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刺针法联合灸法治疗背肌筋膜炎1例医案举隅*

2018-01-18张淑君李景新王振楠

中医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膜炎督脉艾灸

张淑君,杨 蕾,李景新 ,王振楠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 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背肌筋膜炎又称“背部纤维炎”“背肌损伤”等疾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筋痹”。多因长期慢性劳损以及风寒之邪侵入机体等原因,引起背部筋膜、肌肉、肌腱、韧带等纤维组织无菌性炎症。是临床上的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日久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现代医学治疗肌筋膜炎多采用具有抗炎镇痛,营养神经类药物,虽然有效,但毒副作用较大,患者难以接受,而且病情容易复发。目前,针刺、艾灸等外源性治疗手段,具有方便,易行,副作用小的特点,在治疗肌筋膜炎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因此,笔者运用围刺针法结合灸法治疗背肌筋膜炎1例,疗效满意。

1 病案举例

患者,女,51岁。2017年11月15日初诊,主诉:背部疼痛1个月余。现症见:背部疼痛,自诉肌肉僵硬板滞,活动受限,有冷感,夜间加重,入睡困难。并伴有纳食欠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1个月前患者因久坐出现背部隐痛,肌肉僵硬板滞,活动受限,晨起时加重,但活动后缓解,期间未予以重视,促使病情逐渐加重,遂于就诊于本院。查体:左侧肩胛旁区(约平第四胸椎处)触之有纤维硬结,按之有压痛。脊柱生理弯曲改变,活动受限。X线检查示:无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背肌筋膜炎。中医诊断:痹症(筋痹),证属痛痹。治宜温阳散寒,舒筋通络。给予阿是穴围刺法,操作方法:嘱患者俯卧位,选取背部硬结处的疼痛点(阿是穴),在硬结及阿是穴处进行常规消毒,并用左手拇、食指固定硬结,采用30号长40 mm的无菌毫针在背部硬结周围处与皮肤成15°角平刺进针25 mm,直至硬结基底部,围刺4~6针,并在病变中心直刺进针20 mm,针刺得气后,均匀行提插捻转泻法,以捻转泻法为主。留针30 min,期间10 min行针1次,每次30~40秒,连续行针2次。出针后,用无菌棉签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加后溪,命门穴普通针刺,操作方法:对腧穴常规消毒后,医者用40 mm的无菌毫针直刺进针20 mm,并行单方向捻转补法使之得气。嘱患者左手微握拳,用40 mm的毫针直刺后溪穴至20 mm处,行大幅度捻转泻法,以患者耐受为度,使针感向上肢传导,留针30 min,留针期间,10 min行针1次,每次25~30 s,连续行针2次。出针后,用无菌棉签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联合艾灸,材料准备: 25 cm×40 cm艾灸箱、长200~210 mm直径18~20 mm的艾条(每支截成3段60~70 mm左右的艾条,1次1支)。操作方法:打开灸葙盖子,将3段60~70 mm长的艾条分别放入相应艾灸托内,用95%的酒精依次点燃灸条的两端,待其完全燃烧后,盖好灸葙盖子。患者取俯卧位,将艾灸箱两侧壁下方弓形区域置于患处,避免碰触针柄。待灸条完全燃尽后将灸箱取下,上述治疗均1 d 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 d。治疗5 d后,患者诉背部冷痛感较之前明显减轻,局部肌肉仍僵硬板滞,活动度改善。治疗1个疗程后,背部偶有冷痛感,久坐后仍出现背部酸胀不适。治疗2个疗程后,病情基本恢复。为巩固疗效,一方面还需继续治疗,加强功能活动,松解背部肌肉粘连;另一方面,避风寒,适劳逸,避免久坐,预防疾病复发。

按 本案患者已逾知名之年,肝肾不足,复因风寒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而致气血痹阻不通,发为本病,“不通则痛”,可见背部肌肉疼痛不适,有冷感。故选用联合疗法以温阳散寒,舒筋通络。处方选用阿是穴,采用围刺针法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加强对病变局部的刺激量,使营卫调和而风寒之邪无所依附;辅以后溪穴沟通督脉,通络止痛;命门穴以温补阳气,祛寒外出。诸穴合用,共奏活血、通络、止痛之效,“通则不痛”,痹痛遂解。

2 讨 论

背肌筋膜炎属于中医学“筋痹”范畴。《素问·长刺节论篇》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痹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痹证。《素问·痹论篇》[1]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治则以温阳散寒,舒筋通络为主。据《黄帝内经》所言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原则,故选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攻补兼施,以达到扶正祛邪,促使疾病痊愈。笔者选择围刺阿是穴,目的以疏通气血,松解局部黏连,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同时配合灸法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以提高临床疗效。

围刺法源于扬刺法,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2],主要适用于病变范围较集中的痛症,麻木等,《灵枢·经筋》提出了“以痛为输”的选穴原则,因此当病邪客于局部时,围刺病变中心可以通调经脉、经筋、及皮部之间的联系,还可加强刺激量,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吸收,缓解局部疼痛,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达到“通而不痛”的目的。命门穴,归于督脉,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凹陷处,《素问·骨空论篇》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针刺本穴,可疏利经脉,缓解背部疼痛。督脉又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命门之气与肾相通,是生命之根本。施以单方向捻转补法可以振奋阳气,推动机体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御外功能,鼓邪外出,促进疾病恢复。后溪穴,归于手太阳小肠经,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用之可治疗小肠经循行所过的肩胛部的多种痛症,《拦江赋》曰:“后溪专治督脉病。”后溪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故手太阳小肠经脉气与督脉相通,针刺本穴施以大幅度捻转泻法,以增强经气向督脉传导,调畅气血,以达通络止痛之功。

艾灸疗法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是一种在体表穴位上利用艾绒燃烧进行温热刺激,进而激活皮肤感受器,激发调整机体机能,从而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消瘀散结等防病治病之功效[3]。艾灸病变中心可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细胞生长环境,促进炎性因子的吸收,达到治疗作用。

总之,普通针刺治疗背肌筋膜炎临床较常见,笔者选择围刺针法结合灸法治疗本病,不仅可加大病变局部的刺激量,而且使针感向周围远端扩散。同时针灸并用,以达疏通经脉,调和阴阳之功。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增加临床治愈率。因此本法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使用。

猜你喜欢

膜炎督脉艾灸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毫刃针治疗背肌筋膜炎3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耕牛慢性子宫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