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大全》勘误举隅*
2018-01-18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马 丹 傅海燕△
《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大全》(以下略称为《俗解大全》)为明代熊宗立编撰,成书于正统二年(1437年),目前国内可见版本为郑金生主编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中所选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明正德四年(1509年)陈氏存德堂刊本。[1]我们在整理明代医家聂尚恒编撰的《医学汇函》(崇祯戊辰1628年原刻跃剑山房本)[2]时发现,该书收录了《俗解大全》。通过两书比对,可以用《医学汇函》勘误补正《俗解大全》的一些误字和脱文,同时可以补充郑金生在校勘《俗解大全》时需要的证据。
改正误字
1.《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一
左心小肠肝胆肾。胆,都敢反。肾,时忍反。左手脉有三部,寸部、关部、尺部也。寸部,心脉、小肠脉所出;关部,肝脉、胆脉所出;尺部,肾脉、膀胱脉所出。不言膀胱者,歌之包包不尽也。[1]351
“歌之包包不尽”,《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歌之句包不尽。”[2]90
校注:此段为诊脉歌诀,为了歌诀前后字数相应,在第一句歌诀中未能收入“膀胱”,同时解释说
“不言膀胱者,歌之句包不尽也”,即因为字数限制,尺部膀胱不能尽收一句当中。《俗解大全》“歌之包包不尽也”,语义不通。“句”与“包”形近,“包”为“句”之误。
2.《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二
下焦在脐上一寸,主出而不纳。[1]355
“下焦在脐上一寸”,《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下焦在脐下一寸。”[2]92
校注:《灵枢·营卫生会》云:“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3]50故下焦在脐下。《圣济总录·三焦门·三焦统论》:“论曰三焦有名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待此以通达,是以上焦在心下,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统而论之。”[4]991《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四·呕吐哕门》亦云:“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气,主纳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5]901故“脐上”作“脐下”,“上”为“下”之误。
3.《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三
盖肾脉传于心,心当传肺,肺秋适旺,旺者不肯受邪,心复欲还肾,故留滞而为积。[1]359
“盖肾脉传于心”,《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五脏六腑》作“盖肾病传于心”。[2]95
校注:此段文字源于《难经·五十六难》,论述了心之积伏梁的形成原因:“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6]76心之积伏梁的形成原因是肾病邪气上传于心而成,心的邪气无以传于肺,滞留于心,日久成积,多在秋季庚辛日金气旺盛之时发病。《脉经·卷六·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7]222、《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心脏脉论第一》[8]458引用此言均作“肾病传心”,故“肾脉”当为“肾病”之误。
4.《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四
心脉急,主肠中受风热而痛疼,故小便不通。小肠,心之腑,心之热邪,干于小肠故也。[1]360
“干于小肠”,《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下于小肠”[2]96。
校注: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热邪,下移于小肠,故小便不通。《全生指迷方·卷四·小便》解释道:“小肠为受盛之腑,传导水液,若始觉小便微涩赤黄,渐渐不通,小腹膨脝,由心经蕴热,传于小肠,小肠热,则渗于脬中,脬辟而系转,诊心脉大而牢,蒻叶散,或石苇汤主之。”[9]102故“干于小肠”当作“下于小肠”。“干”与“下”字形相近,乃为形近致误。
5.《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五
肺之积,名曰息贲,左右胁下,大如覆杯,以春甲乙日得之。[1]369
“左右胁下”,《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在右胁下。”[2]100
校注:本句源于《难经·五十六难》:“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6]77言肺之积,在右胁下。同篇言“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6]77可见左胁与右胁分属肝与肺。《脉经·卷六·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引用《难经》之言:“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7]248故“左右胁下”当作“在右胁下”,“左”与“在”,字形相近,“左”为“在”之误。
补充脱文
1.《俗解大全·脉赋》例一
若心见缓、肝见洪、肺见沉之类,此子扶养于母,是生之道,虽病易瘥。[1]334
“生之道”,《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脉赋》“生”前有“相”字。[2]86
