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
2018-01-18赵振杰
赵振杰
摘要:终身教育从理念到政策再行动需要依托有效的平台。现代城市里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能够落实终身教育理念、弥补学校教育不足、提高社区文化品位和工作效能,强烈的学习需求、闲暇时间的增加、参与成本的降低和网络技术的支持让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成为可能。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必须强调政府、社区管理者、社区学习共同体自身和网络资源四个层面的协同。
关键词:终身教育;社区;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1A-0003-05
终身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了教育的价值,使得任何人在任何可以支配的时间内,以及在任何可以活动的空间内获取想要的教育资源,以此来弥补学校正规教育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缺憾。不管是瑞典的“学习圈”,还是美、英等发达国家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都是指向构建“学习即生活”的终身教育美好图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城市化发展的客观实际,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规划和探索应该是回应终身教育理念的最现实方式。
一、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社区本身属于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人群认同和归属的特定社会共同体,是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产物。英文中的community(社区)和德文中的gemeinschaft(共同体)均来自拉丁语communis,含有“伴侣或共同的关系和情感”之意。不论是“社区”还是“共同体”,所强调的并不是地域概念而是“人”的关系和情感因素。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学习共同体是以学习为共同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开展学习活动的兴趣团体,是在一定的空间场域中学习者和助学者进行交流互动的交往团体,也是满足知识、技能和情感发展需求的自我完善团体。在现代的城市生活空间设置中,人们几乎都是以居住社区为基本活动单元而安排日常生活内容的,而且社区也是城市居民更容易达成心理共识、建立交往关系的便利纽带。因此,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建立社区学习共同体不仅是广大学习者的现实需要,对提高社区工作效能也是很有帮助的。
1.是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具体行动
按照保罗·朗格朗的说法,终身教育观念和思潮的形成是为了应对“现代人面临的挑战”,以及源于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不满。它所倡导的并不是“要我学”的被动型学习状态,而是“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投入型学习状态,即学习不再追求外在的目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目的。但事实上,终身教育思想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很多地方仍然是一种观念和口号,虽说国内的很多城市都在探索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但客观来看,成效甚微。学习共同体具有高度的自发性和很强的自我造血、自我运转能力,政府只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监管,它一定会成为社区居民向往的学习场所。
2.是补充学校教育不足的有益探索
终身教育视野下的学校再也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也不再是永久的学习资源占有者和学习者的求教对象。“一次学习,终生享用”的学校教育观已成历史的遗产。从学校的演变历程来看,早期的学校只不过是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的“学习场所”,近现代的学校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的推动下慢慢变成了一个规范化的“学习机构”,而未来的学校则必然是弥补了作为“场所”和“机构”的学校的弊端之后的“第三代学校”,即“学习共同体”。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化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类同于学习型社區、学习型社团的新型学习组织。从学校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场域转换”,体现的不仅仅是学习空间的物理转移,更为重要的是学习目的、学习方式、成员关系以及评价权重等方面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尤其是成人学习者,在正规学校教育中所缺失和遗漏的,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可能会得到有效的弥补和满足。
3.是提高社区文化品位的有效手段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改变的不仅是每个学习者个体的生活品质和精神状态,也会因导致整个社区学习氛围浓厚、邻里和睦互助而提升整个社区的文化品位。一方面,学习共同体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基础文明素质。在学习共同体里,由于没有身份差异,没有地位差别,人人平等,人人都是学习者。这种轻松自由的学习场域,更容易调动居民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并在其他学习者和助学者的信任和期待中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在社区学习共同体里,居民直接感知、模仿来自其他成员的知识、观念和能力,并进而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社会文化素养,以此来促进自己的再次社会化。另一方面,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能够极大地改善社区的组织结构,吸引更多的文化组织、文化团体和文化企业入驻发展,通过强大的学习共同体融合吸附能力,增强社区的文化气息,提高社区的文化品位。
4.是提高社区治理综合效能的有力抓手
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是人类社会不断改革创新的普遍趋势和必然结果。对社区工作而言,鼓励学习、引导学习和指导学习不仅能改善民生,也能促进社会治理。当前,城市社区都面临着如何提高基层工作效能的目标诉求和任务压力,都是在与居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体现工作价值并接受评判和检验的。与其他社区治理手段相比,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和建设是非常经济、持久、稳定的治理路径。针对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推进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可以提升居民素质,取得居民理解,并在此过程中达到工作要求和居民学习需求的融合一致。因此,“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和谐社会的稳压器,(能让)居民对所在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个人美好生活的实现”[2]。
5.是学习型社区创新发展的升级版本
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共同体,是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当然也是接受非正规教育最理想、最便利的场所。社区学习共同体和学习型社区有所不同。从成员来源看,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对社区内外的所有人开放的,没有居住地的硬性要求,只要是有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并认同共同体的价值取向,都可成为平等的成员。而现实中的学习型社区建设则往往指向特定社区居民,一般不关注外来居民。从管理主体来看,社区学习共同体基本上是以共同的目标为纽带的自组织群体,自发成立并自主管理,一般没有指派或委任的管理者。而学习型社区则通常要在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之下开展活动,其管理者需要接受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安排或业务指导。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城市学习型社区在激发了参与主体内在积极性和创新性之后,共同体意识的启蒙和渗透必然成为升级发展的目标,这也就意味着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显得十分必要。endprint
