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囊结石1例
2018-01-18欧阳钦
刘 叶 欧阳钦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患者,男性,67岁。2017年9月13日初诊:自述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刻诊:时有上腹部疼痛,以胀痛为主,胃纳欠佳,二便调,眠尚可。上腹部CT平扫示: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增大,壁稍厚毛糙,其内见高密度影);肝内及双肾多发囊肿可能性大;轻度脂肪肝可能;双肾小结石。舌稍黯、苔薄白,脉弦。处方:鸡内金、威灵仙、赤芍、白芍、金钱草、生山楂各30g,青木香、炙甘草、川楝子各6g,枳壳、醋延胡索、柴胡、海金沙各15g,醋香附、滑石、醋姜黄各10g。14剂。肾囊肿、肾结石及脂肪肝暂不予处理,故后续B超报告不作叙述。9月27日复诊:上腹疼痛发作次数减少,胃纳稍改善,二便调,眠尚可,无其他不适,舌黯、苔薄白,脉弦稍和缓。原方继服2月余。12月4日三诊:上腹疼痛忽然发作并加重,墨菲氏征+,纳差,二便调,眠欠佳。血常规:淋巴细胞百分比17.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9%,嗜碱性粒细胞计数0.07×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2%,余正常;腹部B超: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大小90mm×50mm,胆囊壁欠光滑,胆囊腔不清晰,腔内充满絮状弱回声,可见数枚大小不等的斑状强回声伴声影,随体位改变可移动,最大者约10mm×5mm)。舌红、苔黄,脉弦紧。予住院治疗,行消炎止痛、利胆处理,病情缓解后出院。后继服原方20剂,嘱其月底复查B超。12月30日四诊:上腹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腹部B超:胆囊壁毛糙;不除外存在结石(胆囊大小正常,胆囊壁毛糙,厚约3mm,胆囊腔不清晰,其内见絮状弱回声及点状强回声充填,随体位改变可移动、可形变)。舌象同前,脉弦缓。继服原方17剂。2018年1月17日五诊:腹部B超:胆囊腔内异常声像(较前无明显变化);考虑小结石伴沉积物(胆囊大小正常,胆囊壁欠光滑,厚约3mm,胆囊腔不清晰,其内见絮状弱回声及点状强回声充填,随体位改变可移动、可形变)。患者上腹疼痛已不明显,故停服中药。1月后进行随访,上腹疼痛未再发作。
按语:中医学根据胆囊结石发病症状,归属“腹痛”“胁痛”等。本例患者考虑病机为肝气郁结,胆道不通。故治以疏肝理气,消石止痛。笔者导师常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配合木香、姜黄、川楝子、延胡索治疗,有结石者加用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威灵仙。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白芍、木香疏肝行气;川楝子、赤芍、姜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鸡内金、生山楂、金钱草、海金沙、滑石清利消石;威灵仙消骨鲠,且能通十二经络之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利胆、消石止痛之功。《金匮要略》云:“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故香附、延胡索、姜黄皆用醋制,合芍药、生山楂为酸以治肝之意。患者辨证和治疗均无误,但在治疗期间却症状加重,经住院处理得以缓解。之后继续服用此方治疗,再复查B超,胆囊大小恢复正常,胆囊壁厚度亦正常,胆囊内结石较前明显减少。《尚书·说命》言:“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意指病人服药后,若不产生头昏目眩、眼不能睁的症状,则疾病很难痊愈。后世医家对此有所引申,认为在治疗过程中,疾病好转或痊愈之前出现的各种反应,均可称为瞑眩。患者在出现一次强烈疼痛后,腹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B超显示胆囊内结石也明显减少,这说明治疗是正确的。结石对于人体而言相当于邪,祛邪外出即是使结石从胆道而出,而结石排出时可能堵塞胆道,引起疼痛,故患者出现疼痛突发加剧,而后病情则明显好转,未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