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的应用分析
2018-01-18吕星月
吕星月
近年来, 急性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临床上高发病率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发病之后, 病情程度危急是该病患者的共性特征, 极易危及患者生命, 即使治疗及时, 也很有可能再次复发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如果临床诊断与抢救工作不能够及时进行, 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可能性较大。故而如何提高临床诊断及抢救效率, 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近年来这一问题在临床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都受到了广泛性的重视, 相关的一些研究也相继开展,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变化出现的危险因素之一, 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另外还有研究显示, 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过程也有较为关键的作用[1]。本文研究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方式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 以便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依据。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64例确诊为急性脑出血疾病患者作为研究1组, 64例确诊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2组。选择64例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39例, 女25例;年龄40~81岁, 平均年龄(59.3±7.7)岁。研究1组中男37例,女27例;年龄44~82岁, 平均年龄(59.8±7.4)岁;发病时间1~9 d, 平均发病时间(3.2±0.5)d。研究2组中男40例, 女24例;年龄42~85岁, 平均年龄(59.3±8.6)岁;发病时间1~11 d, 平均发病时间(3.6±0.7)d。三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在入院之后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均由其本人或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在入院当日或次日晨起时, 由责任护士负责抽取5 ml空腹静脉血液, 在经过充分的离心处理之后取血清置于-20℃的环境中作为检测的标本,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三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循环酶法和免疫比浊法等两种方式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9.62±1.46)μmol/L, 研究 1 组为 (14.79±2.54)μmol/L, 研究 2 组为 (16.02±2.68)μmol/L;对照组C反应蛋白水平为(0.46±0.13)mg/L, 研究1组为(38.72±5.37)mg/L, 研究2组为(41.18±4.75)mg/L。对照组与研究1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2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与研究2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同型半胱氨酸属于含硫氨基酸的一种类型, 主要是由蛋氨酸在人体的肝脏、肌肉、其他组织中通过脱甲基反应之后产生的一种较为重要的中间产物。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认定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性危险因子;由其所导致出现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皮细胞受到一定的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处于异常增殖状态、凝血及抗凝血功能出现严重紊乱等具有一定的关系[2,3]。大多数情况下认为同型半胱氨酸能够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 使内皮细胞的形态表现发生相应的改变, 血管壁表面位置形成血栓的可能性会明显加大, 同型半胱氨酸还能够对内皮介导的凝血系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并对蛋白C的生物活性进行抑制, 使血小板发生粘附和聚集, 从而导致炎症和管壁斑块等病变的形成, 最终导致脑血管疾病的产生。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现异常明显升高状态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出现, 能够对患者的血管内皮生理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使脑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所含有的镁离子减少, 血管平滑肌发生严重的增生反应, 促使动脉硬化病变的产生;②同型半胱氨酸的氧化过程, 会使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实际产生量明显增加, 充分氧化其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从而导致有大量的泡沫细胞形成, 血管壁呈现不断增厚的发展态势;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出现, 会使血管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出现异常,收缩、舒张都不能够正常进行;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出现, 对脑血管内皮细胞所产生的毒性作用较为明显, 其抗凝活性在毒性作用下会明显降低, 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脑血栓病灶[4-7]。
C反应蛋白属于由肝脏进行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类物质的一种, 在组织受到相应的损伤或出现炎症反应之后的6~8 h之间, 会在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下产生, 该项指标数据水平升高程度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呈现正比关系, 能够对机体应激反应程度的强弱进行客观反映[8,9]。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机制为: C反应蛋白与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的部位进行结合, 由于C反应蛋白还具有一定的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等作用, 在对外来致病因子进行正常生理性清除期间, 也能够促进体内免疫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 从而更加严重的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 使相关的病理学变化产生的速度加快。另有报道称[10], 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 进一步说明了C反应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且血清中C反应蛋白实际含量水平的高低, 与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尽管属于非特异性表现, 但对于细菌感染、组织性损伤、恢复期阶段的筛检、病情恢复的监测、治疗效果的评估、治疗过程评价, 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急性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临床上高发病率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 发病之后病情程度表现危急是该病患者的共性特征, 即使治疗及时, 也很有可能再次复发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如果临床诊断与抢救工作不能够及时进行, 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异于正常人群, 在临床上可以将其作为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情进行诊断、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预后进行预测的重要参考指标, 使疾病的诊断和评价能够更加的客观。
[1] 郑伟, 孟冬娅, 罗军, 等.脑血管病患者高 Hcy血症与叶酸和维生素B12关系的初步研究.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20):2467-2469.
[2] 徐国新, 王芳.联合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 D-二聚体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实用医技杂志, 2014, 21(1):62-63.
[3] 李凌.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14):1765-1766.
[4] 顾向明, 黄阶胜, 李莹莹, 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 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检验医学, 2015, 30(4):337-340.
[5] 刘宇, 关美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 16(18):136-137.
[6] 李任英, 曹立娟.C反应蛋白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医药, 2015(31):17.
[7] 王卫胜.血清同型半胱氢酸与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7(A01):195-196.
[8] 江光荣, 周炜, 罗立, 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血管病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临床价值.实验与检验医学,2017, 35(5):771-773.
[9] 吴晓燕.C-反应蛋白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变化的临床研究.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3(1):21-23.
[10] 徐宏斌.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