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气、血、津液的内在联系
2018-01-18李今庸
● 李今庸
藏府的功能活动,体现了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而“神”则是这种生命活动的概括。藏府的功能活动,依赖于精、气、血、津液等作为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等在营养藏府、保证藏府功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消耗,又在藏府功能活动过程中从饮食物里不断地得到滋养和补充。神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又主导着这些活动的全过程。
1 精、神、气、血、津液等的主要功能活动
精、神、气、血、津液等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1.1精精是一种液体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源于先天,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和补充,藏于肾中,为先天之本,主生殖,温润五藏六府、十二经脉及五官九窍、四肢百骸。
1.2气气是一种微小物质,又是物质运动和功能的反映。气充满全身,主司呼吸,帅血运行,化行津液,温养皮肤肌腠、五藏六府。气有以下几种:
1.2.1 真气 真气充满全身,人体正气皆是真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真气者,经气也。”
1.2.2 大气 大气即真气。《素问·气穴论篇》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说:“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1.2.3 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以司呼吸、声音,推行营卫。《灵枢·五味》说:“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故呼则出,吸则入。”《灵枢·刺节真邪》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1.2.4 营气 营气水谷精微的“精专”部分在经脉中运行如雾露灌溉营养人体全身。《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杨上善《太素·十二水》注:“营气行经如雾者也,经中血者,如渠中水也,故十二经受血各营也。”
1.2.5 卫气 卫气水谷精微的“慓悍”部分在经脉外循行,昼日行于阳,夜则行于阴,外实皮肤肌腠以抵御外邪,内温五藏六府。《灵枢·邪客》说:“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1.2.6 元气 元气又叫“原气”,为肾精所化,藏于肾中,别出一支为三焦后天之运用,促进藏府经络的功能活动。《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
1.3血血是一种赤色液体物质,为气之府。按一定规律,沿一定方向,循环流动于经脉之中,营养人体内外上下各部组织。
1.4津液津液是人体内除血液、精液以外的一切正常液体物质,变血,补精,化气,濡养藏府经脉和皮肤肌腠,滑利关节,濡润空窍。
1.5神神是人体和人体组织的生命活动,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是血气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调节人体各部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维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2 精、神、气、血、津液等的相互关系
人体的精、神、气、血、津液等都各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但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干,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消耗的精、气、血、津液等,其补充来源都在于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都是中焦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通过不同道路分布到不同部位,而变化为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营养人体组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则贯穿于这种变化的各个过程之中。在藏府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导下,精、气、血、津液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2.1血与气的相互关系
2.1.1 血对气的关系 《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说:“守气者即是血。”血为气之府,血盛则气旺,血病亦可导致气疾。临床上,血虚常见少气;失血过多则每见气脱;血液瘀滞又易导致气机阻塞,如跌打损伤则每见胸闷便结,故《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说:“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2.1.2 气对血的关系 《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说:“运血者即是气。”王冰注《素问·五藏生成篇》说:“气行则血流。”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血外。气为血之帅,血在脉中流行,实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产生、运行和功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气行则血流,气滞则血瘀。临床上,常见气虚不能摄血则血溢而崩漏,不能行血则血不华色而面色白,治用补气以摄血则血止,以运血则色泽;气滞则失去行血之用而腹胀经闭,治用行气以活血则经通。
