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

2018-01-18刘富龙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暑期社会队伍大学生

张 蒙,刘富龙,侯 婷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其能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增强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暑期社会实践存在活动类型单一、实践主体缺乏主动性、组织和激励机制缺乏科学性等影响实践效果的问题。因此,如何丰富实践形式和实践内容,加强实践管理、强化实践效果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大学生参与的态度和动机、实践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对实践活动的总体评价等方面的情况,找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二)研究对象

以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实践活动的服务对象及其他相关人员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据太原理工大学2015、2016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相关文件和材料,通过查阅社会实践相关教材和著作,运用中国知网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主题,搜集高水平相关论文,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1]。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对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态度和动机、行为表现、实践评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共向10余个基层学院参与过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回收率93.6%。统计结果显示,男生124人(60.2%),女生82人(39.8%);大二年级119人(57.8%),大三年级75人(36.4%),大四年级12人(5.8%);中共党员23人(11.2%),共青团员178人(86.4%),群众5人(2.4%)。

3.专家访谈法。为尽量真实反映情况,通过实地和电话访谈等方式向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辅导员、组织者等进行访谈,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二、大学生暑期实践现状分析

(一)活动开展基本情况

该校暑期社会实践主题紧扣党和国家发展脉搏,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同时积极整合多方资源,校团委、基层学院精心策划组织,每年组建的集中实践队伍均超过200支,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近10%(见表1)。

表1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概况

以2015年为例,在组建的209支队伍中,实践区域在山西省内的占83.3%,省外的占16.7%;活动持续天数≥10天的队伍共152支,占队伍总数的72.7%;实践主题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为主,三者所占比例高达73.6%;仅有22.5%的实践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以2016年为例,在所组建的231支队伍中,实践区域在山西省内的占了84.0%,省外的仅占16.0%;活动持续天数≤10天的队伍达到了122支,占队伍总数的52.8%;实践主题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等为主,三者所占比例高达61.5%(见图1)。

图1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类型

(二)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态度和动机

作为实践主体,大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动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自身行为,继而成为影响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2]。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在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参与动机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好处等方面有比较清楚的认识[3]。

对于“是否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回答中,选择“有必要”的学生达到了97.6%,其中认为“社会实践与课堂学习同样重要”“社会实践比课堂学习更重要”“课堂学习比社会更重要”的比例分别占71.8%、14.1%和11.7%;选择“没有必要”的学生仅占2.4%。

在对“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动机”调查中,大学生对“增加阅历,丰富暑期生活”“增加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锻炼能力、提升素质”三者的认同度最高,分别达到了62.6%、62.1%和59.2%。相比较而言,大学生认同度低的三个动机分别是:“拿实践学分”“看别人参加,我也参加”“学校要求,被迫参加” (见表2)。在对“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最主要的动机”调查中,大学生中的48.1%选择了“增加阅历,丰富暑期生活”,25.2%选择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在对“是否愿意再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中,大学生中47.6%表示“非常愿意”、37.4%表示“愿意”、仅有1%表示“不愿意”。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够理性看待且自觉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增加阅历、丰富生活的同时,达到提高自身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行为表现

表2 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动机

参与抽样调查的大学生中,72.3%的人参与学校(或学院)组建的社会实践队伍,另有27.7%的人是自行组队实践。在实践队伍类型方面,以社会调查类、志愿服务类和支教类为主,三者分别占比23.3%、18.4%和14.1%,这与全校的暑期实践队伍类型的实际统计结果基本一致。在实践地点方面,35.4%的大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实践活动,25.2%的大学生走进城市社区开展实践活动,18.4%的大学生在学校(或学院)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在持续时间方面,该校规定大学生实践时间需达到7天以上。但调查中发现,31.3%的学生实践时间小于7天,7—10天的占24.8%,11—15天的占36.9%,超过15天的仅占7.4%。在对实践过程的自我评价方面,67.5%的大学生能做到“积极主动”;30.1%的大学生只是被动地“服从团队安排”;1%的学生“消极懒惰”,不能很好地完成实践任务;还有1.5%的学生因为自身各种原因,并未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支持方面,有28.2%的实践队伍经费靠自筹解决,没有得到学校、实践地支持;有39.3%的实践队伍采取学校(或实践地)支持和自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仅有19.4%的实践队伍经费全部由学校支持。在实践报告完成方面,能“根据实践情况认真撰写”的大学生占81.6%;“大部分参考网络资料”的占11.7%;“大部分参考同学的报告”的占6.3%;还有极其个别的大学生“委托他人代笔”,占0.4%。

