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肉牛产业供给侧改革,创新产业发展机制
——再谈涟源市肉牛产业结构性改革
2018-01-18许一鸣宋小明喻必卿刘新华李文革
许一鸣 宋小明 喻必卿 刘新华 李文革
(1,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畜牧水产局 417100;2,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伏口镇动物防疫站 417100;3,湖南省娄底市三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417124)
1 涟源市肉牛产业发展优势
1.1 安杂黑牛是南方肉牛产业的标杆
涟源市肉牛产业发展可溯源于2000年的秸秆氨化项目。经中国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多方论证,于2003年确立了以性早熟、易生产、性情温和、耐粗饲、爬坡力强的安格斯为父本、利用本地黄牛为母本进行品种改良的肉牛生产技术路线,一举扭转了前几年涟源市从外地购进良种育肥架子牛死亡率高、效益倒挂的局面。经过14年的发展,在中央、省、娄底及本市四级财政的支持和世界银行贷款肉牛受体牛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形成我国南方最大的安格斯杂交肉牛群体,其架子牛销售辐射海南、广东、广西、重庆、湖北,甚至国家肉牛产业带的山东、河南、河北等省。
1.2 涟源市肉牛品种改良体制及进度
为促进涟源市肉牛品种改良工作全面开展,在娄底市畜牧水产局的支持,2004年由石马山镇畜牧水产站承办了娄底市第一届冷配技术培训班。本届培训班共培训冷配技术员43人,其中涟源市27人,为涟源市培养了一支阵容强大的冷配技术队伍,为推动涟源市肉牛品种改良工作夯实了雄厚的技术基础。2006年,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的 《中共涟源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决定>》 (涟发[2006]2号)文件,对肉牛品种改良的冻精采购、器械配置和液氮站建设等实行财政扶持,把涟源市肉牛品种改良工作推向高潮。从2005年开始到2017年,由市财政支持,年均向农户免费投放湖南天华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纯安格斯种公牛50头,构成以人工冷配为主、安格斯种公牛为辅的品种改良格局。以2016年统计为例,全市肉牛品种改良35000胎次,其中全年冷配29100胎次。从事肉牛冷配工作的技术员27人,其中,由动物防疫员兼职的13人,社会人员从事冷配工作的14名。全年冷配量达1500胎次以上的冷配技术员达11人。
1.3 涟源市规模化养殖场发展状况
10多年来,随着涟源市煤炭产业的调整,国家供给侧改革,大量资金涌入具有特色的养牛业,助力了涟源市肉牛产业的腾飞。涟源市先后发展大大小小规模养殖场累计达千家之多。经过几波优胜劣汰,2017年12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存栏母牛100头以上的养殖场有21家,年出栏100头肥育牛的育肥场有12家。培育了涟源市天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涟源市双龙农业综合专业合作社等为典型的繁殖基地;湖南聚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涟源市远方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育肥基地。
1.4 财政支持,助力涟源市牧草产业蓬勃发展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畜以草为命”。涟源市属于国家肉牛产业后发展地区,牧草生产处于空白。为此,从2003年开始,涟源市财政每年拨出50万不等的专项资金用于暖节、冷季节牧草种子的政府采购,免费供应给养殖户。这一惠民举措,确保了涟源市种子质量、牧草品质和丰产。正如相邻的邵阳市养殖户说,难怪涟源的牛养得好,涟源的政策就是好。据统计,涟源市2015年存栏牛129846头,其中安杂黑牛68410头,出栏54023头;2016年存栏牛136208头,其中安杂黑牛69300头,安杂黑牛母牛存栏36800头,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出栏56669头;2017年存栏牛139205头,其中安杂黑牛70755头,同比增长2.1个百分点,出栏58312头。2017年种植牧草超过5200亩,生产鲜草44200t,加工利用秸秆6200t,为培育优质肉牛群体提供了保证。
2 涟源市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肉牛品种改良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工配种初配受孕率低位徘徊。几年来,虽然有省、娄底市及涟源市的各种技术培训,对冷配员的技术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但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冷配技术员来说,面面俱到式的理论授课方式效果不大,导致初配受孕率一直在低位徘徊;个别技术员以经济收益为目的,只要养殖户进行联系,不管是否是适配期,以 “只要来了,就要输配,以便收费”的偏私思想,或者由于户主发情观察不到位,安杂母牛和本地公牛回交等现象不在个数,挫伤了养殖户的肉牛品种改良积极性。
第二、器械破旧。冷配器械大部份是8年以前由市财政专项资金配置,而按要求一个液氮缸最佳安全使用期为3年。据冷配员谢永中、罗喜华等反映,现每月液氮使用成本增加了60%左右。
第三、传统的管理方式。涟源市肉牛品种改良管理工作一直沿袭传统的纸质建档立卡方式,导致品改数据不齐全,档案不完善,父缘血系、杂交代数等不清楚,不可避免地出现近亲繁殖等现象,束缚了全市肉牛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2 涟源市肉牛产业扶持政策上的倚偏
