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8-01-18古绍彬徐宝成康怀彬马红燕

农产品加工 2018年21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学位导师

古绍彬,徐宝成,康怀彬,马红燕,王 耀

(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0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已经正式启动,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从而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发展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使命,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而实现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现研究生教育向高水平和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当前,研究生培养一般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学院承担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很多具体工作,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学位管理、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具体实施[2]。因此,为了提高学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应在研究生管理中简政放权,将管理重心下移,从而让学院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主体能动性,承担起更多责任[3]。笔者根据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结合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阐述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系统地提出了相关措施,从而切实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质量保障”一词来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企业界,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4]。质量保障体系的引入主要为大学内部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并为师生提供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7年1月,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强化培养单位质量保障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增强质量意识,建立与本单位办学目标和定位相一致的质量标准,争创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学院作为研究生质量保障的第一责任和主体单位,应加强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意识,调动学院、学科和硕士生导师的积极作用,将质量保障工作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从招生、培养、考核和制度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具体包括明确培养定位,通过研究影响培养质量的各个因素,正确理解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应该达到的目标、建立的标准和所采取的措施,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完成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而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学院实践经验表明,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对研究生培养中各要素、环节、过程的质量保障制度的建设、实施、评价和改进,使各环节的相关人员都能尽职尽责,从而保证和持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2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把培养质量作为保障的目标,把影响培养质量的各种因素作为保障对象,形成一个多元的、动态的、有机的体系。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既包括招生宣传、学生培养、课题开展和学位论文管理、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也包括生源质量控制、教学条件和科研环境建设、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机系统[5]。

2.1 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前提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前提是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在招生的时候严把生源入口关,把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及有培养潜力的学生招进学校。首先,学院要重视招生宣传,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区域优势,通过展示自身的学科优势、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产、学、研发展成果等来吸引优质生源;其次,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适当地增加复试在考试中的比例(学院复试占总成绩的40%),复试注重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确保优秀的、具有培养前途的学生能够入学深造,为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2.2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和授予硕士学位的主要依据,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管理和质量评估的基础。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不仅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影响到一段时期内所培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声誉等各个方面,因此学院应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学院应成立由院长牵头的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对培养方案广泛讨论、征集意见,强调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课程体系的宽广度和前沿性,以及严格学位论文相关要求,避免修订随意性,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通过,上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通过,方可正式生效。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应坚持“服务需求,提升质量、强化内涵、突出创新”的培养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坚持“服务行业、提升能力、强化技能、突出创造”的培养宗旨,应吸纳企业参与,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方案制订、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同时,学院要求新生进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和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学院研究生秘书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仔细审核每一位学生的培养计划,发现课程遗漏、学分不够等不符合培养方案的问题时,第一时间返还给学生修改,并要求导师签字审核。通过这种方式,导师和学生会主动去研究培养方案,并对研究生课程及课题研究的开展引起足够的重视,确保研究生培养符合专业要求[3]。

2.3 实施淘汰机制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

要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除了抓好招生和培养等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应实施有效的淘汰机制。在课程考试、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参加科学研究和专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各环节都严格考核,严格规定一定比例的淘汰率,淘汰的这部分学生必须适当延长学习时间,确保培养质量[5]。学院在研究生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对达不到或不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学生坚决予以淘汰。特别是在中期考核过程中,要加大淘汰力度,给学生压力和危机感;同时应督促学生及时调整研究方案,确保研究进度和期刊论文的按期发表。另外,论文答辩模式要予以改革,实行答辩回避制度,答辩委员会成员中的校外专家由原来1名增加至2名,对于学位论文不合格和论文答辩未通过的学生,一律不得授予学位。

2.4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应该严格导师遴选制度,从师德师风、职称、学历、项目、成果等方面进行导师的遴选,尤其应对项目课题及科研经费进行量化要求。对专硕导师的遴选标准要更加注重导师的实践能力考核;对校外导师,更要偏重于其专业技能、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等[6]。

另外,要不断强化对导师的培训和考核,建立起包括导师是否有足够的课题、能否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等在内的一套科学的、规范的、有效的奖惩和评价体系。对科研经费不足、责任心不强的导师按院内文件要求,减少其招生名额或停止其招生资格。此项动态调整机制,为学院优秀导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2.5 打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助力因素

浓厚的学术氛围可促进高水平的科研产出,学院采用多种方式,让研究生尽早接触不同领域的学术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7]。例如,利用学校科大讲坛和研究生论坛等平台,先后邀请了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使高水平学术交流常态化,为研究生提供了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既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学生课题和论文的开展提供了动力。

2.6 加强学位论文的规范化管理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其质量不仅是衡量学位授予质量的核心指标,也是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学院应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切实提高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和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举措。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按照以下阶段进行科学管理:①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主要考察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是否符合各专业的培养要求,以及课题计划和试验进度安排是否科学合理。②中期考核。主要从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学分完成情况、研究生课程成绩、学位论文进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其中,学位论文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论文工作进度、论文研究方案的及时调整、下阶段拟开展的工作与进度安排,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期完成毕业论文全部工作的可能性。③内审和预答辩。内审主要审查研究生课程学习学分是否满足答辩条件,学位论文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成果是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论文格式是否规范;对每位预答辩者明确给出是否同意答辩的结论。预答辩则是由二级学院组织学科专家对论文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整体把关,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④盲审。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阅一律实行盲审制。评阅人应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写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否同意论文答辩等,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⑤论文答辩。重点考察论文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创新性,以及学生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综合考量论文写作的规范性,结合学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等,评定答辩等级、明确是否同意毕业、是否建议授予学位。⑥学位申请与授予。依据学校研究生学术成果社会评价认定办法,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进行认定,同时结合研究生答辩通过情况,授予学位。⑦推广。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知识产权[8]。

3 结语

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经过学院的不断探索,构建起科学、规范的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指标体系,有助于学院从操作和制度保障方面来提高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质量,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它将随着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完善而完善,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学位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