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健康管理法基于调理中医体质偏颇体质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防治

2018-01-17吴梦玮袁尚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30期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健康管理

吴梦玮 袁尚华

[摘要] 同型半胱氨酸是多种慢性血管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体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越高,患血管性疾病的风险越大。中医体质学指出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通过中医健康管理法给予患者体检、健康教育、药物等,纠正偏颇体质,降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对预防慢性血管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健康管理;偏颇体质;预防疾病

[中图分类号] R58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10(c)-0145-04

[Abstract] Homocysteine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many chronic vascular diseases. The higher the homocysteine content is, the greater the risk of vascular disease is. The 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oints out that biased constitution is the intrinsic factor of disease. Through the health management la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patients are given physical examination, health education, drugs, and so on, which can correct biased constitution, reduce the concentration of homocysteine, this metho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n prevention of 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 Homocysteine; Health management; Biased constitution; Prevent disease

同型半胱氨酸又称为高半胱氨酸(Hcy),是甲硫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甲硫氨酸代谢障碍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引起甲硫氨酸代谢障碍的原因有遗传和环境营养两种因素。数项科研已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多种慢性血管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等独立危险因子[1]。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HHcy亦与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疾病相关,从而可见HHcy是众多慢性疾病的“未病”状态。现今Hcy的检测已经成为常规体检指标,早期临床发现HHcy的概率越来越大,纠正HHcy对预防冠心病、脑卒中、痴呆的意义重大,故寻找有效的降低Hcy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中医体质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创立的,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中医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2]。体质学将人体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秉质9种类型。其中只有平和质被认为是健康体质,其余8种体质均是易感病患病的偏颇体质[3]。中医体质学是中医角度预防疾病的重要切入点,往往在西医检查未出现异常指标之前,人体已经感觉到诸多不适,出现偏颇体质,此时通过中医体质调理可对疾病起到预防作用。结合Hcy的预防意义,运用中医体质调理的方法对改善人体内环境,从而降低Hcy水平有良好作用。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1 病因

1.1.1 禀赋不足 《医宗必读》曰:“肾为先天之本。”先天是指人体受胎时的胎元,这是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而言的。《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素问·六节藏象论》亦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由此可见肾所藏的精为人体先天的基础,禀受于父母,充实于后天。故肾为先天之本,指的是肾的藏精情况决定了人的禀赋强弱、生长发育、脏腑功能等,人体全生命周期中,都离不开这个根本因素。

1.1.2 后天失养 脾为后天之本,后天是指人出生后的生命过程。《医宗必读·脾胃后天本论》:“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乃亡。”可见人体各个脏腑得以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与脾胃功能息息相关,脾胃功能正常,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可被各器官吸收利用,人体精力充足、气血旺盛,反之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精微之物吸收乏力,机体失养,易于患病。近年来有相关科研表明营养因素与HHcy发病相关[4]。

1.2 病機

在传统医学中并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一病名,依据其相关西医疾病的一系列证候,可归于“胸痹”“真心痛”“眩晕”“中风”等范畴。此类疾病的共通点为:痰浊内停、瘀血阻络、痰瘀互结。痰邪为水液凝聚,流行不通所形成;瘀血则因气机失调,水道受阻导致凝集。二者相互影响,又可形成新的致病因素,共同导致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失调。Hcy在人体内蓄积,造成HHcy[5],此为有形之邪,其致病基础类似于痰浊流于心胸经脉,形成瘀滞,心脉痹阻出现心痛、胸闷、心悸等症状;痰浊流于脑络,气血不得上行濡养,髓海空虚,瘀血内停,导致眩晕、头痛等症状[6]。安辉等[7]研究发现运用降浊化痰、活血化瘀的中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HHcy患者,可明显降低其体内Hcy含量,故提示中药治疗HHcy可运用此类方法。

2 中医体质分型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8]。自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学问世以来,诸多学者对体质分型和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王琦教授团队[9]应用现代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痰湿体质进行研究,发现痰湿体质人群多肥胖,其患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概率均大于非痰湿体质人群。袁兆荣等[10]对老年中风患者的体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体形肥胖者多属于气虚、痰湿体质,体形嬴瘦者多属于阴虚体质,其二者中风的辨证分型亦有所不同,前者中经络居多,后者中脏腑居多。田松等[11]对冠心病患者的中医体质进行分型发现血瘀质、气虚质和痰湿质是此类患者的常见体质,且中医证候类型与体质密切相关。袁婉丽等[12]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发现痰湿质和阴虚质最为集中,其中痰湿质患者偏于肥胖,同时发现血瘀质的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相较于非血瘀质患者较差。

由此可见诸多疾病形成之内因与患者的固有体质相关。中医思维治疗与预防并重,中医养生更是有着很高的公众认可度,《内经》中明确提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做好预防工作,对于民族社会意义重大。运用中医体质学对个体进行体质辨识,依据体质情况对其易感疾病进行把控,可将疾病预防在萌芽阶段。王前飞等[13]提出预防疾病与体质结合的具体方法为:从高危人群中筛选出偏颇体质之人,通过纠正偏颇体质,可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从而基于病因进行预防。故中医体质学将中医预防疾病的方法具体化、明确化、群体化,使得养生方案有理有据,真正做到有效养生。

