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性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的理性思考
2018-01-18曹延汹董梦霞
曹延汹 董梦霞
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尊重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个性教育;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061-02
曾钊新教授曾经说过:“人的解放,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1]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我们不禁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是学生真正所需要的?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出台,个性化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概念的界定
(一)个性教育及个性化教育
在英文字典里,个性一词被译成individuality或Personality。什么是个性教育?笔者认为:所谓个性教育就是尊重人的自我个性、自我条件、自我选择、自我兴趣,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之教育。个性教育是相对于划一性教育所提出来的教育理念或者是教育思想。相反,什么是个性化教育?笔者认为这个“化”字从本质上讲是对个性教育的进一步升华。个性化教育是其在尊重受教育者自身差异性的基础上,培养以及强化这种独特性,逐渐形成人的良好的个性素质的教育。
(二)区别与联系
现阶段,很多人错将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事实上,个性教育并不等同于个性化教育。个性教育只是一种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并不存在实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块。它是教育者用来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一个观念、出发点。而个性化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它体现了整个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真正培养学生独特性、创造性的动态教育过程。因而,我们要深入分析如何将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做到合理的结合,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二、转变的价值所在
(一)就业的需要
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学校“一刀切”、“一风吹”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缺乏具有个性化的一技之长。兴趣是一个人寻求工作最初的动机,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爱好的前提下,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个体性的优势。社会分工需要个性张扬的人才,不需要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显然,个性差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择业。在当前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教育能够尽可能的使得每个人的个性与职业形成很好的匹配,满足职业的个性化需要。
(二)教育自身升华的需要
长期以来,学校实行的固定的划一性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呈现出死气沉沉的景象。从21世纪初开始,国家实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扭转过去不重视个性化模式培养的现状,强调拓展个性发展空间,并立场坚定地提出,“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2]个性化教育模式的提出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舞台。如今,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了,学生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并尽可能的将其发扬光大。先进的教育碰触的不再是让家长安心、让学生开心的重点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擅长表现个性、有专门的学问和技能出众的人。所以,学校要真正改变传统的“学生迎合教育”的现状,做到让“教育去迎合学生”,为学生所想、为学生所谋。
(三)人性的精神需要
人性是指人的本来属性,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之所以是人的特性。人既是物质的存在物,又是“有意识的精神的存在物”。[3]先进的教育能够振奋人的精神,为人类营造一个充实的精神家园。现如今的教育虽然承担着精神教育的任务,但个性化的内容却少之又少。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人的因素,忽略了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提升。每一个人的需要是不同的,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束缚思想,而是要解放天性,提供每个人适当的教育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要对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加以尊重,为每一位学生设定适合于他们自身的教育要领,为他们创设多种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赋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特色鲜明的人”。[4]因而,个性化教育能够赋予学生更多的精神自主权,更好地促进学生精神的自由发展。
三、从个性教育到个性化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真正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
个性化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它是当下及其未来被全世界广泛认可的新型教学模式。刘献君曾说过,“个性化教育模式是以‘生本教育为立场、以和谐教育为基础、重点展现渗透式教育以及凸显个体教育为特性”。[5]然而现如今,从事教育的主客体缺乏个性化教育思想意识,被教育者呈现出无个性的均质化。只有做到将个性化思想意识深深植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头脑才能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就要做到以下工作:第一,要摒弃传统教育中一刀切、一锅煮、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摒弃师道尊严的旧传统落后心理;第二,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第三,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入手,克服保守主义思想,将给予性教学向创造性教学转变。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助每个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谱写人生辉煌。“个性化教育理念正是对当今社会人才结构多元化的培养,也是同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教学规律的要求相吻合”。[6]
(二)适当的开展小规模教学
这里所谈及的小规模教学并不是一对一或多对一教学。相对于大规模教学而言,它是有效培养学生个性的新型教学手段。在大学,几百人的课堂屡见不鲜,必修课占了学生课业中的很大比重。由于某些学校对教室和教师的限制,会出现学生对某一学科挤破头甚至选不上的现象。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学校应该坚持“只要学生愿意学就要提供机会”的原则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和课时,做到让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都能得到满足。学校应逐步将大班的公共课授课模式分割成40到50人的小规模授课,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好、学懂公共课的基础上能够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精力培养兴趣,同时也能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去实践。综上所述,“学校应当把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7]
(三)赋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
教育部在2010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8].然而,改革并没有付诸于实际,更没有渗透到学生和教师层面。教师无视学生发言权直接导致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在学生思维中,“你是老师你来讲”、“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等思想普遍存在。个性化教学活动是双向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要改变将课堂一手包办的现状,使学生也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学活动中领头羊的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要将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当作一次平等的对话。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不压制学生的发言权,允许学生对于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赋予学生更多发言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研究,而不是去遏制、压抑学生的个性和疑问。个性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尊重个体的个性,尊重个体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加强师生间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曾钊新.教育哲学断想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53.
[2]李建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N].中国教育报,2001-07-27(002).
[3]刘远传.社会本体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70.
[4][美]Linda Campbell,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1.
[6]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國教育学刊,2011,(10):5.
[7]崔铭香.终身教育与个性化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40.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人民日报,2010-03-01(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