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2018-01-17刘红艳麦艳红蒋晓红
刘红艳 麦艳红 蒋晓红
【摘 要】本文论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高职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的管理文化、育人文化等对课程教学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推动学生职业精神的发展,并提出建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基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通过现代学徒制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等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 职业精神 教育链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174-03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每年为现代化企业和工厂输送了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受高职对人才培养供给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影响,高职院校输送到企业的学生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没有能够找到很好的契合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形势下,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产教融合下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能为职业界所普遍认可的毕业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和职业理想等品质,对毕业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至关重要。在产教融合发展中,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更密切地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会将产业的资源更多地融入教育中,学生会对企业文化、企业需求和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有更深的认识。
一、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职业精神的认知
现今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具有非常显著的群体特征。一方面,我国的科技发展迅速,各种电子产品不断涌现,当这些产品铺天盖地放在他们面前时,青春年少的他们不像70年代和80年代的学生,后者很多的知识来自于老师的讲授环节,前者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网络的碎片化信息,知识库的琳琅满目,教学资源的多样化,甚至许多游戏的不断推陈出新,获取各种信息的来源也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尚处于不稳定时期,在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中,显现出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在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中,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精神这个概念缺乏深入了解。当创新创业等信息充斥他们的头脑中时,他们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尤其是面临毕业的学生,不知道是创业还是就业,甚至在两者之间不断摇摆。一些学生选择通过就业来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当就业几年,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后,又开始投入创业中。在对这些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由于缺乏对职业精神的认知,造成了毕业后的职业精神缺失,对用人单位造成一定的困扰,反过来,用人单位会质疑学校对学生的培养。
(二)大学生自身的缺陷,在职业精神的培养环节需要加强
大学生来自于不同地方,有些城市的学生生活条件好,成长环境优,在家里备受家庭宠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学生毕业后,职业陋习就慢慢显现出来。相当一部分学生跳槽频繁,很少能够待在同一家公司超过三年,有些学生甚至一年换一个单位。有些用人单位反馈,部分高校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种种不适现象,做工作怕吃苦受累,喜欢抱怨,对工作的认真程度也不够,心态比较浮躁,上班不守时,对收入过分关注,受不得半点委屈,工作中喜欢玩手机,与人沟通协调能力不够,不善于和人交流沟通。同时有一部分学生一方面聪明伶俐,接受能力很强,喜爱处处占上风,另一方面,他们逆反心理比较重,缺乏包容性和与人协调沟通的能力,意志力表现欠佳,表现在工作上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具体表现出做事不细心,浮躁,不主动承担工作,人比较懒惰,依赖性强,工作骄傲自满等现象,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独来独往,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这部分学生更需要在高校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部分高职生职业态度有待提高
高职毕业生不管是顶岗实习还是就业,基本的工作岗位是按照技师这条职称线一路发展的,所以高职的定位更多的是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学习相对本科院校没那么深入。所以高职毕业生从事的岗位有一部分是产线工,也有一小部分是技术维修维护人员,比起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生产一线,如果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这部分学生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就业落差,表现在对于工作的岗位不满意,或者对于薪酬不满意,有些毕业生有时候会对工作选择应付了事,或者干脆拒绝。他们更看重眼前的报酬,而忽略了今后的发展。一些学生对布置的工作持中庸或懈怠的态度。在现实工作中,一部分毕业生工作更多的是为了谋生,所以在工作过程中,不会有忘我的工作态度,甚至对加班任务不屑一顾。
二、造成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
以上这些状况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学生个人的性格、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环节、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现在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提高。
(一)学生个人的性格因素
现在高校的招生不断扩大,每年都有非常多的学生从高中、中职步入高职校门,生源的扩大使得高校容纳更多的学生。这些选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部分是根据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主动选择的,而另一部分是因为某种因素,高考成绩没有考入一本二本线,从而无奈选择在高职就读。对于后一部分学生,他们踏入高职后,由于原先的期望值太高,而高职更多的在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或者更多的是实际应用技术的培养,这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落差。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热情不足,自进入大学之日起就浑浑噩噩,毕业后把这些负面的因素带入工作中,職业道德精神缺失。也有部分高职生文化底蕴不高,知识面较窄,他们进入高职后,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每年考取一定的证书,门门课考试成绩为优,他们自认为只有学习好就能找到好工作。这样的学生在求职中专业知识能力强,但是职业精神培养缺失,导致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不够,阻碍着他们工作能力的提高。