3 运用中医健康管理法调理中医偏颇体质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防治

3.1 同型半胱氨酸与体质的关系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体检科临床工作中,发现HHcy与气虚体质和痰湿体质关系最为密切,HHcy患者代谢偏慢,肥胖常见,体内痰凝湿重,气机运行受阻,导致津液输布不利,津液失司,又可抑制体内气血运行,从而加重凝滞,故气虚质与Hcy升高关系密切[14];痰湿质与HHcy有相似的影响因素[15],多数患者平日嗜食膏粱厚味、油腻腥膻,导致脾胃负荷过重,运化不利,痰湿凝结,水道不通,易形成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痰湿体质。由于Hcy是甲硫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过食高蛋白饮食,摄入高含量的甲硫氨酸可直接引起Hcy升高,反之,低蛋白饮食及多食膳食纤维,可降低Hcy水平,故调节饮食,是改善降低Hcy水平的必要环节。

3.2 中医健康管理法调理体质方法总论

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功能上相互协同,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一旦患病虽然证候各异,但都是全身疾病在各个局部的不同表现[16]。因此,调理体质是一个漫长、综合的过程,依据体质形成的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两部分原因,需着重于后天部分的改善,即纠正患者在饮食、运动、情志、起居等方面的不良习惯,从而改善偏颇体质,减少疾病的产生。《内经·上古天真论篇》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饮食、运动、情志、起居对于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安和无一不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再配合中医的药物与非药物综合调理,可使人体远离体质偏颇,保持健康状态。

3.3 依据HHcy患者不同体质制订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中医体质学说着眼与患病主体的“人”,通过辨识不同的体质,对疾病进行预防和干预,由于体质不同,发病过程、转归、预后均不尽相同,把握好体质情况,对不同体质人群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将会收到更大的效益[17]。

3.3.1 中西医融合体检 西医体检利用先进的实验室技术把握理化指标的异常,达到早期发现疾病的目的。中医体检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收集各种症状、体征及证候信息,辨识人体的健康状态。我院体检科常年开设中医体检,内容包含三方面:一是体质辨识,从检测体质入手判定患者的体质偏颇与否、偏颇程度,从偏颇体质发现易感疾病,使调理体质成为预防疾病的切入点;二是证候辨识,我院体检科中医医师对患者进行中医四诊检查仪检测,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辨证分析;三是经络辨识,人体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运用经络理论、病络理论认识疾病,由体表的经络来防治脏腑的病变。体检完成后,通过患者个体的体质、经络情况出具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分析原因及发病倾向,指导患者调理体质、疏通经络以防治疾病。中医体检弥补了现代医学健康体检仅仅通过物理的和仪器检测的客观指标为依据,对受检者主观感受注重不足的缺陷。中医体检是健康管理的首要环节,能够全方位把握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为健康状态的辨识和干预找到切入点,使得人人受益。

3.3.2 中西医融合健康教育 编制中西医融合健康教育手册,对HHcy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树立“最好的医生是自己”的健康理念,知晓防治疾病自身是主体,医护是辅助,从而能够主导自己的健康,最终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中医的健康教育运用传统中医思想向患者阐明疾病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是对患者全方位的健康指导。现代医学也十分注重健康教育,诸如平衡饮食、心态平和、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充足睡眠等,但这类指导无针对性,且大多在疾病形成之后,为了防止病情迅速发展,才给予患者健康指导,在疾病未成阶段,现代医学往往束手无策,患者总被告知“定期复查”。而传统医学重视中西医检查手段的结合,针对健康问题,在现代医学基础上总结出一系列带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法:①平衡阴阳,中医认为人体健康有活力的最佳状态是阴阳平衡。生命阴阳平衡的含义是脏腑平衡、气血平衡、寒热平衡、表里平衡及上下平衡。“法于阴阳”是《内经》倡导的养生最高境界。②安和五脏,中医认为五脏生克制化,维护人身心整体的系统功能。人们常说的肝脾不和、心肾不交及肝肾阴虚等,都是常见的五脏失和状态,故疏肝健脾、交通心肾及滋水涵木都是是调理五脏的常用方法。③调理体质,纠正过度的偏颇体质可以预防疾病。④疏通经络,通过针灸、按摩、火罐、刮痧、艾灸及拍打经络等非药物疗法可疏通经络、强体养生。⑤扶正祛邪,《素问遗篇·刺法论》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正气是人体的守卫,是不得病的根本之所在。正复邪自祛,祛邪正自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⑥防病传变,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后传变形式多种多样,外感疾病可有表里传变、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内伤疾病可有脏腑传變、经络传变等。所谓“治未病”在预防的基础上同时应阻断传变,正如《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⑦形神一体,中医认为情志致病是患病的重要因素,五脏含五志,怒、喜、思、悲、恐对应肝、心、脾、肺、肾,故调和情志、心情舒畅是中医特有的防病理论。⑧饮食均衡,食药同源,食物与中药一样亦有四气、五味和归经,五脏对应五味、五色,平素饮食应合理配餐,荤素搭配,色彩丰富,绿色食物养肝,红色食物补心,白色食物润肺,黄色食物益脾,黑色食物补肾,这是中医养生饮食的生动写照。⑨四季养生,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阴阳平和亦是天人合一,脏腑功能与昼夜变化密切相关,故养生是长久不可懈怠的工作。⑩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不足,外邪入侵,寒热暑湿燥火是对外邪的精辟归纳,起居劳作要实时规避虚邪贼风,才能脏腑安和,阴阳平衡,诸病不生。将这些健康教育加以整理,依据个人体质,结合HHcy与慢性疾病发病等科普知识,编写更加个性化、系统性的健康教育手册,对患者进行宣教并定期随访跟踪,必能使患者在预防保健的层面上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收获健康。

