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对比
2018-01-18佟英奇
佟英奇
异常子宫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 异常子宫出血主要是由于子宫良性病变所致, 但异常子宫出血亦存在白血病、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可能, 因此, 及时诊治异常子宫出血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1]。近些年, 随着宫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 宫腔镜技术在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者旨在对比分析宫腔镜下刮宫术与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 以期为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治提供临床实践指导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8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研究对象均存在月经量多、月经频繁、经期长等表现, 排除合并有子宫占位性病变、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3~50岁, 平均年龄(35.56±4.82)岁;病程6个月~8年, 平均病程(4.14±1.29)年;孕育史:分娩史54例,不孕史8例, 未孕30例, 流产史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50岁, 平均年龄(35.52±4.83)岁;病程6个月~8年, 平均病程(4.12±1.30)年;孕育史:分娩史48例, 不孕史4例,未孕24例, 流产史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孕育史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阴道分泌物检查、补血治疗等手术前准备, 确保患者可耐受手术后再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 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取膀胱截石位, 扩张患者分宫颈, 然后置入宫腔镜, 并使用20%浓度的甘露醇使宫腔膨起, 以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由子宫壁开始自上而下、由左至右依次对患者的子宫功能层及浅肌层、基底层进行切除, 直至切除到宫颈内口水平, 最后切除患者的宫底内膜, 创面出血点采用电切环的电凝球进行电凝止血。对照组患者采取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在宫腔镜辅助下全面检查患者的宫腔情况, 排除恶性病变,选择适宜型号的刮匙, 完成刮宫治疗。术后处理:所有患者术后均予以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同时予以缩宫素以促进患者子宫的收缩, 以减少出血量, 同时告知患者注意保持外阴的清洁。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因检出率, 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无效:患者病情未出现好转, 仍存在出血或子宫内膜增厚等症状, 手术3个月后患者月经仍存在, 可见宫腔粘连或宫颈管粘连现象, 仍需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治愈: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出血症状完全停止, 完成手术后3个月患者的月经已经恢复正常, 无宫腔粘连或宫颈管粘连现象, 无病灶复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病因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病因检出率为86.00%(86/100), 其中子宫内膜单纯增生40例, 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22例, 子宫内膜息肉20例, 不典型增生及癌变4例;对照组病因检出率为82.50%(66/80), 其中子宫内膜单纯增生32例, 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12例, 子宫内膜息肉18例, 不典型增生及癌变4例;两组病因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88.00%(88/100), 其中无效12例, 治愈88例;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70.00%(56/80), 其中无效24例, 治愈56例;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关于异常子宫出血, 传统的诊断方式主要采取盲视下刮宫术, 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实践经验进行诊断, 该诊断方式的诊断率较低, 且误诊率也较高, 此外, 盲视下刮宫术还易导致大出血、子宫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不利于后续的康复及治疗[2]。宫腔镜整合了传导、光源、成像技术, 已被广泛用于子宫疾病及出血性疾病的诊疗。宫腔镜下刮宫术可全面观察病灶的范围、外观、大小、部位以及子宫内膜的形态等, 且在宫腔镜下刮宫或取材, 可大大增加诊断的准确率及疾病检出率。宫腔镜下电切术主要是通过将电能以不同的方式转化为热效应, 产生的热效应可对子宫内膜相关的病灶阻滞造成破坏, 或使局部的子宫内膜瘢痕化, 造成子宫内膜无法增生, 从而起到减少经量的效果[3]。宫腔镜下刮宫术可有效避免盲视下刮宫术的不足, 但其临床效果是否能与宫腔镜下电切术的效果一致的相关研究仍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病因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 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效果明显由于宫腔镜下刮宫术。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宫腔镜辅助下, 手术操作能直视宫腔情况, 可推断出大多数异常出血的原因, 而未能判断出病因者, 可通过电切或刮匙取出标本以明确诊断, 因此宫腔镜下电切术及宫腔镜下刮宫术的病因检出率均较高[4-7]。作者体会, 病灶的性质、位置、大小均可能影响宫腔镜下刮宫的效果, 而刮匙较难进入宫角及宫底部位, 无法像电切刀从根部根除病灶, 导致病灶复发率及残留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8-11]。
综上所述, 与宫腔镜下刮宫术相比, 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 病因检出率差异不大, 且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