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2018-01-18常凌翀

今传媒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一带一路

常凌翀?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下,积极推动中文化走出去,作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化品牌正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表达,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要求。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嵌入中国文化的独特元素,提升文化品牌的潜在价值,已逐渐成为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品牌塑造;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2-0015-02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脉”。作为一种“软实力”, 文化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和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党的十七大首次郑重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理念,十八大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著力“建设文化强国”,随着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十九大将“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新时期国家文化战略的助推剂,充分显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强大的感召力,习近平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无疑将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化繁荣发展。“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在国际上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都是先从中国文化开始。

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筑牢了“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成为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伟大力量。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继承创新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努力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都深刻地证明了我们选择的道路、实施的制度、形成的理论都源于我们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所禀赋的文化价值的积极肯定和忠实践行,以及对文化生命力的守正创新。文运相牵国运,文脉相连国脉。显然,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国家文化传播战略的重要源动力。

一、精心打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战略要求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品牌不断加大“走出去”步伐,由文化自信形成的文化品牌价值赢来国际广泛赞誉,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富含中国元素的中国故事博得八方喝彩,彰显人文精神的文化品牌屡获国际大奖,中华文化正成为中国迈向世界的形象代言人,也正为中华复兴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源动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实践,正是我国现阶段进行文化传播、彰显文化感召力的有效载体,不仅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还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在跨文化传播战略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1。在新媒体传播的语境下,世界互联网大会、博鳌论坛、G20峰会、APEC会议、孔子学院等传播平台的形成和系列文化品牌的塑造正在成为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京剧《贵妃醉酒》在美国上演、《舌尖上的中国》在东南亚热播等一系列成功典范深刻证明中国文化产品输出已成为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和外在体现。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开展形式多样、渠道多元、层次鲜明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主动与世界沟通,提高对话质量,在相互借鉴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要使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不但需要极具思想内涵的文化精品,还必须借助全媒体的传播平台,采取多元化的传播策略。有了品质和载体保证,才能真正产生超高的文化附加值,形成巨大的国际影响力,才能使中国文化不仅传播到沿线国家各族人民中去,还要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我们要在推进实践创造的进程中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不断凝练文化内涵,利用创意带动文化创新,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进步2。因此,民族文化的品牌塑造及其传播策略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核心途径和重要支撑。

二、民族文化的品牌塑造与传播路径

民族文化的品牌塑造及传播是世界了解我国的重要窗口,随着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建构与文化软实力的日益提升,我们亟须融汇更多的中国元素构建良好的中国形象,以凸显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只有彰显中国元素的民族文化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1.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民族文化的品牌价值。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一体背景下,中国倡议“一带一路”的愿景恰逢其时,这是中国提供智慧给世界解决全球化难题的“中国方案”,而这个方案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3。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广大民众的热情参与和积极支持,推进“一带一路”更是需要强大的民意基础,要让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真正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实现“民心相通”。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国各族人民只有在十分热爱自己的民族,充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高度认同本民族文化根脉的前提下,才能自觉加强自身素养的养成,凝聚民心、汇聚民智,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良好人文精神赢得他国人民的尊重和认同,进而增强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中华文化的普遍认知。因此,开启新的丝绸之路进行丝路文化的跨国传播时,我国民众要大力弘扬睦邻友好的合作精神,以宽容仁爱的心态充分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理性看待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交融性。以大国姿态成就大国风范,以大国思维展现大国形象,端正态度,勇于担当,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和对话机制,树立自我尊重的信念,真正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新格局中,切实担负起文化大国的使命。国土有界,文化无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标识,民族文化品牌就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让富含中国智慧与思想的文化产品,带着中国多民族的元素与文化遗产,去广交朋友,通过极具感召力的文化品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通过多渠道的沟通实现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和平互惠的持久联系,这样才能让“一带一路”真正成为推动各国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桥梁。

2.创新传播方式,增强文化品牌的亲和力。作为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文化品牌是国家和民族鲜明的文化引领,可以极大地激发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4。而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文化品牌的建构要利用最佳的传播平台,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有效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大国形象,生动展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凸显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极速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基于互联网思维,我们要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建立全方位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科学凝练文化元素,系统构建文化品牌,创新发展文化传播策略,适时呈现文化成果,着力增强文化凝聚力,推动民族文化品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各国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有效促进各国人民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努力实现心灵沟通,增进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当然,在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沿线各国的文化多样性,充分了解并尊重东道国的文化习俗,倾听当地人民的声音,懂得新闻传播基本规律,构筑本土化传播网络,选择恰当的载体和渠道,努力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信仰差异,以当地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能够理解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媒介讲述中国故事,增加沿线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认知中国,并喜欢上中国。endprint

3.凸显中国元素,提升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离不开中国经济的高速前进,丰富的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全球文化与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统一。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传承积淀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从更宏阔的文化视野来看,我们亟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传承延续内在规律的现代彰显,是它历经抗争磨难之后寻求新的作为的真切呼唤,更是当代中国语境下民族复兴伟业对中华传统文化释放能量、发挥作用的客观要求与现实需要5。而孕育着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国元素”就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和内在要求,更是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时代召唤,也必将为中华文化品牌走向世界奠定自信,并将勇于承担起融入世界、影响时代的历史新使命。作为承载中国元素的民族文化品牌,不仅是一个国家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是文化领域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然而,相对于借助中国元素讲述中国故事而焕发新生的好莱坞制作,我国本土化原生态的文化产品却没有占尽先机,坐守民族文化资源富矿却未能有效开掘并积极利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孕育了极富民族个性和特色的多民族文化,丝织、陶器、茶艺、皮影、剪纸等传统工艺风靡全球,武术、杂技等项目备受世界各国人的好评,忠、孝、悌、信等核心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周边国家和地区6,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文化基础和重要前提。

三、结 语

当然,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文化贸易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文化角逐的重要舞台。近年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贸易逆差初步扭转,文化產品出口总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但总体来看,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在我国GDP和进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依然较低,与我国的综合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极不相称。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演出项目都缺乏独立自主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利用文化产品出口打造并树立民族文化品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真正使中国成为文化贸易强国和文化大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果不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那么再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永远也不会自然而然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值得警醒的是,传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永远独占性,你不开发别人会开发。最鲜明的例子就是花木兰、中国功夫、大熊猫等极具特色的中国元素被美国开发成影视动漫产品,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因此,我们要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融合提炼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文化品牌的塑造和传播,向世界推介更多饱含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传统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文东.接基于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N].光明日报,2017-08-23.

[2] 沈壮海.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N].中国日报,2017-10-31.

[3] 何亚非. “一带一路”建设需深化人文交流 促“民心相通” [EB/OL].http://news.163.com/,2017-09-17.

[4] 廖言.着力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N].人民日报,2011-05-20.

[5] 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思[N].光明日报,2017-07-09.

[6] 杨君.文化产品应内化中国元素[N].光明日报,2014-09-25.

[责任编辑:思涵]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一带一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