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教师促进幼儿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
2018-01-18蒋俊华丁金霞
蒋俊华 丁金霞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师在促进幼儿学习方式变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即幼儿教师应加强基本理论的学习、正确处理好传统学习方式与新学习方式的关系、改进和提升自我教学方式、提升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幼儿教师;学习方式;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206-02
当前,幼儿教师们正在改变多年来无视儿童自身学习方式的教育教学现状,强调幼儿的直接感知,注重操作。然而,实践中却不难发现诸多“活”而“不实”的倾向:教师一味地追求让孩子操作,却没能帮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经验的提升。本文旨在分析幼儿教师在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一、在促进幼儿学习方式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1.全盘否定。纵观近几年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落实,“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已经深植于幼儿园老师们的思想中。现实中不少教师认为既然幼儿的学习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那在组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该抛弃一切教师讲的做法,于是乎全盘否定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接受式学习方式的运用,认为只有否认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存在才能更好地落实《指南》,彰显其促进学习方式改革的彻底性。由此,一些老师在其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出现把自主操作、亲身体验、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也不管其开展的活动性质、内容、特点以及幼儿原有的经验如何,认为放手让幼儿去自主学习、去操作、去探究就是好的,活动中该讲的也不讲,该点拨的也不及时点拨,完全放弃了应有的指导,满足于儿童自发探究的水平和儿童对自己原有经验的重复,致使大量宝贵的教育教学时间尤其是集体活动时间被白白浪费掉。
2.顾此失彼。一些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为要提高孩子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孩子放手去做就是给幼儿更多的自由时空。于是,孩子有疑问咨询老师,老师答:“自己想办法去找答案”,对于活动的计划,一些老师认为没必要计划,到时候再去发现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自己决定学习什么内容,不用备课,备课那是让孩子跟着老师走了,无法让孩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了,要想实现让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内容完全由幼儿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幼儿喜欢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放手就是放羊……这样的教育教学理念真的发挥了孩子的主体性吗?其实不然,活动缺乏了对幼儿经验的提升,所展现的恐怕是虚假的幼儿主体性,本该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己任的教师丢失了应该承担的智慧指导、思维点拨的重大职责。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既需要真正提升幼儿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3.主次错位。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也是我们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所提倡的。然而一些教师却简单孤立地看问题,只看重活动的形式,认为只要让孩子动起来了就是符合孩子学习特点了。老师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是重了活动的量,轻了活动的质。如有的老师开展语言活动随心所欲地联系其他领域,不惜花大量时间画画、唱歌、搞表演过了头,却忽略了本学科领域的基本要求:又如,有的老师热衷于让家长带领幼儿去花大量时间上网采集资料,去街头做社会调查,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却大量减少;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热闹过度,动辄就是小组讨论、和同伴交流,可往往同伴间刚开始起个头没有真正进入讨论的状态,就要进入下一个活动形态了,这就犯了一个流于形式牺牲儿童发展的严重错误。
二、对问题的策略分析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落实《指南》精神的一个基本要求。面对幼儿教师在落实《指南》、促进幼儿学习方式变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1.正确认识传统学习方式与提倡的学习方式的关系。学习方式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宜与否之分,幼儿获取经验提升的方式是多样的,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在指导儿童学习的过程中,还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所使用的学习方式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作为教师应看到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方式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他们都有存在的价值,《指南》强调的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凸现出来,在具体的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中幼儿教师还是要应根据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条件鼓励孩子灵活应用,使得幼儿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富有成效和个性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
2.改进和提升教师教学方式。当下,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受到了巨大挑战,忽视学习方式差异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实现儿童个体的最大限度的发展,那是在适应个人自己方式的条件下发生的。教师在了解幼儿学习方式的差异之后,能否提供有效的教育教学支持,这是我们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领域特点和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儿童在自然的学习情境中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够大胆质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表达和交流中掌握科学知识和学习的方法,培养科学精神。这需要教师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儿童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儿童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活动内容和孩子兴趣、性格特点以及需求的不同,采取恰当的启发性讲授、指导让孩子学会质疑问难、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教师甚至可以带领孩子们走出班级、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让幼儿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3.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教研员和专家学者们对一线幼儿教师的指导,保证教师教育理念的鲜活,帮助教师克服教学理论上的偏颇,根除实践中形式化的教学指导,促进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幼儿在多样化的选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在接受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最真实最有效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结语
促进儿童学习方式的变革,绝不是一种赶时髦的行为,适宜幼儿的学习方式既要结合儿童的自身特点,也要结合学科领域特点,还要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境才能发挥实效。只有注重儿童个体运用学习方式的实效,我们才能真正克服形式主义的危害,把《指南》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儿童的真实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唯一元化的教学方式,发挥指导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打破教育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冷板凳局面,让孩子在与老师的互动和同伴的互动交流中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倾听和表达中学会更积极自主的思考,这就是儿童生命张力在教育教学中的释放;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谨记孩子在学会积极主动思考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指导他们去发现一些方式方法,不要把孩子的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等同于自由放任。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仍然是需要幼儿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的。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的锻炼、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展示、合作精神的提升其实是离不开成人为幼儿营造的适宜环境和有效指导的。
参考文献:
[1]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邹晓燕.幼儿的学习方式及理论依据——《3-6岁儿童学习與发展指南》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吴永军.再论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J].当代教育科学,2004,(20).
[5]陈纳.幼儿应该主要学习什么——经验获得与幼儿发展关系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