《灵枢·营卫生会》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血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临床上每见血液外失无以守气则气脱,气脱又无以摄血则血更外失,治疗用“血脱者固气”,以大剂“独参汤”补气摄血而气充血止,气充又有助于新血的产生而病愈,故《十药神书》治血证,于甲字十灰散止血、乙字花蕊石散破瘀之后,用丙字独参汤补气以生血。
2.2血与精的相互关系
2.2.1 血对精的关系 《诸病源候论·虚劳诸候·虚劳精血出候》说:“精者,血之所成也。”血液流行入肾中,与肾精化合而变为精。《血证论·男女异同论》说:“男子以气为主,故血入丹田亦从水化而变为水,以其内为血所化,故非清水,而极浓极稠,是谓之肾精。”由于血能化精,故《血证论·男女异同论》谓“男子精薄,则为血虚”,是以治肾虚精少者,每于填精药中兼以养血药。
2.2.2 精对血的关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冲脉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为十二经脉之海,乃“精血所聚之经”,肾精进入冲脉,与血海之血化合而变为血,毛发为血之余,故《类经·藏象类·藏象》张介宾注谓“精足则血足而发盛”。是以肾精衰少者,每见毛发枯槁甚至脱落,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所说:“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
2.3血与津液的相互关系
2.3.1 血对津液的关系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血液在经络之中运行而从脉中渗出于脉外,与脉外的津液化合以濡润皮肤肌腠为津液。《灵枢·营卫生会》说:“夺血者无汗。”治疗上,“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亡血家,不可发汗,汗出则寒栗而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血液瘀结不能渗于脉外为津液以养皮肤肌腠,则肌肤干燥粗糙甚至甲错。
2.3.2 津液对血的关系 《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水谷化生的津液,从中焦进入肺脉,与经脉中运行的血液化合即通过心藏变化而为血。《灵枢·痈疽》说:“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说:“夺汗者无血。”汗乃津液之所化,汗出过多则津少血伤,血伤则无以养心而心慌,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临床上亦见吐泻过甚则津液衰少,无以充实血脉而脉微欲绝者,故《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谓:“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成无己注说:“《金匮玉函经》曰:‘水竭则无血’,与四逆汤温经助阳,加人参生津液益血。”
2.4血和神的相互关系
2.4.1 血对神的关系 杨上善《太素·营卫气》注:“血者,神明之气,而神非血也。”血气在经脉中运行不止,环流周身,滋养五藏六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产生神的活动,保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盛则神旺,故血虚则神怯,血尽则神亡。
2.4.2 神对血的关系 《灵枢·经水》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王冰注《素问·诊要经终论篇》说:“脉者,神之用。”经脉营运血气流行周身,实赖神明之运为,神主导经脉运动和血液流行,故神正则血流和畅,神恐则血气不升而面色白,神怒则血气逆上而面色红赤,甚至血溢络伤而吐血。
临床常见有女子月经不调而神躁易怒,且又悲哭;亦见有女子郁怒久久未解而月经失调,且又头偏痛而眼睛失明。
2.5精和气的相互关系
2.5.1 精对气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精化为气。”张介宾注说;“精化为气,谓元气由精而化也。”精藏于肾,为阴,在肾阳的蒸动下,化为元气,通过三焦,升腾于上,布达周身,以养人体的藏府组织,促进藏府组织的功能活动。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故失精家每见少气不足以息,而行则气喘,口咽干燥,懒于言语,所谓“元精失则元气不生,元阳不见”,即是此义。
2.5.2 气对精的关系 张介宾引张紫阳:“精依气生……元气生则精产。”元气充塞于周身,流布不已,入肾中与肾精化合变为白色浓稠的膏状之精,其精在化成之后而不漏泄走失,实又赖元阳之气固护于外。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故元气亏损每见失精,“精升则化为气”,“气降则化为精”,“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矣。”
2.6精和津液的相互关系
2.6.1 精对津液的关系 《素问·逆调论篇》说:“肾者水藏,主津液……”肾精通过肾阳的蒸动化为元气,别出一支为三焦所用,以保证三焦通行津液之能。故肾精虚则三焦失职而津液不布,时见尿短黄,咽喉干,皮肤燥,或为水渍皮肤而浮肿;肾精伤耗,肾阳不用,无以化气布津,则口咽干于上而渴欲饮水,水液溜于下而小便常多,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所谓“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是其例。
《灵枢·口问》说:“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液能灌精以濡空窍,是津液之中本自有精,津液的精华部分即是精,此殆即所谓“广义之精”也。《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谓“水谷之精气”、《灵枢·五味》中所谓“天地之精气”,皆是广义之精。
2.6.2 津液对精的关系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水谷在中焦化生的津液,通过三焦元气的作用,输布人体全身,濡养藏府及其所属各部组织器官,其滑利关节的津液,一部分渗入骨空,与髓液化合,入于肾中,为肾精的组成部分。故补精药多能生津,如肉苁蓉、菟丝子、枸杞、黄精、熟地、山药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是。且时见补肾兼补脾之法,以脾健则化谷,谷化则津液生,津液生则精之化源始充,近人所谓“后天滋先天”者是也。
2.7精和神的相互关系