二、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可行性
1.强烈的学习需求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动力基础
“一切人都有能力学习。只要一个人活着,学习就不停止,除非因为他不运用学习的能力以致学习能力衰退。”[3]作为现代社会的城市居民,他们都有不断更新知识、实现学习持续化和受教育终身化的内在需要,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跟上时代步伐,进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和生活的有机融合,并使人全面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日益普及,社区居民之所以愿意参加社区教育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更加广泛的个人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质量,并且愿意为学习而支付一定的费用。另外,由于学习共同体里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培训,学习主题可以自定,学习时间安排灵活,关键是“共同的学习目标”和群体归属感能满足不同成员的个性化需求。
2.闲暇时间的增加为社区居民参与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闲暇时间是相对于工作时间的个人“非劳动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时间。虽说现代社会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复杂程度远超传统的农业社会和近代工业社会,但毫无疑问,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马克思当年曾说:“缩短工作时间,增加自由时间,不仅对于恢复构成每个民族骨干的工人阶级的健康和体力是必需的,而且对保证工人有机会来发展智力,进行社交活动和政治活动也是必需的。”[4]闲暇时间的增加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在学习活动上。社区学习共同体由于具有自愿参与、高度自主和自我评价等特征,对有学习愿望的人可以即时开放和随时接纳,社区成员就可以把更多的闲暇时间投入到社区学习共同体活动中。
3.以社区为活动半径的地域性提高了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参与率
参与率低是传统的社区教育和成人学习所遭遇的主要障碍之一。社区学习共同体改变的不仅是学习活动的物理空间,更为重要的则是增强了学习者作为群体成员的价值存在感。康德曾经将空间理解为“待在一起的可能性”,这种“待在一起”就不是物理空间的“一起”,而是一种意义空间的“一起”。“共同的关系和参与”是所有共同体的一个共同特征。在这里,参与的成员由共享的观念和价值观联结在一起,在角色、责任和义务上形成一个互惠的关系结构。现代社会环境中的成人学习者由于工作和学习矛盾较突出,就近学习成为迫切的愿望。社区学习共同体由于学习空间主要是在社区,大大缩小了成员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和交通成本,这样更能使学习者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这要比其他固定地点的社区学院、老年大学等成人教育机构更能吸引人和留住人。
4.网络技术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以网络为代表的交互技术,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机会。虽说“成员即资源”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相较于学校所具有的优势,也是突破传统社区教育资源观的一大创新,但学习共同体内部成员的资源毕竟是有限和不完美的,当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或需要更丰富、更专业的学习资源时,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获取方式就可以及时提供帮助。在社区学习共同体里,学习者可以即时共享共同体之外的学习资源,交流学习体验、探讨学习方法。通过在线直播或网络课程,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可以方便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根本不必到固定的学习点去集中学习。借助网络技术,信息和知识的独占性、封闭性被打破,事实上为情况各异的学习者提供了进入学习共同体的另一路径,为成员的多层次参与提供了条件。“在线学习共同体”(online communities)或者“虚拟学习共同体”(virtual communities)就是技术专家们建议尝试的网络虚拟社区学习共同体。
三、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思考
社区学习共同体区别于一般学习共同体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其民间化的草根建设方式和特殊的成员凝聚方式。汪国新认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社区居民在平等互助、和谐友爱的原则下,因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而自愿组合起来的非正式学习团体。传统的社区教育之所以缺乏吸引力,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包括供给的方式、数量、地点等。而自发的群众社团虽然居民参与积极性相对较高,但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规范化的管理。社区学习共同体则是兼顾了两者的优点而创新的一种学习型组织。针对目前的建设实践和存在的问题,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要以闲暇教育为内容,切实更新居民的休闲观念
闲暇教育就是培养人们积极利用闲暇时间的意識和能力,并运用从工作和闲暇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参与到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闲暇活动。随着生产劳动自动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政府对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充分保障,人们会逐渐从繁杂的工作时间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但从现状来看,人们对如何看待闲暇时间、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如何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等却仍然处于“待学习”阶段。除了看电视、打麻将、闲聊和一些官能性的刺激活动外,很多人不屑、不愿或者不能参加积极有益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活动。这其中的原因自然包括居民休闲观念上的误区。因此,政府加强居民闲暇教育就成为新时期的一大工作内容。
闲暇时间的碎片化一直是现代都市人难以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而闲暇教育的一大目的在于让学习者通过利用不完整的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在教育史上,不少教育家都对闲暇进行过深刻的哲学思考,美国闲暇教育专家布莱特·比尔(Bright Bill)说:“告诉我你在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做些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哪类人。”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利用适当的学习方式来充实和改善个人的生活,尤其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因此,政府要通过政策鼓励、宣传引导等手段加强闲暇教育指导。总的来说,闲暇教育的目标重点在于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念和闲暇利用态度的确立。我国有研究者认为,闲暇教育的社会政治意义体现为通过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方式问题,寻求解决社会矛盾和缓和阶层冲突的良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经济意义体现为通过主动积极的学习休闲来提高工作内驱力和岗位适应力,以此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府应在这方面做好工作,引导社区居民转变休闲方式,让学习成为替代性的闲暇生活。endprint
2.社区管理者要以学习为目的引导居民的日常交往