(二)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前的高职生源,90后占绝大部分。不管是独生子女家庭或者是来自其他城镇或农村的家庭,大部分是在长辈们众星捧月的环境下长大,从小家长就把关注点全部放在了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他们作为社会人在生活能力、独立能力、抗压能力等其他方面的锻炼。这些学生考入高职院校后,独立自我意识比较强,遇到困难迷茫,缺乏长期奋斗的精神准备,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在毕业后,很多学生会毫不犹豫选择条件好的大城市、大企业,哪怕这些企业工资比较低,也不愿意选择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更有利的基层企业。另外,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父母对职业的行为规范,家庭成员的经济情况,父母的教育理念、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的职业精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教学环节对职业精神的培养
每个高职院校都各有特色,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精神也各有秋色。但是学生三年的培养,一旦毕业,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合企业的需求,还要从多方面来考虑。学生所选择专业的教育教学手段,课程设置方案,师资队伍的情况,专业的社会服务,学校的社团活动,学生个人的素养培养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有些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学生考证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职业精神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只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应该具有的职业精神。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这方面的课时量少,教师在授课时只能浅层次讲授,而缺乏多方面的引导与实践。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途径
(一)建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基地,通过企业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建立产教融合基地,主要通过这个基地,引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运行模式,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到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專兼职教师队伍,校企双方共同担负起学生的培养,经济方面独立核算。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方面,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文化、管理方式、职业素养等融入了学生日常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文化素养和高校的校本文化的共同熏陶下,自觉将自己的角色与未来企业的员工结合在一起,在学习中慢慢了解职业精神,慢慢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教师在授课环节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外,在每次上课后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在职业素养的养成环节需要注意的内容,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课堂学习中,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产教融合模式下,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依托行业办学,办好学校服务行业”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需要坚持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与传统的校企合作相比,前者更注重企业和高校的深度融合。当前各个高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将职业精神的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中。将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带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毕业设计和创新作品的设计环节引入企业真实的产品,在指导老师的安排上,校内老师和企业老师同时指导,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将职业精神的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环节。在创新作品的调试环节,鼓励学生精益求精,不断追求产品的实用性。在实训项目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及服务意识等。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现代学徒制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现代学徒制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合作紧密,合作不是只局限于协议书的签订,双方之间会紧密合作,深度融合,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通过双方联合招生,共同开发课程,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是双方共同进行,毕业后企业通过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录用的条件。授课过程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校老师作为校内导师,和企业一起承担学生三年学习的指导工作。在课堂的教学环节,采用与真实岗位比较贴近的课程,学生边学习,边工作。这些学生一旦签订了协议后,他们就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多种角度宣传职业精神
发挥校园文化培育职业精神的作用,把职业精神教育引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多种多样的职业宣传活动,通过聘请优秀毕业生开设讲座,在微信群、学校的宣传栏、新闻稿等多方面宣传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员工。通过这些模范代表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同时,在校内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社团带领学生进社区开展服务,通过这些德育措施,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职业精神发扬光大,并把这些事迹传递给校园和社会。
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在这种背景下,更贴近企业需求的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今后在高职学生的培养中,将企业的特点和学校的优势结合后,培养社会紧缺的职业技术人才,把握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开展课程改革,优化评价方式,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贯穿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朱国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
[2]丁翠娟.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调查与研究,2012(4)
[3]路承亚.当代大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4]王亚青.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现状及其培育路径[J].教师博览,2016(6)
[5]祖伟.高职生职业道德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6(2)
[6]徐勇.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2)7
[7]乔洪波.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精神现状调查[J].当代教研论坛,2015(12)
[8]刘洪波.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模式培养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13)
[9]贺伟,李艳文.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统整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