3.3.3 中药体质调理 每个人的中医体质都存在特异性,不同体质的易感疾病不同,但同一体质对疾病的敏感程度和病情转归却有一定规律可循,故人体感病的内因终归是体质的偏颇,把握好这个内因,对疾病的治疗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故把握个体体质的特点,对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都有重要的意义。多种慢性病的形成,与HHcy及患者自身的偏颇体质密切相关,在预防阶段,注重偏颇体质的纠正,可以防止发展出更多的慢性疾病。

3.3.4 中医经络疏通 经络理论是传统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独特理论。从《内经》起,我国医家就对经络的治病方法推崇备至,认为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认为“经脉者,决死生、调虚实,不可以不通”。可见,经络运行周身气血,经络不畅,血运不通,这是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王永炎院士[18]提出“病络理论”,病络即是病因,又是病机,类似于西医的微循环系统,对于疾病的轻重、转归、诊治都有重要意义。由病络状态进展而形成的疾病称为络病,泛指发生于以络脉为主要病位、以络脉的功能和/或结构失常为主要病机的一类疾病。

陈德欣等[19]通过针刺气海、关元、足三里明显降低患者体内Hcy含量,从而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目的。牛文民等[20]应用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降低Hcy继而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中医学在疏通经络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包括针法、灸法、推拿、拔火罐、放血等非药物疗法。

3.3.5 四时序贯 慢性疾病病因复杂,HHcy是期间的重要环节,预防慢性疾病需要终身持续,不可能一蹴而就。依据季节、节气不同,结合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顺应天道,从饮食、运动、情志、起居全方位固护健康,序贯巡行,年复一年,整体长期对于慢性疾病的发病起到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纠正HHcy对于预防多种慢性疾病意义重大,在提倡医学重心前移的今日,健康管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对防治慢性疾病有重大意义,基于调理偏颇体质进行健康管理,可明显改善偏颇体质对疾病的影响,靶向性强,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耿彬,常林,杜军保,等.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新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7(2):215-219.

[2] 王琦.中医体质学2008[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3] 吴梦玮,袁尚华,富斌.中医体质学和药茶调理[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4,42(11):85-86.

[4] 李玲,代丽红.血中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癥的关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24(3):269-270.

[5] 黄伟明.中医浅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J].中国临床研究,2013,5(9):61-62.

[6] 李卫利,景光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1-413.

[7] 安辉,林凯旋,缪灿铭,等.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0例[J].福建中医药,2005, 36(3):11.

[8]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9] 王琦.王琦医学论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47.

[10] 袁兆荣,袁杰.老年中风疾病与体质因素关系[J].山东中医杂志,1997,16(6):245-246.

[11] 田松,赵丽娟,梁晓葳,等.50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6):21-23.

[12] 袁婉丽,胡节惠.2型糖尿病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602-2603.

[13] 王前飞,王前奔.中医体质学说对疾病预防的指导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1993,20(3):15-18.

[14] 张惠敏,郑守曾.气虚体质的研究进展(综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14-16.

[15] 姚海强,李玲儒,王济,等.从痰湿体质角度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防治[J].环球中医药,2016,9(6);715-717.

[16] 袁尚华.中医五位一体健康管理法整体预防慢性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0):3170-3172.

[17] 刘炜丽,陈瑞芳,时光.治未病指导高血压前期健康管理的研究思路[J].光明中医,2014,3(29):431-432.

[18] 王永炎,常富业,杨宝琴,等.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1-6.

[19] 陈德欣,王瑶,郅扶旻,等.针刺传统保健穴对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影响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4, 42(1):91-92.

[20] 牛文民,刘智斌,杨晓航,等.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4,42(5):79-81.

(收稿日期:2018-05-22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同型半胱氨酸健康管理
南宁市某社区教育机构学前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临床检验学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联合检测变化研究
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关系分析研究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健康管理”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