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为”与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2016-12-21肖曦梦
肖曦梦
摘 要:老子的“无为”思想其本质是依靠于无为的手段实现“无不为”,而孔子的“有为”思想源自于孔子所提出的仁义理念,这不仅是我国仁人志士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奋斗的信念,同时也是指导管理学的重要思想。实质上,“有为”与“无为”具有一定的辩证统一性,都要求了管理者必须要更新管理学思想和理念,不仅要结合管理实质,同时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多个角度践行无为而治与有为之行。因此,本文从当下政府管理层面入手,联系孔子的“有为”思想和老子的“无为”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与有为之行的具体作为,立足于当下时代的发展特征,总结了管理学的意义与措施。
关键词:有为思想;无为思想;政府管理;意义
在我国的先秦文化中,以孔子的“有为”和老子的“无为”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的影响最大,不仅对管理学的思想进行了高度的概况,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两种思想也做出相应的指导。孔子提出的“有为”与老子提出的“无为”,从字面角度理解是意思相反的两种理念,但是对两种思想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发现,孔子的“有为”与老子的“无为”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管理学的本质,对于我国现代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为”要求了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负责任的态度,不仅要将管理作为一种职务要求,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走亲民的路线,要坚持为民服务的思想。“无为”要求了管理工作要达到“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境界,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为民,一切管理活动从群众角度出发,辅助其自然生长却又不多加干预,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无为而治与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思想最早提出于春秋末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集权式的管理理念对于民政过于苛刻,国家的领导者重视民政管理,但是苦于没有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致使管理理念与管理措施相脱节,一心为民的国家管理者却导致民不聊生。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在这时为国家的领导人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那便是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尊崇的是“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道应当尊崇于天道,天下万物皆有定律,如果人凭借着自己的偏好,对于具有定律的万物进行干预,那么即违反了天道,是不堪“大常”的行为[1]。因此,管理者必须要效法自然,在对待管理工作时,不能够添加自身的意志,要尊崇于大局的安排。“无为”并不是没有作为,放任其自由发展的管理理念,而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必须要从宏观角度制定出具有战略价值意义的管理目标,通过明确一个管理目标,增强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在具体的管理事项中,能够实现顺其自然,在规则之内充分考虑到民意所需,只有这样才能够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真正为群众谋取福利[2]。另外,老子的“无为”思想中还提倡人要“为而不恃”、“为而不争”,这就要求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能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管理的内在标准,也不能用管理活动来满足个人的私欲,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政府领导人因为做出了一些功绩,就居功自傲,过于重视外在的浮华,这与我党一直坚持的朴素为政思想相背离,不仅造成了管理活动与群众需求相脱离,同时也未能体现出管理的最终价值,不仅会造成个人的淘汰,同时也限制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发展。
二、有为之行与因势利导
“无为”思想尽管是老子做出的系统性理论,但是追其根源,与《论语》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无为而治是从有为之行中总结出来的新的管理理念。孔子的“有为”思想其本质是用“德”来养民和育民,通过人为养成的方法感化于民,使得民自行生养,同时依附于国家,形成良好的管理实践。孔子认为,不但德有为,道也有为,只有通过亲身亲为,明理天道,才能在人道实践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尤其对于国家的统治者来说,只有以德治作为管理国家的主张,才能通过具体的管理活动帮助国家统治者赢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因此,在当下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政府必须要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要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投身于管理事业中,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发挥出自身的力量,从而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而助力[3]。另外,孔子还提出了“使羞其行,而邦其昌”意思是要发挥出自身的管理意识和才能,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因势利导,要着眼于形式的变化趋势,不断调整自身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因此,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注重对形势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提高管理的效能,同时才能够降低管理的内在风险。作用于当下的政府管理活动中,一切管理活动必须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条件,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运用,才能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实现地方的长治久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的“有为”思想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管理的本质,对于现代管理方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但要秉承先人的优秀思想,还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深化效法自然,注重对当下形势的分析与把握,从而实现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建军.无为?抑或有为?——以《论语》一段话为中心诠释孔子无为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01(02):54-57.
[2]李若晖.中国哲学之真实建立——以《老子》第25章“周行而不殆”为核心论老子之道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02):81-100.
[3]李会玲.“无为”:先秦诸子共同的精神理想——汉学家森舸澜的先秦思想研究述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02):152-157.
(作者单位: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