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色文化建设中历练成长
2018-01-18夏翠莲
【摘要】特色文化建设是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师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作为校长,要增强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解力,发展特色文化建设的创造力,加强特色文化建设的领导力,提升特色文化建设的专业力,在潜心实践中历练成长。
【关键词】特色文化建设;理解力;创造力;领导力;专业力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B 【文献编号】1005-6009(2017)90-0077-03
【作者简介】夏翠莲,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南京,211156)校长,高级教师。
文化就是活着的历史,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孕育出一所好学校。特色文化植根于当地文化之中,是根据校情,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高度认同的,能积极促进师生成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特色文化的理解力
1997年9月,我进入江宁区铜山小学(以下简称“铜小”)工作。一进校园,就受到了学校科技教育特色的感染。那一年,学校举办首届科技节。闭幕式上,各个班级展示的发明图纸、小发明琳琅满目,让人感觉创意无限。尤其是自行车省力脚拐、新型安全水壶提手这两项发明还在全国发明展上获得了银奖和铜奖。在感慨农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我努力理解这项活动的价值意义:农村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投入科技教育活动,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
当时的校长提出了“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思路,整体拉开了实施科技教育的序幕。1998年,学校确立了“乡村小学生科技启蒙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我在课题组的带领下,尝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科学知识的学习,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与铜山的本地资源相结合,带领学生开展了多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彭福村》让学生们用数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家乡的变化;在《一年节约多少水》的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改造家里的马桶、一水多用等方法,计算出一年节约的用水量……这些活动,既让学生爱上数学,主动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也让我切身体验到:文化学科的学习与科技教育特色活动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000年,我走上了大队辅导员的工作岗位,在科技室主任——郭荣幸老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从全校活动主题的选择,到活动方案的设计,从活动过程的组织,到活动成果的呈现,我倾注了很多的精力。一年一度的科技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各种主题科普日活动让学生的科学视野逐步开阔。学校里的肉鸽养殖基地建好后,小研究员们开展了“喂食保健砂对肉鸽生长影响的研究”。为了节省经费,我们组织学生从家中带鸡蛋壳到学校,用石磨磨碎配保健砂,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海尔科技奖”。在石榴岗冲农田缺水情况的调查中,我和郭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调查研究,找到了农田缺水的原因,并提出蓄水的合理化建议,该 建议得到了行政村的认可。在这样的平台上,我对乡村科技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学生成长服务,为乡村发展服务。同时,实践活动让我对乡村科技教育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开发乡土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学习的实际,以科技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亲身经历、深度理解逐渐成为我的工作习惯。
二、特色文化的创造力
特色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2012年,我走上铜小校长岗位,这时的学校科技教育也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围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目标:有个性、善思辨、乐学习、会创造。“执著与创新”是一种科学精神,是一个走向成功的人必备的两种品质。
学校教育既要有理念的创新,还应有实践的创新:
一是立足“三农”,创新建设“少儿科技文化园”。环境是最好的教材。铜小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让他们了解家乡,解决农家学生不识农的尴尬是我们的责任。因此,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我提出要尽量多地给学生留下种植、养殖、观察、实验的空间。近5年来,学校在原有的生态林、中草药等8个基地的基础上,又新建了雨水循环处理使用基地、水产养殖基地。这样,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开展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研究活动。种植基地中的植物既有改良品种,也有新品种,如紫心山芋、黑小麦等。养殖的方式讲究实验,加入科技含量,产品追求经济价值,适合市场需求,意在引导学生不安于现状,不因循守旧,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立志用科学技术改变家乡面貌。
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现代技术的能力,我又积极争取到了江苏省科协的支持,设置了一个3d打印室。学生的奇思妙想,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技术实现。
二是依托文化建设,创新特色师资培养之路。科技特色文化建设离不开一批会研究、善辅导的科技教师。铜小地处江宁区最南端,距离县城有40公里的路程,想要引进名师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只能本校培养。2012年11月份,在江宁区教育工会支持下,我牵头成立了“郭荣幸劳模工作室”。从此,在郭老师带领下,一批班主任、任课教师逐渐成长起来。现在,工作室的每位教师都有市级以上的辅导奖项。目前,学校获得“江苏省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的教师有6名;被評为南京市青年优秀教师、江宁区学科带人的教师有3名。