2.7.1 精对神的关系 《灵枢·本神》说:“肾藏精,精舍志。”肾精进入冲脉而化血,血气随经脉运行于肾中而产生肾志,志者肾之神。志舍于精中而赖精以滋养。精盛则志强。肾精不足,无以养志,则每病善忘之证。《灵枢·本神》所谓“志伤则喜忘其前言”,《类证治裁·健忘》谓“惟因病善忘者,或精血亏损,务培肝肾,六味丸加远志、五味”是其例。肾中之精气,上交于心中,化为心中真液,以养心神,则心神得以守舍而藏于心。精可养神,神赖精养,精盛则神旺,精衰则神扰。故肾精衰少不能上交于心而每见心烦失眠。且肾中之精滋养于髓,髓液充满养于骨而会聚于脑。精髓所聚,于脑为最多,故脑有“髓海”之称。惟其聚精最多,则为心神之所居,是之谓“元神之府”也。精盛脑盈,神安其居,则耳目聪明;精衰脑空,神失其正,则脑转耳鸣,目眩昏冒而无见,故失精家耳目多不精爽,肾精虚少亦可病眩晕之证,即所谓“下虚则高摇”。
《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杨上善《太素·藏府之一》注:“两精相搏,共成一形,一形之中,灵者谓之神者也,即乃身之微也。”此当指精、血、津液等广义之精所生之神。
2.7.2 神对精的关系 张介宾《类经·摄生类·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注:“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心藏脉,脉舍神,人体在心神的主导下,血气循经脉流行,进入肾中,遂化生肾藏之神,是名曰“志”。肾志统于心神,而居于肾精之中,以为肾精之主宰。神守则志安而精固,神散则乱而精失。《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2.8气和津液的关系
2.8.1 气对津液的关系 《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水化于气。”津液在人体内升降循环,输布排泄,实赖三焦元气之统帅、推动和蒸化。张介宾《类经·藏象类·十二官》注:“元气足则运化有常,水道自利。”故三焦元气失职,则津液停聚转化为水湿之病,内而为水饮,外而为水肿。《杏轩医案续录·答鲍北山翁》说:“气可化水。”正气流行,触物即还原而为水液。故水热互结于膀胱,气化不行,津液不布,则小便不利而口渴欲饮,治以五苓散助气化以行水散邪,膀胱津液得以化气,升腾于上,敷布于藏府口舌而还原为津液,不生津而渴自止。《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即是其义。
2.8.2 津液对气的关系 《杏轩医案续录·答鲍北山翁》说:“水可化气。”《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气生于水。”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三焦元阳的作用,并在各藏府功能活动的配合下,使其精专部分从中焦进入肺脉化为营气,慓悍部分从上焦布于皮肤肌腠化为卫气;水液中上升部分从肺藏经由三焦下入膀胱,下降部分在小肠济泌别汁从下焦渗入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津液藏于膀胱,通过三焦元阳的蒸动,化而为气,升腾敷布于藏府组织,发挥温养作用,以保证藏府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故《素问·经脉别论篇》说:“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临床上,暑病伤耗津液,不仅口渴喜饮,且津液虚少无以化气而见少气懒言,肢体乏力,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之加人参即为生津而益气。
2.9气和神的相互关系
2.9.1 气对神的关系 《脾胃论·省言箴》说:“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气帅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以濡养藏府组织而生神。气血流行,神即应之而生,气至神亦至,故《灵枢·小针解》谓“神者,正气也”。神寓于气,气以化神,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气绝则神亡。故张介宾谓“人之生死由乎气”。临床上,正气不足,常见心慌而视昏。《灵枢·决气》说:“气脱者,目不明。”故治暴盲证,《张氏医通》主以人参、白术。《素问·逆调论篇》说:“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荣卫气少,神不能周,故肢体不知痛痒且不为我所使。《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说“虚则郑声”,即《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所谓“言而微,终乃复言者,此夺气也”之义,是气衰则神乱而妄为言语;还有气衰神乱而为狂者。
2.9.2 神对气的关系 杨上善《太素·痈疽》注:“神之动也,故出入息动。”神是气之主而御气之动,气之流行为神所主宰,神住气亦住,神往气亦往,神安则气正,神惊则气乱,神内守则气流布于周身而不已。观日常生活中,导引家运神以御气,呼吸达于丹田,甚至流通任督;武术家运神以御气,气聚于臂则臂能劈石。神悲则气消,恸哭之后,语声低微;神思则气结,忧思不解,时发太息。故《灵枢·口问》说:“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之。”
2.10津液和神的相互关系
2.10.1 津液对神的关系 《灵枢·本神》说:“脾藏营,营舍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意亦是神,神在脾为意,意乃脾之神。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津液,入脉中以助血气之营运,流行周身,以濡养藏府组织,化生神气。津液充盛则血旺而神全,津液丧失则血少而神乱。临床上,误用汗、吐、下等法过伤津液则每见神乱惊悸或神昏妄语,故《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说:“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还有泪出过多,失去神明之照而目盲无见,即《灵枢·口问》所谓“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
2.10.2 神对津液的关系 《素问·解精微论篇》说:“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这里所谓之“精”,是指“神”,观下文“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可证)津液在体内不妄溢于体外,是赖神的主持。其津液在体内流布 不已,也有赖于神的主持。神内 守,持之有权,则津液安流于体内, 化精,化气,化血,化神,温肌肉,充 皮肤,滑利关节,濡润空窍; 神失 守,无以主液则津液妄溢,如神遇 猝恐则可见汗出、尿遗,神悲则泣 涕交流。《灵枢·口问》说: “悲哀 愁忧则心动( 神动) ,心动则五藏六 府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