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外治法概述*
2018-01-18巫益珍胡宗德
巫益珍,胡宗德,翟 敏,温 洁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299)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坚持不懈地和病魔做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勤劳智慧的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传统医药理论知识,积攒了许多临床诊治经验,形成了各个民族独自特色的理论系统,使民族医药在中华大地大放光彩[1]。少数民族外治疗法给药途径多样,给药方式不一,但均达到甚至超过口服药物的疗效。它通过一些药物或者一些介质,施用于人体,然后通过人体皮肤、穴位、经络而起到治疗或预防作用,且操作方法简便易学,如拔罐疗法,操作简单,患者自行在家中便可操作,价钱低廉,安全,副作用小,容易在百姓中广泛推广,且可治病防身,深受百姓欢迎,代代相传,并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其中最具代表,得到良好继承和发扬的民族医药特色外治法理论体系的代表为壮医、藏医、傣医、蒙医,现就将以上少数民族外治法概述如下。
1 壮医外治法
壮族人民大部分聚居在岭南一代,特别是广西附近,当地气候环境独特,潮湿多雨,天气炎热,好发肢体风湿痹痛、肌肉痉挛麻痹等疾病,故治疗疾病多数采用外治法。壮族外治法,重用解毒疗法,现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临床报道较多的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药罐疗法[2]。
1.1 药线点灸法
药线点灸法,是在壮族医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疗效显著、操作简单的治疗方法,点灸疗法所用的药线一般均采用特色壮族药物浸泡而成,操作时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药线的一端,并将线头露出约0.5 cm,然后将线头在酒精灯火上点燃,抖掉点燃的火焰,待其形成珠状炭火火星时,准确迅速地将火星点按于事先所选的人体表面的穴位上,每按火灭即起为1壮,药线点灸疗法主要通过前期浸泡药物的透皮作用加上经络刺激作用两方面发挥疗效。先后多篇文章报道,药线点灸法治疗斑秃、药线点灸法治疗风毒病、药线点灸疗法治疗乳癖、药线点灸疗法治疗网球肘等,都取得良好疗效。其作用原理即点灸药线所浸泡相应药物的药理作用,点灸所产生的温热活血化瘀作用,取穴相应穴位的疏通经络作用[3]。近年来,壮医药线点灸法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皆取得良好疗效。
1.2 药罐疗法
药罐疗法,是壮医药外治特色疗法之一,经过前人长期经验的概括总结,现已制定严格的标准化操作规范,首先竹罐制作,取材:选取根部正直的金竹,去除外皮,制作成口径大小分别为1 cm、2 cm、3 cm、4 cm、5 cm五种规格,罐壁厚度约2 mm~3 mm,长度为10 cm左右,竹罐棱角各边均打磨平整光滑,浸泡药物根据疾病而异,拔罐的取穴也因病而异,药罐疗法作用的机理,主要是浸泡竹罐的药物作用,药罐取穴的穴位作用,两者合用,共奏疏经活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作用。曾振东等[4]均报道应用药罐疗法治疗痹症取得良好疗效。
2 藏医外治法
藏医外治法是藏族人民在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下,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吸取兄弟民族及外来医学的长处,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5]。藏医外治法是藏医四大治法“食、行、药、外治”之一,藏医治疗疾病严谨认真,层层深入,主张若通过饮食的调节可治疗疾病,优先选择饮食调理方法,若饮食调理不得效,才采用起居改善的方法,起居改善行不通,才考虑选择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最后选择外治疗法。藏族医学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外治理论,主要依据《四部医典》的外治篇。外治法分放血法、火灸法、寒热敷法、药浴法和涂抹法5种。
2.1 放血法[6]
放血疗法在藏族具有悠久历史,距今大概三千多年,是藏医5种外治法中极具特色的疗法之一,主要是牛角放血疗法,广泛应用于关节肿痛、热毒等疾病中,发表文章《论藏医放血疗法对高脂血症的治疗》中对放血疗法的各个细节及操作流程,包括服用三果汤,选定放血器具,确定放血部位,绷带捆绑方法,进刀的方法,把握放血计量,止血方法,放血后的处理均详细做了介绍,可供研究者详尽参考。现代人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藏族外治疗法放血疗法对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许多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因此在临床上有广阔的推广前景,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人类的病痛,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2.2 火灸法