(四)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总体评价

提升大学生能力不仅是检验暑期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影响大学生再次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原因。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但专业知识能力提升不明显。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其中活动形式、活动效果、保障机制等方面位列前三;激励机制的满意度仅为77.7%,可见仍需进一步完善。综上,总体效果较好,基本符合学生预期。

在对“影响暑期社会实践效果的主观因素”调查中,认为“思想上不重视”占39.3%;认为“功利性太强,为获奖、获学分”“抱着游玩、观光的态度”“实践活动与就业”和“增加阅历关联不大,故未全身心投入”的分别占20%左右。而“组织力度不够”和“实践目的不明确”成为影响暑期社会实践效果的主要客观因素,分别占31.1%和22.3%。

表3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状况

表4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满意度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调查问卷及专家访谈可知,目前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度和评价较高,多数同学能以实践为契机,达到增加阅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目的,且认为在实践过程中能做到积极主动地完成实践任务;但同时也反映出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活动形式缺乏创新。暑期社会实践类型单一、多借鉴前人实践方案,主要采取社会调查类、志愿服务类、参观访问类等方式,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操作模式,因此很难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4]。第二,实践主体缺乏主动性。一方面,少数大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功利性太强、抱着游玩观光的态度、认为实践意义不大,甚至有极其少数的大学生并未参加暑期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对实践主体的教育和引导的缺失,导致绝大多数的暑期社会实践持续时间偏短且实践报告的完成质量不高,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效果。第三,实践内容缺乏专业性。在太原理工大学2015、2016年的暑期实践队伍中,仅有24.2%的实践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问卷调查显示,也仅有18.9%的大学生认为暑期社会实践提升了自我的专业知识能力,排在最后一位。两者结果都反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的融合度不够,很难达到巩固课堂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第四,组织和激励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缺少对实践队员的培训和引导。每年仅组织1—2次的暑期社会实践宣讲会,难以覆盖所有的实践队员。其次,学校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数量偏少、类型单一,且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再次,指导教师能够做到“全程跟踪指导”的占58.3%,“前期指导”和“后期指导”的占31.0%,“没有指导”的占10.7%。可见,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教师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最后,有近20%的大学生其实践报告大部分内容参考同学报告或网络资料,但仍进行了自主实践学分认定,甚至有个别同学还获得了“优秀志愿者”称号,可见仍需完善现有的考核机制。

(二)建议

基于以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为进一步丰富实践内容、增强实践效果,切实发挥暑期实践活动“实践育人”的目的,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5]。

1.激发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主要负责人和普通参与者角色的不同,使得对暑期社会实践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同,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践效果。这从两者对实践活动中自我表现的评价和完成实践报告的情况可以看出(见表5、表6)。因此,必须通过组织宣讲会、动员会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确定合适的实践目的,合理规划和创新实践形式和内容,积极主动投身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报告完成质量,从而增强暑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2.提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的融合度。目前大学生从事暑期社会实践大多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不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锻炼和运用[6]。因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第二,以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课题为依托,积极引导其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做到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相融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7]。第三,鼓励大学生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单位或实践地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化专业认识、提升专业能力的实践活动。

表5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自我评价

表6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完成情况

3.建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组织管理的长效机制。学校对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整个暑期社会实践缺少涵盖团队管理、综合保障、考评总结等各方面的制度体系,应加强组织机制和激励考核机制建设。第一,建立一套健全的暑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形成各个阶段规范的运行流程,从管理体制上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二,加大对暑期社会实践的物力人力财力投入力度,给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第三,探索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发专业教师参与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做到全面、科学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8]。总之,多管齐下切实增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1] 谢谦,雷静.体育院校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动机和教育效果的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6(7):6-9.

[2] 杨佳佳,张硕.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以S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版),2015(1):23-25.

[3] 宋林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基于N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个案考察[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4] 曹雪亚,牟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以嘉兴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2-124.

[5] 邢红斌,李芬.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4):51-56.

[6] 丁雪菲,廖思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效性方案分析: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消费导刊,2015(11):410-411.

[7] 张冠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河北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6):28-29.

[8] 都基辉,刘晓东,胡智林.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经验和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5(3):97-101.

猜你喜欢

暑期社会队伍大学生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认知度调查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之歌
□随手拍
试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