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的效果分析
2018-01-18杨晋东
杨晋东
近年来剖宫产率持续上升, 临床上多采用硬膜外麻醉但其容易误入硬膜下间隙、蛛网膜下腔损伤神经[1], 本次旨在分析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40例。实验组年龄23~39岁, 平均年龄(30.5±6.5)岁 , 孕周 38~41周 , 平均孕周 (39.5±1.5)周。对照组:年龄24~41岁, 平均年龄(32.5±5.5)岁, 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39.5±0.7)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产妇均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产妇入院后进行相应体征检查, 术前禁饮食6~8 h。对照组产妇给予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麻醉, 具体方法:穿刺部位L3~4椎间隙, 行硬膜外穿刺麻醉, 导管向上置入4 cm, 以后取平卧位, 注入实验剂量2%利多卡因3 ml, 再使用0.5%罗哌卡因(瑞典AstraZeneca AB.Sweden, 注册证号H20140763), 单次注入5 ml, 术中给予面罩给氧。实验组产妇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 具体方法:穿刺部位L3~4椎间隙, 继而以腰穿针在蛛网膜下腔行腰穿, 脑脊液稀释缓慢注入0.5%罗哌卡因15 m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42022076)0.05 mg, 总容量3 ml, 导管向上置入4 cm, 以后取平卧位, 术中给予面罩给氧[2]。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剖宫产产妇麻醉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肌肉松弛效果、平均动脉压。麻醉镇痛效果参考文献[3]分为较好、一般、较差, 镇痛有效率=(较好+一般)/总例数×100%。剖宫产产妇肌肉松弛效果的评价标准[4]:Ⅰ级:肌肉松弛效果满意, 腹肌松弛;Ⅱ级:肌肉松弛效果比较满意, 腹肌松弛欠佳;Ⅲ级:肌肉松弛效果较差, 勉强可以手术;Ⅳ级:肌肉松弛效果较差, 不能进行手术。肌肉松弛度=(Ⅰ级+Ⅱ级)/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麻醉镇痛效果比较 实验组镇痛效果较好25例、一般13例、较差2例, 镇痛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镇痛效果较好21例、一般10例、较差2例, 镇痛有效率为77.5%(31/40);实验组镇痛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65,P<0.05)。
2.2 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出现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5%为(1/40);对照组出现恶心5例, 呕吐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8/40);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P<0.05)。
2.3 两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2.89±1.63)min、手术时间(38.58±7.93)min、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3.62±1.36)min、新生儿Apgar评分(9.81±0.52)分;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15.42±1.53)min、手术时间(43.20±9.90)min、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3.59±1.33)min、新生儿Apgar评分(9.85±0.32)分;两组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48、χ2=2.304,P<0.05)。
2.4 两组产妇肌肉松弛效果比较 实验组Ⅰ级25例, Ⅱ级14例, Ⅲ级1例, Ⅳ级0例, 肌肉松弛度为97.5%(39/40);对照组Ⅰ级24例, Ⅱ级12例, Ⅲ级3例, Ⅳ级1例, 肌肉松弛度为90.0%(36/40);两组肌肉松弛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0,P>0.05)。
2.5 两组产妇平均动脉压比较 实验组平均动脉压为(73.81±2.79)mm Hg, 对照组平均动脉压(79.22±5.27)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8,P<0.05)。
3 讨论
进行剖宫产手术既要保证母体安全, 有要将胎儿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 这对麻醉药物、麻醉方法的选择有较高的局限性[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镇痛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肉松弛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动脉压为(73.81±2.79)mm Hg, 对照组平均动脉压(79.22±5.27)mm Hg,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分析如下:硬膜外麻醉诱导时间较长, 发生阻滞不完全的几率较高, 若阻滞不完全进行手术会给产妇带来一定痛苦。腰硬联合麻醉起效较快, 阻滞较完善, 不良反应较少, 能够迅速解除产妇的痛苦, 降低胎儿宫内窘迫时间[6-8]。罗哌卡因属于一种新型长效麻药, 皮下浸润麻醉时间较长, 可控性较强, 不良反应较少, 芬太尼为阿片类受体阻滞剂, 镇痛作用产生较快, 两者联合使用效果较好[9,10]。
综上所述,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都有一定的效果, 但腰硬联合麻醉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镇痛效果较好,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