治理。此外,大小医院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看病时更加青睐“大医院”。大型综合医院入院人数常常趋于饱和甚至超载的现象,而对于数量较多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医院入院人数较少。资源分配不合理,大医院中的优质医疗资源过度使用,而乡镇等基础医疗资源闲置。
3.医院的公益性减弱
“成本自己承担,收益回归社会”这是经济学上对于公益性的解释。我国公立医院受政府扶持,本意是弥补市场盲目逐利的缺陷而举办的,从而帮助民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但随着医改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公立医院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营利性企业,公益性的减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财政改革使得医院的经费大都由地方承担,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迫使部分地方放权卸责,让医院的营利性又进一步地加深。这导致很多医院治病不向“医”,而向“利”看齐,“钱不够不给看病”的现象屡屡发生。此外,医院公益性的减弱,营利性增强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药价疯长、重复检查等等,无形之中提高了就医的成本,而这些矛盾又大多与患者息息相关,更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
4.政府管理不到位
我国医疗体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市场的调控和政府的管理。市场化的运行模式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激发医院自主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一味地市场化,缺乏政府手段,医疗事业将失去其应有的公益性,同时缺乏公平的保障。我国目前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划分不清,政府自身定位不明确,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如医疗卫生行业规范是否执行不当,医疗资源配置缺少政府手段全靠市场调节而导致资源浪费;医院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医药市场的假药频出;医院回扣风盛行,进药把关敷衍等等。政府作为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主导者,应明确自己的权力与义务,维持医疗市场秩序,加强监督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不是当问题被曝光后再进行反省与调查。医疗行业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安全无儿戏,必须多层次深入落实监管。endprint
三、我国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对策
1.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医疗保障体系需要政府和社会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合理的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针对患者所在的不同地区,经济状况的差异进行的公平性保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的现象,首先相关单位对于百姓的实际情况有一份客观的综合评估,从而决定医保的报销幅度。政府单位对于较为贫困的地区应该加强资金的支持力度,对于处于低保的家庭,偏远的地区的农民或是下岗职工,要加大帮扶力度,使迫切需要获得救助的人获益,真正达到社会医保所期待的效果。此外,社会基本医保与商业医保相结合可以有效形成一张多层次覆盖全民的医保网,更可以有效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2.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基础医疗是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中基础而又核心的一环,保障了绝大多数百姓的切身利益。为了帮助百姓建立对基层医院的信心,政府要从供给端进行改革。
(1)要加大对于社区,乡镇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增进不同等级的医院之间的学习交流。
(2)对于优秀的医护人员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调配,给予基层人员更多的机会和更优厚的待遇,使他们愿意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最后,各级医院之间分级诊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从基础处理到联合会诊逐层递进的医疗网络。对于一级和二级医院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加强,既可以切实缓解三级医院的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等热点问题,又可以对于百姓的健康有了初步的监护。
3.明确政府和市场职能
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政府手段保证公平,市场手段提高效率。两种手段互相协调,共同推进医疗改革的发展。
(1)政府要保证医药卫生体系改革的公平和力度,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同时政府还应担负其监督管理的职能,督促医院要坚决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面对重大灾害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2)对于民营资本进入医院政府要严格审查把控;对于不合格的医护人员要坚决抵制,严禁其混入正规的医疗保障队伍中去。此外,对于依靠收买医生的手段要严厉打击,保障行业的透明性,让患者受益。
(3)政府必须针对医护人员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考评制度,保障医生合理的经济收入,让医生真正有条件为病人着想,使得国家能够培养出人才,留得住人才。
(4)我国医疗机构由公立和私立医院组成。在医疗市场中,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使得更多的闲置医疗资源被利用。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看病机会和选择,同时医疗资源能够优化配置,提高效率。
四、总结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关乎每个人,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我国医疗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经历了风风雨雨,较之过去取得了很大幅度的进步与提高。由于历史与中国客观国情,目前的医疗体制虽然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但是笔者相信,在完成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目标之后,中国一定能够妥善地处理这些矛盾,使得人民能够真正做到病有所医,民族身体素质稳步提高。
參考文献:
[1]苏萍.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 现代经济信息,2017,(06):44+46.
[2]杨中行.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 法制与社会,2016,(06):145-146.
[3]陈爱雪,褚傲. 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看病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04):58-63.
[4]宇文倩,温志强. 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市场,2010,(10):94-95.
[5]李云琦.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难题及原因分析——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角度[J]. 财经界(学术版),2015,(19):168-169.
[6]朱凤梅. 1985—2015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逻辑评述[J]. 中国卫生经济,2016,35(0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