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断指再植术后持续康复训练对再植指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8-01-18杨家庆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6期
关键词:断指康复训练康复

杨家庆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 对于断指再植评定标准的研究,也从原先的断指再植成活率转变为现今断指功能的恢复效果[1]。对于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应用术后持续有效的康复训练, 对于患者再植指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 本院选取120例行断指再植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60例患者应用持续康复训练后, 再植指功能恢复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行断指再植术患者, 再植指200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 104指)与研究组(60例,96指)。对照组患者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3~76岁, 平均年龄(34.6±14.8)岁;其中23例(40指)为切割伤, 11例(16指)为电锯伤, 17例(30指)为撕脱伤, 9例(18指)为冲压伤。研究组患者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3~74岁, 平均年龄(32.2±14.3)岁;其中19例(31指)为切割伤, 13例(16指)为电锯伤, 12例(18指)为撕脱伤, 16例(31指)为冲压伤。120例患者术后12个月内回访率为10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患指的损伤程度针对性选择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行清创再植术, 200指中111指应用单根克氏针内固定, 89指应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采用8字缝合肌腱, 采用“90”无损伤缝合线进行外膜间断神经的缝合。

1.2.2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研究组患者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早期、中期以及晚期的持续康复训练计划, 护理人员与康复师对患者康复训练给予监督指导。术后4周内给予患者早期康复训练, 术后24 h~2周给予患者超短波, 1次/d, 15~20 min/次 , 术后 1~5 d将患者患肢抬高,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完成5次保护性主动伸指, 在此期间禁止患者主动屈指;术后5 d~2周给予患肢按摩及被动屈曲, 关节活动以轻度适宜。术后5~8周给予中期康复训练, 加强手指、手腕的主动锻炼强度, 给予超声短波治疗, 并进行手指平行移动训练。晚期康复训练时加强患者运动后感觉训练, 同时增加主动活动训练与生活训练, 加强肌肉力量训练、主动屈指训练以及关节活动度训练。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以TAM评分为标准对患者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测评。根据肌肉收缩对抗阻力所产生的力量作为评定标准, 100%:患侧肌力正常者评5分;75%:肌力能与部分阻力对抗并带动关节进行运动者评4分;50%:肌肉可对抗地心引力运动, 但不能对抗阻力者评3分;25%:肌肉在排除地心引力下能带动肌肉运动者评2分;10%:肌肉收缩微弱, 无关节活动者评1分;0:肌肉无任何收缩者评0分;患者功能恢复≥3分表示患者再植指功能恢复良好[2]。采用本院自拟的调查问卷对患者临床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 问卷调查表满分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的TAM评分比较 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的TAM评分为(2.6±0.5)分, 对照组患者的TAM评分为(2.4±0.4)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研究组患者的TAM评分为(4.1±0.2)分, 对照组患者的TAM评分为(3.5±0.2)分, 研究组TA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91.5±4.6)分, 对照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80.2±3.8)分;研究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7, P<0.05)。

3 讨论

成功使断指再植功能得到有效康复, 不仅需要手术医师具有极高的显微外科手术水平, 而且术后也需给予患者科学性、阶段性、持续性的断指功能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是指术后4周内的功能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训练目的包括[3-6]:使再植指体成活得到保障, 使患肢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使静脉与淋巴回流得到有效促进, 使渗出液吸收进一步加快,缓解患肢疼痛感、消除水肿, 使组织愈合速度加快, 预防再植体感染的发生, 同时可有效避免患者关节活动范围缩小,使韧带与关节囊弹性得到有效保障, 为后期功能再植指功能恢复提供有力基础[7,8]。中期康复训练是指术后5~8周内的康复训练, 中期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对关节强直、肌肉萎缩的有效预防, 使患肢神经再生得到有效促进, 避免患肢因长期不运动而出现神经黏连, 使患肢功能恢复得到有效加强[5]。晚期康复训练是指术后9~12周的康复训练, 因晚期康复训练时患者的骨折处已经愈合, 血管、肌肉及神经已经牢固愈合, 因此晚期康复训练是在中期被动活动与抗阻力运动的基础上, 可使肌肉的力量得到提升, 同时使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可以快速恢复[9-12]。

手部结构具有较高的精细性与复杂性, 断指再植成活后并不是患者的再植手术成功, 断指再植手术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的肢体在经过手术与后期康复训练后患指不管是从外形、感觉及运动功能上而言都恢复到原本正常水平[13]。再植指术后需要长期、持续的康复训练, 直至使患者的再植体外形、感觉以及运动功能恢复到正常功能, 才可以使再植手术成功[14,15]。

本次研究中, 本院选择120例患者应用常规康复训练与持续性康复训练两种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 对持续性康复训练术后再植指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1个月, 研究组患者的TAM评分为(2.6±0.5)分,对照组患者的TAM评分为(2.4±0.4)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研究组患者的TAM评分为(4.1±0.2)分, 对照组患者的TAM评分为(3.5±0.2)分, 研究组TA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91.5±4.6)分, 对照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80.2±3.8)分;研究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断指再植术后持续康复训练有助于再植指功能恢复,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许永先, 邹旭, 章玲, 等.康复路径在断指再植术后工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4, 28(5):381-383.

[2] 倪启迪.过渡期护理模式在断指再植出院患者手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6, 33(4):316-317.

[3] 章智媛, 郁芳华.临床护理路径在断指再植术围术期的作用及对断指存活率的影响.河北医药, 2016, 38(24):3811-3813.

[4] 丁健, 王珑, 陶先耀, 等.小儿钝器伤性断指再植术的疗效分析.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6, 39(1):82-84.

[5] 陆正荣, 马晓煜.断指再植患者再植指功能恢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5):97-99.

[6] 唐秀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2):141-142.

[7]马蓝, 李丽娟, 陈翠萍, 等.断指再植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6):893-894.

[8]张林玲, 赵燕燕, 王玉明, 等.个体化健康教育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6, 22(20):19-21.

[9] 王新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手术后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 7(9):51-52.

[10] 王文胜, 王利, 李文庆.84例断指再植术后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 .西部医学 , 2014, 26(8):1066-1068.

[11] 王彤华.断指再植术后持续康复训练对再植指功能恢复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12):1967-1969.

[12] 彭爱萍, 陈晓敏.延续康复护理对断指再植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及再植指功能的影响.中国康复, 2015, 30(5):378-379.

[13] 王文杰, 陈红英, 李英,等.实施同理心护理干预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心理及再植指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 29(1):170-172.

[14] 张赞.健康教育流程管理对断指再植功能恢复的影响.临床护理杂志 , 2015(1):17-19.

[15] 董玉会.断指再植术后护理干预对指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大家健康旬刊, 2015(3):502-503.

猜你喜欢

断指康复训练康复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断指再植十年进展
多节段断指再植术后护理
断指再植127例临床分析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