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分期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4例远期疗效观察*
2018-01-18任青伟陈燕燕陈军贤
任青伟 陈燕燕 陈军贤
1 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 浙江 东阳 322100 2 浙江省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 浙江 东阳 322100 3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近年来呈现出增长之势[1]。目前现代医学还没有治疗UC的有效方法,多以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药物控制症状为主。笔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UC缓解期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观察,以评价“调天癸、清热毒”法的中药分期序贯方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远期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西医诊断标准:①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所制定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中的UC诊断标准[2]。在排除细菌性痢疾、肠阿米巴病、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克罗恩病、放射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同时具备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检查项中之任何一项,可拟诊为本病;如再加上黏膜病理学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的特征性表现,则可确诊。②临床严重程度:轻度:患者每日腹泻4
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降率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伴明显粘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
次/min,血红蛋白(Hb)<100g/L,红细胞沉降率>30mm/h。③病情分期:活动期:有明显症状和体征或伴中毒性结肠扩张脉搏加快或贫血等,结肠镜观察为炎症活动期表现,病理组织学检查示活动;缓解期:无明显症状体征,结肠镜观察为炎症缓解静止期表现,病理组织学检查示静止期改变。
1.2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所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10年)》[3],结合文献研究结果,拟定4个常见证型,确定主症、次症等辨证要素。①大肠湿热毒内蕴脂膜受伤证:主症:下痢脓血或泄泻骤作,腹中疼痛,肛门灼热,舌红苔黄。次症:兼有发热口渴,甚则烦躁,脉象滑数。②天癸至液阻滞致脾胃湿阻证:主症:泄泻或便溏,有黏液或少量脓血,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舌苔黄腻。次症:腹胀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小便短黄,脉濡数或滑数。③天癸至神不和致肝脾失调证:主症:下痢或泄泻腹痛时缓时剧,随情志变化而改变,舌淡红。次症:兼有胸胁胀闷,嗳气频作,饮食少思,夜常少眠,脉弦。④天癸至气虚弱致脾肾亏损证:主症:下痢时溏时泻,经久不愈,脐腹冷痛,腰膝酸软。次症:兼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凡符合主症2项,次症1项以上者即可诊断。
1.3 一般资料:105例患者均为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3例,男3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0.13±9.45岁;平均病程4.52±4.82年;临床类型:初发型17例,慢性复发型46例;病变程度:轻度31例,中度32例。对照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39.67±10.21岁;平均病程4.60±4.32年;临床类型:初发型例15例,慢性复发型27例;病变程度:轻度18例,中度24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调天癸、清热毒”法进行治疗。活动期辨为大肠湿热毒内蕴脂膜受伤证,以“清热毒”为法,口服药以败毒理肠汤[4]:地锦草、银花炭、萹蓄、败酱草各30g,白头翁、制大黄、炒黄芩各10g,炒枳实15g,炒黄连6g,神曲20g。每日1剂,分2次服用。配合灌肠方:生黄连、生青黛各10g,生黄柏12g,锡类散2支。每晚睡前灌肠1次,每连续用药12d后停用2d。诱导病情进入缓解期,维持治疗1周后进入第2阶段治疗。缓解期以“调天癸”为法,针对天癸至液阻滞致脾胃湿阻证,以调至液、和至气、化湿止泻为治法,口服加味葛根芩连汤[5]:地锦草、马齿苋、车前子各30g,煨葛根15g,炒黄芩、炒枳壳各10g,炒黄连6g,炒神曲20g,炙甘草5g;天癸至神不和致肝脾失调证,以和至神、调至气、兼顾抑肝扶脾为治法,口服抑肝扶脾汤[4]:炒黄连、吴茱萸各6g,炒白术、炒白芍、合欢皮各20g,升麻炭10g;天癸至气虚弱致脾肾亏损证,以益至气、兼顾温肾健脾、固肠止泻为治法,口服理中丸合四神丸:炒党参9g,干姜8g,肉豆蔻、炙甘草、五味子各5g,吴茱萸3g,炒白术、大枣各20g,补骨脂15g,生姜3片。每日1剂,分2次服用。疗程均为24周。
2.2 对照组:予美沙拉嗪(0.5g/袋,法国爱的发制药集团),吞服勿咀嚼,活动期每次1g,每日4次,评估病情缓解后,再维持治疗1周后改为0.5g,每日3次。疗程均为2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对治疗后缓解的UC患者6个月内的复发情况随访观察,每月1次,并记录相关症状体征情况。如患者复发,即回院就诊并行相应检查和治疗,同时记录复发日期。记录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不良反应,记录类型、发生时间、严重程度。
3.2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肠黏膜表现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肠黏膜呈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表现;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结肠镜病理检查无改善。
缓解和复发标准:脓血便症状消失,每日便次≤3次,且大便隐血治疗为阴性。治疗结束时缓解标准:SutherlandDAI总分≤2分。复发标准(指具备下列1项者):随访期间再次出现脓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为阳性;肠镜复查诊断为活动期;SutherlandDAI总分>2分。
3.3 两组治疗及复发情况比较:两组共105例,治疗后共缓解87例,治疗后6个月内随访共完成75例,分别为治疗组44例与对照组31例。其中治疗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18.18%;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为35.48%。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及随访期间治疗组有1例出现谷丙转氨酶(ACT)升高,1例出现血尿素氮(BUN)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2.74%;对照组有1例出现ALT升高,1例出现药物性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体会
本病病因病机尚未明确,因其高复发率、高癌变率、临床治愈率低[6]等特点,导致本病治疗较困难;其病情迁延难愈,导致总体医疗费用较高,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7]。因此,减少UC患者复发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治疗费用的关键。陆拯老先生根据“天癸四至理论”和“毒证四层理论”,对本病的病因分析归纳后,认为本病以湿热蕴肠、气血不调为主。认为本病活动期大肠湿热毒内蕴脂膜受伤。缓解期病情迁延,至液阻滞,而天癸至液阻滞致脾胃湿阻;至气不畅,而天癸至神不和致肝脾失调;至气虚弱,而天癸至气虚弱致脾肾亏损。由此确立了治疗UC临床辨证方案。本研究采用中药内服联合中药灌肠的分期序贯,并结合陆老的独特理论,制定了“调天癸、清热毒”法的中药分期序贯方案。所谓“法随证出,方随证走”,根据UC的病机演变特点,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其本的原则,采用分期序贯疗法,同时注重辨明病情四层与四至的演变,注意清热毒、调至液、和至神、益至气等的应用权变,灵活联合清热与收敛等药物[8],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法的机动性。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调天癸、清热毒”法的中药分期序贯方案治疗轻、中度UC患者在远期疗效上,显著优于美沙拉嗪,是目前疗效确切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5 参考文献
[1]Ouyang Q,Tandon R,Goh KL,etal.The emerg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the Asian Pacificregion[J].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05,21(4):408-413.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7,7(8):545-546.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6):416-419.
[4]陆拯.天癸病论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0-22.
[5]陆拯.毒证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6-37.
[6]Gong W,Lv N,Wang B,et al.Risk of ulcerative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a:a multicenterretrospectivestudy[J].DigDisSci,2012,57(2):503-507.
[7]Nurmi E, Haapamäki J, Paavilainen E, et al.The burde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on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J].Scand J Gastroenterol,2013,48(1):51-57.
[8]包科颖,潘智敏.潘智敏调治溃疡性结肠炎膏方案[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