三是聚焦核心,创新架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为了让学生享受高品质科技校本课程,我广泛学习课程理论,请教课程专家,推出了“童创课程”的顶层设计。以知识为基点,以兴趣为引领,以探索为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学校将学科课程、社团活动、主题研究、基地资源等重新整合,通过交叉渗透、互相补充、螺旋上升,建构成普及型科技课程、兴趣型科技课程和提高型科技课程等系列课程体系。课程实施3年来,学生受益,教师也得到了成长。教科室主任、科技室主任的研究论文分别在《学校管理》《江苏教育研究》上发表。我把课程实施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立足课程基地的校园教育生态重构》一文发表在《江苏教育》上。endprint
三、特色文化的领导力
随着科技特色教育建设的深入,学校也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关注。作为学校领头人,总觉得特色文化项目还应该跳出活动的设计,走向整体建构。只有这样,才能从零散走向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教育的功能。2014年,学校“‘乡村少儿科学院综合性学习课程基地建设”这一项目被列为江苏省特色文化项目。2015年,“少年硅谷:乡村小学建构式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前瞻性教学改革试验项目。这些项目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我想,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契机,一定要努力做最有价值的项目,提升育人品质。项目既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也要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品质提升。项目要有内涵,要符合科学规范,要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视野,在理论和操作方面均要有所创新。同时,项目要提升推广效应,不仅要解决校本中的问题,而且要能够解决乡村科技教育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项目成果不仅要有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而且要为乡村科技教育提供具有普适意义的理念和操作。
一是进一步聚焦重要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我和研究团队针对当下乡村科技教育被边缘化,资源被忽视,缺乏课程化,缺乏动手、探究和体验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拟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如科技课、科学课、科技活动多以讲授为主等。
二是明晰技术路线。在做项目之前,我告诉团队成员一定要明晰项目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间什么人做,关键在哪里,收集哪些资料,期待有哪些成效,力求有什么创新与突破。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依托基地建构“少年硅谷”基地群;依托场馆建构“少年硅谷”项目群;整合科技教育系列课程,建构“少年硅谷”的课程群;建构“善问课堂”课例群;建构“少年硅谷”社团群。这五个方面的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多次在省教育厅组织的会议中发言汇报,得到了各级专家和领导的好评。省教育厅的领导曾说:“铜山小学是盛开在江苏边陲小镇上的一朵艳丽的科技之花。”领导的鼓励,给了我们莫大的动力。
作为一个学校领导者,必须做好小事,精致管理,更为关键的是统筹全局,整体协调,否则,很容易进入“碎片化”的怪圈,很容易失之偏颇。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这是价值追求之必然。在一次专家咨询活动中,一位老专家点拨我们:莫忘了人文对于科技及科技教育的重要作用。于是,在整体架构中,我们形成了“科学、人文双轮驱动”的思想,开创出了科技教育的新境界。
四、特色文化的专业力
如果说特色文化的领导力体现的是校长的眼光与视野的话,那么特色文化的专业力体现的就是校长的水平与高度。
在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深知,不仅要注重实践的推进,而且要注重科学的研究。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怎么做,而且要追问为什么,怎么样,有哪些规律,从而,使项目多一些学术和专业的味道。
1.个案研究。铜小科技教育到底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这是多年来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了探寻结果,我组织开展了个案研究。初步分析328位毕业学生,通过跟踪调查,我发现在这些学生中,80%的学生认为现在从事的工作与从小养成的科学观察实践的品质有关。他们从小养成了勤观察、爱思考、会动手的习惯,这些习惯影响着他们现在的发展。33%的调查对象从事了与科技关系紧密的工作,16.3%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毕业后有发明专利或论文发表。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的科技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2.专题跟踪。学生在“少年硅谷”的研究中,生成了近100个研究课题,涵盖农业种植、农村生活等多个方面,这些课题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科学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以对比思维的形成为例,从2005年以来,学校种植基地已经开展了54项研究,共收集研究学生的观察记录表4130张。在这些记录表中,学生发现了蚕豆、小麦、马铃薯、紫薯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及高产的秘密。研究的过程中,100%的学生使用了对比分析法进行观察分析,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科学大众》《中国少年报》对这些小故事进行了即时的专题报道。
3.突出品牌打造。特色文化建设要提升品质,扩大影响,就必须着力培育和塑造自己的品牌。经过论证与反思,我将铜小特色文化建设着力培育的品牌定为“乡村少年硅谷”。我们紧紧围绕学校20年的科技教育办学历史和办学理念,不断丰富“少年硅谷”的精神内涵,从“少年硅谷”的建构与实施上完善其形塑,让“乡村少年硅谷”充满着生命创造的能量。儿童为先,是我们建设“少年硅谷”的重要理念。学校组织团队成员搭建了科学发明作品展示、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实验视频、科学前沿信息、科学创想互动等综合性的数据平台,在平台上学生可以观看视频、可以上传作品,同时学校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为项目的后续实施提供一些數据支持,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出了《少年硅谷儿童宣言》。
2017年上半年,我们将特色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行总结,《乡村少年硅谷》一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年8月,我校整理上报的《少年硅谷:乡村小学科技教育课程化二十年的实践探索》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这一消息令全校师生振奋,也让大家看到了坚守与超越的力量。
特色文化建设,是师生成长的重要载体,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只要潜心实践,用心思考,校长一定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历练成长,——我,就是这样的案例。特色文化的理解力、创造力、领导力、专业力,是学校校长应该不断增强的文化品格与必备能力。我将继续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