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实施的尝试
2018-01-18周海青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区域推进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而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带动课程的实施,引领学校构建有特色的实施内容,促进课程实施队伍的梯度建设,引领教师关注不同课型的实施策略和评价方式。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9-0047-03
【作者简介】周海青,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连云港,222006)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高级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最大亮点,由于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在课改后受到学校和师生的关注和喜爱。然而,这门新兴的课程要在学校一直保持着生命力,能够常态化并有效地实施,需要地方教研部门在课程实施的引领上有所作为。十几年来,连云港市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做法,较好地推动了全市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实施、有效实施。
一、挖掘地方资源,构建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特殊性,很多年来没有统一教材,学校和教师需要自行开发课程资源。因此在课改初期,我市积极申报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策略的研究”,研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和途径,引领学校挖掘地方资源,构建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1.厘清认识,资源无处不在。
因认识不到位,课改初期很多学校认为课程资源很匮乏,自己学校没有可供挖掘的课程资源,因此对课程实施存在畏难情绪。我市通过专题培训、学校现场观摩等形式,引领全市学校明确:学校不是缺乏课程资源,而是缺乏发现课程资源的眼睛,山川大地、风土人情、地方文化等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学校的认识到位后,畏难情绪消除,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开发课程资源。
2.立足本土,挖掘地方资源。
为了避免课程资源的开发舍近求远,我们鼓励各校立足本土、校情,引领学校在开发课程资源时,目光既要向外看也要向内看。目光向外看,看的是其他学校开发了哪些课程资源,是如何开发的;目光向内看,看的是自己学校及所在的区域,有哪些现成的资源可以开发利用。
3.突出特色,打造特色资源。
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基础上就要考虑怎么做好的问题了。在学校具备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之后,我市引领学校在资源开发时要突出特色,打造学校的品牌。鼓励农村学校突出“农”字,在乡土上找特色;城市学校突出“城”字,在现代化上找特色,或者抓住地方或区域的特色资源做好文章。经打造,我市的各校资源特色纷呈,如东海县曲阳小学的东海水晶资源、灌南县镇中小学的农耕农具资源、赣榆区马站小学的科技特色资源、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的西游文化课程资源……
二、打造实施梯队,构建有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团队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没有教师的有效实施,再理想的课程,再完美的规划也不能得到落实。而綜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也是今年兼职、明年撤离,形成了“铁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流水的兼职教师”的情况,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课程的发展与实施。
1.定向培养,凝聚实施队伍。
专职无望,兼职不稳定的问题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发挥兼职教师课程实施的积极性,打造一支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队伍。于是我市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策略的研究”这个课题,提出了“稳定兼职、定向培养”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即要求各县区学校在配备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师时,要考虑长期性和稳定性,在主学科之外,只兼职一门学科,且要一兼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县区以及省市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评比等活动,都选派这些稳定的兼职教师参加,以促使这批教师尽快成长起来。通过这样的策略,我市打造了一支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兼职实施队伍。
2.序列化培训,打造实施梯队。
以上策略经过几年的实施,我市有了一支稳定的课程实施队伍,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这支队伍经过两个课题研究的磨炼,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后面却“青黄不接”,没有梯队。这样的问题促使我们再次思考:如何构建课程的实施梯队,促进课程的良性发展。于是我市进行了序列化培训打造实施梯队的探索历程。序列化培训历时三年:第一年组织初级培训,全市近三千名兼职教师参加培训,培训合格方能持证上岗。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以通识培训为主,使参培教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意义、目标、内容、实施形式等,了解一个完整主题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使他们日后能胜任主题活动的开展;中级培训采取自愿报名、任务考核、逐步淘汰的方式,由网络培训和现场培训两个部分组成,共有一千余名教师报名。参培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完成一个长线或者短线活动,然后参加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论坛交流、团队实践和展示交流等板块的培训,最终有157名教师拿到中级合格证书;高级培训借鉴了中级培训的模式,组织了难点问题讨论和阅读心得交流、专家专题讲座等培训以及课题的设计和申报,最后有85名教师取得高级合格证书。序列化培训,在培训内容、形式、参培人员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成功地打造了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梯队。
三、研究年级目标,构建有序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体系
在引导学校开发课程资源之后,我市的聚焦点转到了教学上,即引领教师实施好这门课程,以便课程能达到常态、有效的实施状态。
1.树立观念,课堂是课程的组成部分。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初期阶段,由于认识不到位,很多学校和教师觉得综合实践活动不应该有课,不应该在40分钟的课堂里教学。为了引领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有正确的认识,我市通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施的研究”这个课题解开了学校和教师心中的谜团。
通过课堂观摩和案例研究,教师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的课程,其课堂和学科课程的课堂有着明显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常态化实施,除了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各种实践、探究等活动,还需要教师在课堂里引领学生开展好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的教学结构如何,课题研究使我们总结出了16种课型。endprint
2.构建序列化目标,打造有效课堂。
我市为了引领并推进学校、教师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直在思考。我市思考:打造有效课堂要突破的问题在哪里。在深入思考和论证的基础上,我市申报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序列化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这个课题。
同一种课型在不同年级都有实施,虽是不同年级,课堂结构和课堂教学内容却是相同的,没有区分度,这样的问题导致了课堂教学低效,直接影响到主题活动的成效。依托课题研究,我们构建了不同课型在不同年级的目标,并引领教师对照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每次课题研究,都开设同一课型3~6年级四节课,课后研讨时,针对构建的目标分析课堂结构和教学内容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序列化目标的构建,提升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又把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推向了深入。
四、完善评价方案,构建有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内容
评价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门新兴的活动课程而言,评价更是让众多的教师“找不着北”,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要有评价。
1.吐故要纳新,动态课程需要动态评价。
在课改初期,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结合三维目标,教师开发、设计了一张主题活动评价表。这张评价表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在实践中与他人合作、在活动中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考量,考量的结果分为几个星级。这张评价表受到了教师的欢迎,大家纷纷效仿使用,不同的学校、年级、主题活动,多年来一直使用这张评价表。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课程的发展,我们发现这张“旧船票”,很难登上“新的航船”。构建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评价内容,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容、目标是评价改革的依據。我们依托“序列化构建与实施”这个课题,在不同年级序列化目标构建的基础上,思考不同年级学生评价内容和形式的构建,并力求通过评价来体现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即通过学生“做”的效果给予学生评价。为此我们构建了3~6年级8个学期的不同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在评价维度上,紧紧扣住态度、能力和方法这三个方面;在评价内容上,依据不同年级的要求来设计,有提问题、做方案、设计问卷、设计采访问题、提交活动报告、完成小课题研究等;在评价形式上分为评价表评价、试卷评价、档案袋评价、作品评价、交流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这场评价改革,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支撑,促进了活动的实施。
2.能力测试任务单,表现性评价尽展风采。
2014年,我们幸运地承担起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万伟博士主持的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表现性评价研究”中的子课题的研究任务。通过研究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与传统学科课程有着显著区别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其评价价值趋向、评价理念、评价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传统的笔纸考试更无法来测试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学到的综合性的素质与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该引入并遵循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与操作举措。表现性评价是一种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理念的评价方式。为此我们积极投入到子课题研究中,并开展了能力测试任务单的研究工作。能力测试任务能够综合测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学生的实践进行测试,将学生的能力级别情况客观地表现出来。可以说,一张小小的任务单,又开启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新航程。
伴随第八次课改而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市推进了16年,四个课题的引领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市的特色化实施、常态实施、有效实施,课题助力课程实施的成效明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