主要应用于寒性疾病,如消化不良、半身不遂、腹痛腹泻等。在吐蕃时期,藏医火灸疗法就已经非常成熟,并在外治法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献《月王药诊》《四部医典》两部著作对藏医火灸疗法记载详细,蔡景峰、洪武娌发表文章,在《藏医灸疗方》对藏医与中医火灸疗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从二者起源、选用原料、经络选穴、适应证等详细做了对比研究,研究深透。藏医火灸疗法起源于象雄文化时期,灸的次数单位也不同于中医的灸法,不用“壮”表示。只是单纯用次数表示,藏医认为,火灸有疏通脉道、保护内脏脏腑、防止病痛风邪串扰的功效,因此藏医将火灸疗法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各个科室中,具有广泛适应证。藏医火灸疗法对施灸部位虽有明确要求,但施灸部位在《藏医灸疗方》中均无相应穴位名称,而是以局部解剖部位为标志,如肌肉鼓起、发际等。
2.3 寒热敷法
主要适用于“龙、培根”型病、消化不良、急慢性疼痛,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根据疾病的寒热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及物体,然后将药物或者物体熨贴相应的部位或穴位上产生治疗作用。其治疗产生疗效主要是依靠药物的寒热属性作用,及熨贴的穴位活血通络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4 药浴法
药浴法前人研究拓展很广,并被细致分为敷浴法、酒浴法、骨汤浴法、袋浴法、蒸气浴法、浸浴法。因此疗效显著,临床应用甚广,尤其藏医将其广泛应用于风湿、类风湿等关节疾病中,取得很好治疗效果。药浴疗法选取药物灵活多变,配伍多样,其灵活用药形式是其他外治疗法所不能及的。
2.5 涂抹法
涂药疗法分为膏剂、油剂两种剂型,是将药物制作成的膏剂、油剂均匀涂抹身体,并配合适度的按摩使药物充分吸收,而达到治病效果的治疗方法,此种疗法主要适用体虚的患者。
3 傣医外治法
傣医传统疗法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区域的傣族人民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积累和医疗实践,不断探索总结而创立的。它以贝叶文化为背景,以傣医“四塔”“五蕴”为理论核心基础,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合用沿用至今,具有良好的疗效[7]。
3.1 烘 雅
即熏蒸疗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傣族人民民间普遍选用的外治方法之一,按病情配备适当药物煎煮使之产生药气,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选择煎煮温度,使药之蒸气熏蒸躯体[8]。用于治疗“拢梅”(风寒湿痹证)、“拢嘎兰”(虚寒湿痹)、“拢莫”(热痹)等病症。
3.2 暖雅(睡药疗法)
在东南亚地区,由于气候潮湿闷热,人们喜欢饮用冷饮,冷水沐浴,因此风湿性疾病患病率较高,暖雅用于治疗傣族疾病,如“拢旧委”“旧兰”“旧金”“火栽”“拢威”“拢呆坟”,按病情所需配备不同的傣药,加水或者加酒炒热,然后将药物均匀分摊于药床药单上,患者穿着贴身衣服直接睡在药上,紧紧包裹药单,并用药均匀覆盖全身并再盖被子,达到密封目的以防热气散发,从而达到疏经活络、活血化瘀、疏风散寒的治疗目的。
3.3 阿雅(洗药疗法)
选取适量的傣药鲜品或者干品,根据患者病情配伍相应的药物,将药物煎煮,取药水放置药桶或盆子内,选取合适的温度,浸泡全身肢体,或者将患处浸泡在盆中,主要用以治疗冷感冒、妇女产后调养、皮肤疔疮、中风肢体偏瘫等。
3.4 难雅(坐药疗法)
主要用于治疗直肠脱垂、子宫脱垂等全身脏器脱垂性疾病,慢性湿疹、股癣等皮肤病。具有清热解毒、补中益气,升提固脱的功效。按病情不同选取相应的傣药干品或鲜品,切细、研碎,加水或猪油烧热,患者坐于药物之上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5 沙雅(刺药疗法)
患处皮肤酒精棉球消毒,一边用梅花针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进行刺擦机体,一边用配好的药酒棉球擦拭局部疾患处,梅花针叩刺程度以皮肤不出血、有微热感、微疼为度。主要用以治疗风寒湿痹证、皮肤肢体酸胀麻木不仁、跌打损伤等。
3.6 果雅(包药疗法)
同样是病情不同,用药各异,傣药加酒、加水或其他辅料炒热,包裹于患处。主要用于治疗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拢沙喉、拢阿麻巴(热风湿病)、跌打损伤、骨折等。具有祛风除湿、连续筋骨的作用。
3.7 过(拔罐疗法)
先将患处使用梅花针微微叩刺出血,然后在梅花针叩刺过的部位使用火罐或水罐拔罐。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肢体、肌肉、关节酸痛麻木等病症。
3.8 咱雅(擦药疗法)
根据患者病症选取相应药物,选取的介质主要是水、油、酒,用药水、药油或者药酒包裹药材,患者患高热病时涂擦病患处,或拖擦周身大动脉散热处,如腹沟处、腋下、前额等。主要用于治疗发热病、中风偏瘫后遗症、风寒痹证等。