校注:肝脉洪,心脉缓,为肝木生心火,五行相生之象,即便生病预后也较好。《明医指掌·卷一·经论总抄》对此总结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相生者,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也。相克者,谓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也。相生者吉,相克者凶。如心见沉细,肝见短涩,肾见迟缓,肺见洪大,脾见弦长,皆遇克也。心见缓,肝见洪,肺见沉,脾见涩,肾见弦,皆遇我之所生也。”[10]13本句“生”之前,脱“相”字,当据《医学汇函》补。
2.《俗解大全·脉赋》例二
期门二穴,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骨间,丈夫及乳小者指为率。[1]349
“丈夫及乳小者”,《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法》“者”后有“以一”二字。[2]89
校注:本文言期门穴的取穴方法妇人与男子及乳小者有别,男子及乳房小的人以一指作为比率。《普济方·卷一百三十八·伤寒门·伤寒咳逆》记载期门穴的取穴方法亦为:“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为率。”[11]1249可见《俗解大全》“者”后脱“以一”二字,当据《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法》补入。
3.《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三
经曰: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1]351
“木者,春万物始生”,《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木者春也,万物始生”。[2]90- 91
校正:本句源于《难经·四十一难》:“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5]63因此《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木者,春万物始生”之“春”后脱“也”字,标点亦出现错误。当补为“木者春也,万物始生”。
4.《俗解大全·五脏六腑》例四
心脉弦,乃肝邪干心,为乘子,谓之虚邪。[1]361
“为乘子”,《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五脏六腑》“乘”前有“母”字。[2]96
校注:依据五行相生规律,木生火,木为火之母。肝属木,心属火,肝为心之母脏。肝之邪气扰心,为母气乘子。故本句“肝邪干心,为乘子”有脱文,应补作“为母乘子”。
5.《俗解大全·五脏六腑》例五
实梦腰难解,虚行溺水湄。腰,肾之所系,肾实则精血。故梦腰重;肾虚则梦跋涉溺水也。[1]366
“肾实则精血”,《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五脏六腑》“精血”后有“留滞”二字。[2]99
校注:本段言人体脏腑的虚实不同而致梦境不同。脉诀中“实梦腰难解,虚行溺水湄”源自《内经》。《灵枢·淫邪发梦》言:“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3]77《素问·方盛衰论》言:“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12]200“肾气盛”指肾之邪盛,精血留滞不通,故当据《医学汇函》补充“留滞”二字。
补充证据
1.《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一
“水攻因伏,牵牛汤泻则令安。”郑注:“原误作‘濡’,据《医要集览》所据《脉赋》改。”[1]336
《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脉赋》作“牵牛汤泻则令安。”[2]87
校注:牵牛汤以牵牛、白槟榔为主治疗水气肿满。牵牛,苦寒,有毒。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白槟榔,苦辛微温。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故牵牛汤的功效以泻为主。郑金生研究员在点校本句时,依据《医要集览》所据《脉赋》将原文的“濡”改作“泻”。《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脉赋》正作“泻”,为此处校勘提供了证据。
2.《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二
“三部者,寸关尺也。人之一身,自头至足,分作三停,为三部,以印寸关尺也。”郑注:“‘足’原作‘尺’,据文义改。”[1]353
“自头至尺”,《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自头至足”。[2]92
校注:“人之一身,自头至足”,义明理清,“自头至尺”误。“足”、“尺”二字形近而讹,郑注据文义改,《医学汇函》为此处校勘提供了证据。
3.《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三
“肺脏有风必发疮,浮于面,致鼻流清涕,吐唾稠浓也。”郑注:“稠浓:原为墨丁,据歌括补。”[1]370
《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吐唾稠浓也”。[2]159
校注:此书“稠浓”原为墨丁,郑金生点校时据歌括补充为“稠浓”,《医学汇函》为此处增补提供了证据。
4.《俗解大全·七表脉》例四
“血气壅滞,则芤脉见于寸部。”郑注:“芤脉:原作‘花我’,无意义,据文义改。”[1]377
《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七表脉》作“芤脉见于寸部”。[2]165
校注:本句为熊宗立为脉诀“寸芤积血在胸中”所作释语,言“血气壅滞,则芤脉见于寸部。心主血,肺主气,血积于胸间,必呕血而喘急。”郑注据文义改,《医学汇函》为此处校勘提供了证据。
5.《俗解大全·五脏六腑》例五
“三部脉浮,乃肺受邪,必恶壮寒热。”注:“恶:原误作‘慢’,据歌括文义改。”[1]370
《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五脏六腑》作“三部脉浮,乃肺受风邪,必憎壮寒热。”[2]159
校注:本句为熊宗立为脉诀“壮热恶寒皮肉痛”所作释语,三部脉浮,为肺受风邪,《俗解大全》脱“风”字。“恶壮寒热”,当指“恶寒壮热”,郑注言“恶”为“慢”之误,二字字形和读音均不同,有失牵强。《医学汇函》作“憎”,与“慢”字形相近,“慢”为“憎”之形误,为此处校勘提供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