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大全》勘误举隅*

2018-01-18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肠膀胱医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马 丹 傅海燕△

《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大全》(以下略称为《俗解大全》)为明代熊宗立编撰,成书于正统二年(1437年),目前国内可见版本为郑金生主编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中所选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明正德四年(1509年)陈氏存德堂刊本。[1]我们在整理明代医家聂尚恒编撰的《医学汇函》(崇祯戊辰1628年原刻跃剑山房本)[2]时发现,该书收录了《俗解大全》。通过两书比对,可以用《医学汇函》勘误补正《俗解大全》的一些误字和脱文,同时可以补充郑金生在校勘《俗解大全》时需要的证据。

改正误字

1.《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一

左心小肠肝胆肾。胆,都敢反。肾,时忍反。左手脉有三部,寸部、关部、尺部也。寸部,心脉、小肠脉所出;关部,肝脉、胆脉所出;尺部,肾脉、膀胱脉所出。不言膀胱者,歌之包包不尽也。[1]351

“歌之包包不尽”,《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歌之句包不尽。”[2]90

校注:此段为诊脉歌诀,为了歌诀前后字数相应,在第一句歌诀中未能收入“膀胱”,同时解释说

“不言膀胱者,歌之句包不尽也”,即因为字数限制,尺部膀胱不能尽收一句当中。《俗解大全》“歌之包包不尽也”,语义不通。“句”与“包”形近,“包”为“句”之误。

2.《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二

下焦在脐上一寸,主出而不纳。[1]355

“下焦在脐上一寸”,《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下焦在脐下一寸。”[2]92

校注:《灵枢·营卫生会》云:“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3]50故下焦在脐下。《圣济总录·三焦门·三焦统论》:“论曰三焦有名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待此以通达,是以上焦在心下,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统而论之。”[4]991《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四·呕吐哕门》亦云:“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气,主纳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5]901故“脐上”作“脐下”,“上”为“下”之误。

3.《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三

盖肾脉传于心,心当传肺,肺秋适旺,旺者不肯受邪,心复欲还肾,故留滞而为积。[1]359

“盖肾脉传于心”,《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五脏六腑》作“盖肾病传于心”。[2]95

校注:此段文字源于《难经·五十六难》,论述了心之积伏梁的形成原因:“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6]76心之积伏梁的形成原因是肾病邪气上传于心而成,心的邪气无以传于肺,滞留于心,日久成积,多在秋季庚辛日金气旺盛之时发病。《脉经·卷六·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7]222、《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心脏脉论第一》[8]458引用此言均作“肾病传心”,故“肾脉”当为“肾病”之误。

4.《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四

心脉急,主肠中受风热而痛疼,故小便不通。小肠,心之腑,心之热邪,干于小肠故也。[1]360

“干于小肠”,《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下于小肠”[2]96。

校注: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热邪,下移于小肠,故小便不通。《全生指迷方·卷四·小便》解释道:“小肠为受盛之腑,传导水液,若始觉小便微涩赤黄,渐渐不通,小腹膨脝,由心经蕴热,传于小肠,小肠热,则渗于脬中,脬辟而系转,诊心脉大而牢,蒻叶散,或石苇汤主之。”[9]102故“干于小肠”当作“下于小肠”。“干”与“下”字形相近,乃为形近致误。

5.《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五

肺之积,名曰息贲,左右胁下,大如覆杯,以春甲乙日得之。[1]369

“左右胁下”,《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在右胁下。”[2]100

校注:本句源于《难经·五十六难》:“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6]77言肺之积,在右胁下。同篇言“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6]77可见左胁与右胁分属肝与肺。《脉经·卷六·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引用《难经》之言:“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7]248故“左右胁下”当作“在右胁下”,“左”与“在”,字形相近,“左”为“在”之误。

补充脱文

1.《俗解大全·脉赋》例一

若心见缓、肝见洪、肺见沉之类,此子扶养于母,是生之道,虽病易瘥。[1]334

“生之道”,《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脉赋》“生”前有“相”字。[2]86

校注:肝脉洪,心脉缓,为肝木生心火,五行相生之象,即便生病预后也较好。《明医指掌·卷一·经论总抄》对此总结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相生者,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也。相克者,谓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也。相生者吉,相克者凶。如心见沉细,肝见短涩,肾见迟缓,肺见洪大,脾见弦长,皆遇克也。心见缓,肝见洪,肺见沉,脾见涩,肾见弦,皆遇我之所生也。”[10]13本句“生”之前,脱“相”字,当据《医学汇函》补。

2.《俗解大全·脉赋》例二

期门二穴,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骨间,丈夫及乳小者指为率。[1]349

“丈夫及乳小者”,《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法》“者”后有“以一”二字。[2]89