3.9 闭(推拿按摩疗法)
也称捏按疗法,文献报道不一,其中《论傣医十大传统疗法与自然疗法》报道推拿按摩疗法,操作时遵循傣医风、气、水、血运行通道路线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进行捏按。《傣医传统外治疗法操作规范》操作时则没有详细要求,仅要求操作者用力适度即可。闭疗法若用于治疗外伤肿痛、骨折患者时,一般先用温水、热水浸泡患处,再进行治疗。
4 蒙医外治法
蒙医外治法具有简、便、验、廉,且安全性高、实践性强、疗效独特等优点。
4.1 阿日善(药浴)疗法
阿日善疗法是蒙医外治法中常见疗法之一,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外治法,历史悠久,在蒙医中应用广泛,至今也在传承应用[9]。阿日善疗法治疗疾病原理是驱逐体内热邪,聚集病气于黄水中,然后再将黄水自毛孔中排出,最后改善赫依、血的运行。
4.2 蒙医放血疗法
蒙医放血疗法是蒙医外治法中比较常见的疗法,也是现代临床研究较多的疗法之一,为了保证放血环节安全无误,它选取利用相关器具,促使人体的气血循环的稳定性,满足了疾病预防的需要[10]。根据蒙医文献记载与现代研究表明放血疗法对黑脉病[11]、高脂血症[12]、高血压病[13]、血希拉性病[14]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5 讨 论
中医外治法与少数民族外治法均是智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坚持不懈地与病魔斗争中临床经验的总结。而各民族的外治法根据地域气候的不同而又各不相同。各个民族的外治法各成体系,各自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系统。既保存了自己民族独特治疗特色,又广泛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特长,如针灸疗法是汉族传统中医的发明,而聪明的藏族人民从火的发明缘起,也使用火灸疗法,汉族、藏族都将灸法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但施灸的数量单位、施灸的部位命名均有所不同,少数民族较传统汉族中医外治法选用器械比较丰富,比如蒙医选取外治器械有药碾子、药镫子、药罐子、炮制野猪粪便锅、蒙药袋、五疗银针等。少数民族外治法与传统汉族中医外治法有些虽然命名不同,操作方法却有极多相似之处,如中医中药熏洗疗法与傣族阿雅疗法。少数民族因地域、语言的局限一些临床效果明显的治疗方法受到限制,应用范围小,随着各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深入,可合理开发药物资源,发展民族医药。
参考文献:
[1] 王景明,张振勇,关祥祖.少数民族外治疗法简述[J].光明中医,2000(3):21-24.
[2] 王柏灿.壮医外治法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37):119-121.
[3] 张赛赛,邓享强,黄心熳,等.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皮肤疾病验案2例[J].民族医药,2017(1):47.
[4] 曾振东,韦 涛,曾翠琼.壮医药罐疗法治疗痹证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0):14-15.
[5] 包旭宏,李富银,张樱山.藏药外治疗法的特色及发展战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5(5):22-23.
[6] 西珠嘉措,彭毛多杰.略论藏医外治疗法[J].中国藏学,2014(2):186-188.
[7] 高 敏,和丽生,温 敏,等.傣医外治法中暖雅的治法方药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10):106-107.
[8] 贾克琳.论傣医十大传统疗法与自然疗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7(7):23-24.
[9] 额尔德尼达来,朝鲁门.蒙医传统疗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11(11):33-34.
[10] 巴苏海.蒙医传统疗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其作用[J].健康之路,2013,12(5):336-337.
[11] 乌 兰.浅析蒙医放血疗法的治疗原则和作用原理[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2):21-22.
[12] 包哈申斯钦图.放血疗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1):33-34.
[13] 楞 太,董·萨那巴特尔.蒙医放血疗法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作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66):17-18.
[14] 扎拉苏荣,朝 鲁.蒙医放血疗法治疗血希拉性头痛[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