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2018-01-18骆宁
【摘要】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来说至关重要,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当前,一线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思考不够精细,存在照搬、泛化、偏向的问题。针对现状,基于学科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要有合理而科学的依据,要能有效指引教学的方向,提升教学实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向标。
【关键词】教学目标;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9-0028-03
【作者简介】骆宁,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南京,210002)副校长,一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一堂课、一篇课文、一个主题单元甚至一个年段的教学效果的达成。一堂课的好坏,常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所左右。有的放矢,方能百发百中。找准这个“的”常常是教师需要思考斟酌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十分有必要静下心来,对“教学目标”这个概念进行必要的认知、分析、研判,以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开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误区
结合教学实践及学习思考,筆者认为目前在小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以下误区:
1.一成不变,教参为准。
日常备课中,语文教师会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但往往忽略教学目标,因为有指定的教学参考书可用,即使教学环节有所调整,教学目标还是岿然不动。教师有先独立思考教学目标的习惯,才能说是真正地备课了。长年累月、一成不变地参照《语文教学参考用书》,教师的学术创造力和独立性将会消耗殆尽。
2.多多益善,目标泛滥。
“提效”是当前小语教学主旋律之一。那么体现到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来说,就是要多,才能显得高效?显然不是!想要烧开一壶水,没有足够的柴怎么办?可以倒掉一部分水!这是烧开一壶水的智慧,那么上好一堂课的智慧大抵上也该如此。“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教学目标是有指向性的,三维目标彼此也是有关联性的,多而散是当前小语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弊端。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策略
1.提升语文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使用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用书》的教师都很熟悉教参上每一课教学目标的第1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苏教版第十册为例,第1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教学目标中明确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课《神奇的克隆》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目标中同样需要“有感情地朗读”;第20课《谈礼貌》是说理性的文章,教学目标的第1条还是“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技能,需要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参中所说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不同的文体中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但具体是什么感情呢?则语焉不详,缺少针对性。听公开课,有时候会感受到学生读书很好,感情充沛、到位;有时候会觉得学生读书的语气、语调拿捏过度,浑身的鸡皮疙瘩都要随之此起彼伏一阵子。为什么?无论读什么句子都声情并茂,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相当多的学生不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否跟教师一味强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呢?是否跟教师不去理性地分析这个“有感情”究竟是哪种“情”有关呢?是否跟教师对朗读缺少理性点拨有关呢?
换一种思维,语文教师需要做什么?我们不妨重新设置以上三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正确、流利,并带着愉悦欢快的心情朗读课文;
(2)《神奇的克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默读、勾画的方式学习书中给我们介绍的克隆知识;
(3)《谈礼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读好事例中人物的对话。
语文教师要去思考,在设立教学目标时候的“文本价值”,“文本”是什么?是课文,不是教参。教参、教参,重点在一个“参”字上,“参”者,参考也。有时候我们需要参考,有时候我们也需要独立地思考。去自己的课堂上面对自己的学生,教学目标当然要有针对性。
2.提升语文教学目标的清晰度。
仍以苏教版第十册为例,第5课《古诗两首》,教参中教学目标的第4条:“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个目标完全正确,可是对于语文教师具体教学的指导实践性却显得不够明确。欲上好一堂课,一堂家常课,教学目标也一定要家常,目标清晰,一看就知道这堂课教师要干什么,而不需要去揣摩猜测。
研读教材后,笔者这样设计第5课的教学目标:“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感悟诗中的理趣,体会‘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游园不值》中的这句显然是教学重点句,有人一定会质疑:对五年级的学生讲“理趣”,是否适宜?教学目标是教师设定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实施自然要考虑学情,二者不相矛盾,可作如下教学设计:
(1)这就是我们游园的所遇。这样一座普通的园,这样自然而然的景物,我们对此赋予了怎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的字形看出来?
(2)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想想诗句哪些地方饱含了作者对景物的“怜”?(引导学生在音乐中静静读、画、推敲。)
(3)这个“出”和哪个字相对?(通过辨析“关”和“遮”,让学生体悟“关”就是牢牢地囚禁,从而反衬出红杏力量的强大。)
(4)那“一”和什么相对?红杏越多不越能说明春色满园吗?三枝红杏出墙来,四枝……
(5)小结,朗读深化:难怪后来,因这“一枝红杏”引出的“春色满园”成了一条成语。把这两句连起来,让我们再次体会这因“关”而“出”,因“一”而“满”的对红杏的特别珍爱。endprint
(6)体会以少胜多的写法。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
3.提升语文教学目标的操作性。
一线的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一些与教材配套练习上的习题不讲,学生就不会做。反思一下,课堂教学出问题了?教师是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的,为什么习题上的训练点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没有体现呢?以至于部分教师为了效率,不得不在课堂上带着讲练习册,可是有时候又会觉得扰乱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其实,究其原因,一方面有习题设置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些“欲说还休”的味道。
以苏教版第十册第15课《埃及的金字塔》为例,教参中教学目标的第3条:“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寫的好处。”怎样写的?用说明方法,说明文当然要用说明方法。有些专业性很强的语文工具性知识是需要明确的,练习、测试中明确要求填写的诸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答案时,语文教学目标没有指向,教学和练习就是脱节的,缺乏可操作性。教学目标是给教者看的,教学方法是可以选择的,不必因噎废食,担心教者填鸭。
是不是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目标改成:“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语言描述的说明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学习运用。”教学设计中还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说明方法,但训练目标很明确:强化说明方法,习得表达方式,因此还可以在课堂上安排相应的语用训练。
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自然是测量、检查、评价教学活动成功与否,是否有效的尺度或标准,这就是教学目标的测度功能。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这里的语文能力包括解题能力吗?答案在每位教师的心里。
4.提升语文教学目标的系统性。
教学目标设计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整体上把握目标要求。一方面应从“新课程总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线索进行相互联系、衔接分析;另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再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设计,但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系统性原则还要求必须使它们形成协调和自然的目标体系。
具体落实的时候,由单元目标细化到课时目标,由基本目标延伸到发展目标。目标的落实,需要统筹安排。也就是这三个基本目标指向绝不是在某一个单元安排某个知识点,而是合理地分散安排在本册教材之中的。而且在每单元,每篇课文的目标设定中均层层落实。这样的目标设置是科学、系统的。设立单元目标的目的在于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且可以和其他单元目标对比关联,这样会使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加系统,更有实效。
由于对教参等参考资料中现成的“教学目标”的司空见惯,让我们常常疏于去学习、解读、设立适用的教学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造成目标定位的偏差,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认知概念,辨别误区,形成策略,利于我们在实践课堂教学设计中做好目标的设定。在具体的操作中,除上述策略外,目标设定还要基于学情、考虑维度、研读文本等。所以,精心做好相关的学习和思考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控和落实好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徐林祥,杨九俊.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百年嬗变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2(2):87-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