校注:本文言期门穴的取穴方法妇人与男子及乳小者有别,男子及乳房小的人以一指作为比率。《普济方·卷一百三十八·伤寒门·伤寒咳逆》记载期门穴的取穴方法亦为:“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为率。”[11]1249可见《俗解大全》“者”后脱“以一”二字,当据《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法》补入。

3.《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三

经曰: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1]351

“木者,春万物始生”,《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木者春也,万物始生”。[2]90- 91

校正:本句源于《难经·四十一难》:“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5]63因此《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木者,春万物始生”之“春”后脱“也”字,标点亦出现错误。当补为“木者春也,万物始生”。

4.《俗解大全·五脏六腑》例四

心脉弦,乃肝邪干心,为乘子,谓之虚邪。[1]361

“为乘子”,《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五脏六腑》“乘”前有“母”字。[2]96

校注:依据五行相生规律,木生火,木为火之母。肝属木,心属火,肝为心之母脏。肝之邪气扰心,为母气乘子。故本句“肝邪干心,为乘子”有脱文,应补作“为母乘子”。

5.《俗解大全·五脏六腑》例五

实梦腰难解,虚行溺水湄。腰,肾之所系,肾实则精血。故梦腰重;肾虚则梦跋涉溺水也。[1]366

“肾实则精血”,《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五脏六腑》“精血”后有“留滞”二字。[2]99

校注:本段言人体脏腑的虚实不同而致梦境不同。脉诀中“实梦腰难解,虚行溺水湄”源自《内经》。《灵枢·淫邪发梦》言:“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3]77《素问·方盛衰论》言:“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12]200“肾气盛”指肾之邪盛,精血留滞不通,故当据《医学汇函》补充“留滞”二字。

补充证据

1.《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一

“水攻因伏,牵牛汤泻则令安。”郑注:“原误作‘濡’,据《医要集览》所据《脉赋》改。”[1]336

《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脉赋》作“牵牛汤泻则令安。”[2]87

校注:牵牛汤以牵牛、白槟榔为主治疗水气肿满。牵牛,苦寒,有毒。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白槟榔,苦辛微温。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故牵牛汤的功效以泻为主。郑金生研究员在点校本句时,依据《医要集览》所据《脉赋》将原文的“濡”改作“泻”。《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脉赋》正作“泻”,为此处校勘提供了证据。

2.《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二

“三部者,寸关尺也。人之一身,自头至足,分作三停,为三部,以印寸关尺也。”郑注:“‘足’原作‘尺’,据文义改。”[1]353

“自头至尺”,《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自头至足”。[2]92

校注:“人之一身,自头至足”,义明理清,“自头至尺”误。“足”、“尺”二字形近而讹,郑注据文义改,《医学汇函》为此处校勘提供了证据。

3.《俗解大全·诊候入式歌》例三

“肺脏有风必发疮,浮于面,致鼻流清涕,吐唾稠浓也。”郑注:“稠浓:原为墨丁,据歌括补。”[1]370

《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诊脉候入式歌》作“吐唾稠浓也”。[2]159

校注:此书“稠浓”原为墨丁,郑金生点校时据歌括补充为“稠浓”,《医学汇函》为此处增补提供了证据。

4.《俗解大全·七表脉》例四

“血气壅滞,则芤脉见于寸部。”郑注:“芤脉:原作‘花我’,无意义,据文义改。”[1]377

《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七表脉》作“芤脉见于寸部”。[2]165

校注:本句为熊宗立为脉诀“寸芤积血在胸中”所作释语,言“血气壅滞,则芤脉见于寸部。心主血,肺主气,血积于胸间,必呕血而喘急。”郑注据文义改,《医学汇函》为此处校勘提供了证据。

5.《俗解大全·五脏六腑》例五

“三部脉浮,乃肺受邪,必恶壮寒热。”注:“恶:原误作‘慢’,据歌括文义改。”[1]370

《医学汇函·王叔和脉诀·五脏六腑》作“三部脉浮,乃肺受风邪,必憎壮寒热。”[2]159

校注:本句为熊宗立为脉诀“壮热恶寒皮肉痛”所作释语,三部脉浮,为肺受风邪,《俗解大全》脱“风”字。“恶壮寒热”,当指“恶寒壮热”,郑注言“恶”为“慢”之误,二字字形和读音均不同,有失牵强。《医学汇函》作“憎”,与“慢”字形相近,“慢”为“憎”之形误,为此处校勘提供了证据。

猜你喜欢

小肠膀胱医学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直肠癌在调强放疗中保持膀胱充盈度一致的重要性研究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一根小肠一头猪
膀胱镜的功与过
肥美汆小肠
优质护理在预防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
养好女人小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