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规模猪场疾病诊断方法及预防措施
2018-01-18刘德华
刘德华
(辽宁省阜蒙县王府镇人民政府 123100)
养猪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但养殖密度大,防疫意识淡薄,使疾病成为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猪病的发生往往不是由一种病原体引起或单个因素引发,通常都是多个病原体共同作用所致,所以猪场疾病诊断需要兽医严格观察,不单单需要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更多的需要对全猪群通过问、望、闻、触诊四种方法结合起来多方面考虑。同时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保证养殖效益。
1 疫病诊断方法
1.1 问诊
问诊是对疾病发生的一个基础性了解,是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猪发病的时间,发病初期症状明显严重应该是急性或烈性疾病。猪发病的头数,如果是一头、几头或单圈发病应考虑普通病,如果几个圈舍都发病,应考虑为传染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询问是自繁自养还是引入的,如果引入查看引入地是否有传染病流行,如果是自繁自养,周边又无传染病流行,则应考虑是否中毒,先询问饲喂何种饲料。饲喂了某种饲料包括烂菜叶、腐肉汤、青料等发病突然,出现呕吐、发抖现象,中毒的可能性就较大。同时也应查看饮水是否清洁,饲料保存是否妥当。
1.2 望诊
望诊就是通过用肉眼观察病猪的状态,包括精神状态、皮肤、体况和活动状态。
1.2.1 精神状态
发病初期精神萎顿,病猪活力不强,行动迟缓、目光呆滞。尾巴不摇晃,独立猪栏一角,喜卧、偶尔被咬拱也不予理会,仅仅是稍微退让,卧时眼睛常半闭。疾病进一步发展,病猪精神沉郁,驱赶不愿走动,嗜睡有时昏迷。
1.2.2 皮肤表现
(1)皮肤颜色。仔猪出生2d内皮肤发红多为先天性缺硒病,如果成年猪皮肤发红多为伪狂犬病 (4月龄)、慢性沙门氏菌病,链球菌病、猪丹毒等病猪后退和腹部皮肤上出现圆形不规则,由红色到紫色最后中间呈黑色为猪圆环病毒,两腿之间有大小不规则的紫红斑点,有的皮肤苍白为猪白肌病;两腿之间的股内侧有大小不规则的紫红斑,呼吸困难时发绀为猪桑葚心病。猪四肢发绀,头颈、下腹部有蓝紫色斑点为败血型炭疽;皮肤紫红斑发痒干燥为慢性霉玉米中毒。猪耳、颈、腹和四肢发绀多为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急性猪瘟和中毒性疾病等。
(2)皮肤出现结节、疹块。猪皮肤粗糙,病猪背部或者腹部多处有湿疹样皮炎,被毛脱落或斑块状掉毛多为维生素缺乏。皮肤出现疹块红斑多为中毒性疾病或猪丹毒、猪瘟等传染病。
1.2.3 体貌形态
病猪步态不稳,头颈震颤,走路摇晃,出现关节肿胀,跛行或趴卧不起,有产后瘫痪、猪链球菌等关节型病变,也有猪丹毒、猪瘟等病的神经症状。
1.3 触诊
触诊就是用手触摸或借助仪器接触猪体检查猪体的温度,肿胀、脉搏等。可以通过触摸淋巴结,按摩脉搏、按压肿块等方法辨别猪病。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器官温度、弹性和敏感度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包括皮肤红斑按压是否褪色,肿块硬度等。
1.4 闻诊
闻诊就是用耳听叫声、呼吸声、咳嗽声辨别猪病。健康猪叫声洪亮,如果出现叫声嘶哑、声短无力或叫不出声或者易警觉,突然发出尖锐的嘶叫声,为病猪。闻诊还包括鼻嗅气味,猪粪便气味腥臭,多为痢疾或病毒性疾病,如果气味酸臭多是消化不良引起的。
1.5 剖检
病理剖检最主要的是看心脏、淋巴结,肾脏、肝脏、肺、脾脏等发生包括增生,肿大,变色,质地变硬、变脆等一些的一些物理性和器质性病变。剖检顺序从外到内包括首先观察外部皮肤,天然孔、可视眼膜等一些眼观的变化,然后从外到内一层层剖检观看,从皮下是否有出血点、瘀斑和变色,同时包括皮下脂肪、淋巴结一些病理变化。内脏器官的剖检,呼吸系统主要是从气管到肺脏,消化系统先观察胃然后到肠道逐一剖检。剖检时注意做好疫病的防控工作,一是地点选择远离畜禽舍,对水和饲料没有污染的地方;二是做好人畜共患病的防护,在剖检过程中剖检人员戴好口罩、手套;三是做好剖检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剖检的尸体要经过焚烧炉焚烧或者深埋,对剖检场地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
2 预防措施
2.1 加强防控
加强猪场环境卫生的管理,在规模猪场门口设立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液,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并制定定期消毒制度,定期对水槽,料槽,猪舍四周的围墙,地面,棚顶进行消毒;进出场人员要经过严格的紫外线杀菌,防止疾病的传播。猪场配备专门的驻场兽医,并设置独立的疾病诊断室,采用临床观察和剖检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疫病的监测。
2.2 完善配套设施
对于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要建设专门的污水池和堆粪场,避免进入地下污染引用水源,粪便产生的气体污染空气,对于剖检或病死动物尸体配备专门的无害化处理罐或者焚烧炉。
2.3 加强免疫
针对自己猪场的疾病流行特点和本地区养殖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购买正规的免疫疫苗,在免疫过程中,注射器针头及时更换,其他工具也要经过严格的消毒,以保证免疫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