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灵枢》中《经水》《邪客》两篇的看法
2018-01-18李今庸1
●李今庸1,2*
《经水》是《灵枢》的第十二篇;《邪客》是《灵枢》的第七十一篇。古人在长期的医学活动中,观察到人体内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功用,十二经脉内禀气于五藏六府,五藏六府外濡养于十二经脉;五藏主藏精神而周全性命,六府主化水谷而产生气血,十二经脉主行血气以营运全身,所以《经水》篇说:“五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在五藏六府十二经脉当中,作者一方面指出了心藏为五藏六府的统帅,居于领导地位,主宰着五藏六府的功能活动,受邪就会使五藏六府功能活动发生严重紊乱而导致人体的死亡。所以《邪客》篇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另一方面论述了胃府为人身气血之化源,胃府在受纳水谷以后,即进行熟腐消化的作用,在这个熟腐消化的过程中,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并使精微的不同部分进入不同部位发生不同作用而分为宗气、营气和卫气,以营养着人体五藏六府四肢百骸的活动。所以《邪客》篇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这里遗‘其入于阴也’五字)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同时《经水》篇记载了古人对所谓“八尺之士,皮肉在此”的人体,生则“度量切循”,死则“解剖而视”,和长期医疗实践的观察,发现了人体“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在《邪客》篇里,也详细地论述了手三阴经脉屈折出入的具体部位。这些有关人体各藏府经脉的生理活动和解剖位置的阐述,给临床医疗上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奠定了一定基础,。
在针灸治疗方面,《经水》篇根据十二经脉气血多少的各自特点,指出“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刺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刺而过此者,则脱气”。虽然这里所说的针刺深度、留针时间或艾灸壮数尚没有分别出各个病证和每经的各个穴位的具体情况,但对各个经脉疾病的针灸治疗则提出了一个有用的原则。
在药物治疗方面,《邪客》篇详细记述了“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营)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满),不得入于阴(这里遗‘则阴气虚’四字),阴(这里遗‘气’字)虚故目不暝”的“失眠症”,采用“半夏汤”发汗“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使“经络大通”而病愈的具体治疗方法。这是古人的实践经验,直到现在,犹在中医临床医疗工作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另外,《邪客》篇还提及了色脉尺肤的诊断和针刺方法。
《灵枢》中《经水》《邪客》两篇的这些记载,和《灵枢》其它各篇的科学内容一样,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医疗的活动。它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确有实用价值的医学遗产,应当把它继承下来,以指导临床医疗的实践,并通过临床医疗实践把它丰富起来,加以提高,加以发展,使之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
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作者在唯物主义方面没有彻底化,受到了“天人感应”说的影响,而在《经水》《邪客》两篇中也记载了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如《经水》篇说:“……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邪客》篇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眼)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这里遗‘五’字)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膜)筋;地有聚邑,人有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这里遗‘所以’二字)与天地相应者也。”这些都是毫无实践基础的东西。
本来,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现了人的生存与自然界的阴阳寒暑、四时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产生了人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现。它给祖国医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对祖国医学数千年的医疗活动发挥着指导作用。然作者被“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所支配,不恰当地把人体组织的各个部分和天地山川的各个部分配套合一,这是错误的。这种非科学的观点,曾经长期地给学者以坏的影响,妨碍着祖国医学的正常发展。因此,在整理祖国医学遗产时,我们必须果断地把它加以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