如果说学习是“用来驱逐懒惰和忧郁的合适的途径”[5],那么,以学习为目的和手段来引导社区居民的日常交往,就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根基,也是激发居民学习欲望、满足居民学习需求、完成社区教育工作任务的有效措施。社区学习共同体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学习社团组织,主要在于它将学习嵌入社团组织和日常交往中,生活和学习同步进行,居民学员自主互助,合作分享,因而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内在的认同感。相较于以往,很多城市的社区学院之所以制约着学习者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根本原因还在于把学习看作是从“教”到“学”的信息转移过程,依然沿袭着学校里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从而销蚀了学员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基于此,社区管理者就要转变工作思路,让学习变成居民自觉自为的生活习惯,让学习成为居民高雅有益的休闲方式,让社区学习共同体成为适于学习者自我成长的“学习之家”。正如当代著名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认为,“共同体”这个词总是给人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它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人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共同进步。广布于现代城市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由于以居住的社区为基本组建单元,也就意味着其成员首先就有了一个交往的基础。“社区居民”的地域身份很容易消解成员之间日常交往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一旦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并与适当的学习载体有机结合,共同体的建设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3.社区学习共同体自身要加强以对话为主要方式的学习交流
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益具有相关性。从根本上说,社区学习共同体并不是换了个名称的另外一种社区学校,也不是完成社区教育任务的成人培训学院。在社区学习共同体里,之所以要倡导以对话而不是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活动,是因为成员的年龄、职业、知识背景以及学习方式不同,他们之间不是一种相互对立的“主体-客体”关系模式,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交互主体性”的关系模式。每个人都可以说是学习主体和学习资源,因此,传统的制度化学校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应社区学习共同体,给予某些学习者“优先地位”或“逻辑先在性”的思维必然会遭到其他学习者的抵抗和排斥。或者说,这种异质的学习者和助学者成员结构必然需要非霸权、非静听的学习方式,即“我-你”之间的对话学习方式。所谓对话,是指学习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心态下,通过言谈和倾听来进行双向沟通的交流方式。社区学习共同体自身首先要通过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营造一种人人可以随时进行“面对面”“心对心”的平等对话氛围,避免出现“我高你低”“我强你弱”的“我教你学”的不平等对话现象。其次,要通过集体协商来不断加强对话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学习者的对话权利,使对话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景。最后,要通过社区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体际交流”来增强学习者对话的能力,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树立对话的信心和勇气。在互通学习资源、互通学习技术、互通学习感悟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对话者的信息资源,使得每个人都能“说得出”“说得好”,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共同体的吸引力和黏附力,让学员们愿意来,留得住,学得好。
4.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来增强虚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时代感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趋于模糊,当代语境下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在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实际上已经成为“脱域的共同体”。学习者日常交往的物理空间可能局限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之内,但精神交往的空间则可能已经覆盖到了整个网络世界。这种基于网络技术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没有时间和物理地域限制的虚拟社区学习共同体,它同样具有一般学习共同体的特征。这种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显示出了极其强大的时代感和新奇感,消除了学习者之间的空间障碍,丰富了学习资源的来源渠道,降低了学习成本,并提高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交互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虽然可以通过对话帮助学习者完成建构的、有目的的、真实的和合作性的学习任务,极大地弥补了学习者自身资源上的不足,但是,借助网络的对话与面对面的对话相比,“共同体意识”确立的真实性以及学习交往中“视界交融”的情感性就难以考证和判断。因此,虚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必须经常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变化情况,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渐从线上社区走向线下社区,从而使学习共同体真正成为社区居民践行“学习即生活”理念的最好平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87.
[2]徐明详.社区学习共同体在中国的广阔前景[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
[3][美]赫钦斯.教育中的冲突[M].王承绪,赵详麟,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2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5][美]科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M].仇蓓玲,卫鑫,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6.
責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Lifelong educational ideas, policies and actions need to rely on an effective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based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modern cities can implement lifelong educational ideas,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improve community cultural taste and working efficiency, and strong learning needs, increases in leisure time, reduction of participation costs and the support from Internet technology mak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y possibl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based learning communities can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s, community administrators, community-based learning communities themselves and Internet resources.
Key words: lifelong education; community; learning community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