在政府倾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前提下,以构筑产业名片。但也应规避客观上一枝独秀,一家独大、尾大不掉的现象,防止企业产业发展惰性或绑架政策、绑架项目、绑架产业所形成的尴尬局面。当然,这种现象在我国不是个别现象,也非一日之寒。
2.3 肉牛生产力不足的症结
当前,涟源市肉牛产业生产力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低,产业呈下滑趋势。
第一、育肥生产力低。一直以来,涟源市肉牛产业虽然呈现出轻繁殖,重育肥的生产结构。但由于企业管理水平、饲养技术、饲草品质与产量等方面,育肥企业亏多盈少,制约了企业育肥能力的提升。
第二、母牛繁殖力低。据了解,涟源市安杂母牛繁殖力一般为三年二胎,甚至两年一胎,与本地土母牛的繁殖力不相上下。母牛繁殖率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母牛成本高、架子牛来源缺乏,制约了肉牛群体的扩大。
第三、牧草生产力低。小规模养殖户受传统观念种植牧草的主观能动性不大,规模养殖户重高产牧草生产、轻草地改良;作为半农区秸秆利用率低,牧草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种植品种单一、生产方式单一、地力透支等影响牧草业的发展,成为制约了肉牛产业发展的症结。
3 建议
构建肉牛产业新格局,彰显涟源市黑牛产业风范和产业发展导向。
3.1 创新体制,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建立、完善肉牛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开展肉牛育肥、繁殖,牧草生产等方面的示范基地建设,对成功典型,通过效绩评价,对达到一定评价分数值的示范基地予以奖励扶持,以打通产业发展 “最后一公里”,培育、集聚一批具有行业领头雁效应的龙头企业。
3.2 深入开展肉牛品种改良
3.2.1 坚持 “黑牛”产业发展的战略节点
坚持以安格斯为父本的冷配为主,本交为辅的品种改良战略,为防止乱杂乱改的 “黑牛”不黑,坚决杜绝除安格斯种质和水牛种质以外的其他肉牛种质资源进入涟源市。重点抓好级进杂交。
3.2.2 加强肉牛品种改良管理力度
通过努力使全市品种改良率达到90%以上,以提高涟源市肉牛产业整体水平。 (1)加强冷配技术员业务管理。解决冷配技术员松散型管理状况,特别是种质供应、使用的可追溯,杜绝近亲繁殖。 (2)建立肉牛品种改良激励机制,以提高冷配技术员的工作积极性。 (3)加强种公牛的投放管理。 (4)肉牛品改应定性为公益性事业,从安全、液氮使用的经济效益角度出发,由财政专项资金更换冷配器械刻不容缓。 (5)建立肉牛繁殖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冷配业务的即时管理功能,有效规避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
3.2.3 加强种公牛的投放管理
引导湖南天华实业有限公司改革种公牛投放方式,制订严格、科学的种公牛投放管理办法,试行以奖代投的制度,以确保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肉牛品改新生态。
3.3 全面推行良种良法
随着产业发展应与时俱进,积极制订、完善涟源市安格斯杂交改良体系及黑牛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标淮,以指导养殖场标准化生产,确保品种与品质的一致性。
3.4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安格斯杂交体系建设,为促进涟源黑牛品系建设奠定基础
大幅度提高肉牛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根据涟源市肉牛产业发展进程,要想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必须把开展安杂黑牛的 “优选优育—建立优质杂交核心群体”的黑牛杂交产业体系建设提到核心地位,做为肉牛产业发展战略格局。通过创立核心体系成为产业发展抓手,响应国家品牌计划,确保涟源市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杂交体系建设包括:优选优育、饲草加工、受体牛核心群体建设、犊牛饲养技术、环境控制、屠宰加工、肉质监测及评定、规模化养殖模式等综合配套。
3.5 深化牧草生产体制改革
全面推广牧草生产、加工、利用等配套技术。推广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套作、间作、轮作等生产方式,以降减地力消耗,提高土地利用率、牧草品质和产量。引导养殖户提高牧草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以突出解决牧草生产成本高;提高草地改良率,实行轮牧制,以降低饲养成本,解决冬春季节饲草供应青黄不接的困境。
3.6 建立肉牛生产大数据平台刻不容缓
采用传统、滞后的信息采集、归纳、统计手段,与国家提倡的智慧肉牛产业、规模肉牛产业、设施肉牛产业发展进程不相匹配。因此,建立繁殖、饲养、疾病防治、屠宰、牧草生产等肉牛产业大数据库应当认定为当前产业发展方略。根据目前状况,前期可以采取企业建库、管理、政府评价、考核、奖励的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建设大数据平台。
3.7 引导企业完善肉牛产业链
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既要抓好产业前端和中端,更要抓好产业终端,破解当前肉牛市场质优价低的困局,实现“鸡蛋”卖出 “鸡蛋”价格的价值规律;推动企业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产业终端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