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教育要弄清适合“谁”
2018-01-17郝云亮
郝云亮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满意;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8-0008-03
要理解适合的职业教育,先要理解适合“谁”这个关键问题。搞清了适合“谁”,才能明白什么才算“适合”,怎样使之“适合”,判断是否“适合”。
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有两个:企业和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所适应岗位由单一岗位向多种岗位转变,二是能胜任的职业由一种职业向多元职业转变,三是所掌握的能力由简单技能向综合技能转变。要适应这种变化,优秀的人才一要具备宽专业基础,能应对不同岗位的需求;二要具备强学习能力,随时接受不同职业的挑战。
目前企业和学校对人才的期待是不完全一致的。企业看重的不只是专业技能,更希望学生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态度和踏踏实实、认真做事的职业精神,能够持之以恒,别好高骛远、朝三暮四。而学校认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很重要,每年都把大力气和大价钱花在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上。但技能再强,也很难适应岗位、职业变化对人才能力提出的全面挑战,这个问题我们无法视而不见。
从“人”的需要角度看,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变化,实现人生价值。从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样几种能力很重要:一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二是学习能力、做事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三是与人相处、和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从这个基础上讲,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是不矛盾的。
因而,打造适合的职业教育,学校首先要明确人才的能力组成和相适应的结构比例。让国家的要求、学界的研究成果、培养方案的目标真正地从白纸黑字转化为行动的具体指针。每个学校都应该有基于地方文化经济、学校历史、专业特色的校本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目标要清晰、具体、自成体系,有可操作性,能够深入人心,让教育的追求融化于教育者内心,进而转变为行为的自觉。
要让所有办学工作聚焦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课程,都有育人价值,但大多是散落的珍珠,需要用一条线串起来。一项教育活动可以实现多个教育目标,但在设计方案时要有意识地强化主题和聚焦目标的实现,这样才有教育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工作的育人价值。
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行动中收获感悟,提高能力。再好的教育活动,如果只有部分学生受益,那这个活动就不是最成功的。教育活动要真心实意地为了学生的成长,除此之外别无目的——不是为了领导满意,不是为了形式好看,不是为了拍照留存。要始终坚持行动即学习的理念,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在行动中学会共处、学会工作和学习、学会做事和做人。
适合的教育,是否真的“适合”,要由服务对象说了算,也只能由服务对象说了算。检验的标准是看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市場需要,是否符合人才成长的全部需要。检验应该基于培养结果而不是办学过程。我们以往重视对过程、数量的检验,比如投入资金、扩大规模、购买设备、打造名师等,事实上这些和人才培养结果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买了再多的设备,如果没有很好地应用,也无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使用由教学教具研究机构设计出来的实训设备是否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目前也没有权威机构做出认证,这钱花得是否值得就更加需要推敲。
企业满意度的调查相对来说容易操作,只是一直以来没受到重视。之所以没受到重视,是因为我们并不在意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而重视投资方和举办者的态度和意见。很显然,这和管办评分离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学生个人发展情况需要时间来检验,其中存在太多不确定、难衡量的因素。对人的后续发展起作用的不只是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学生毕业时所具有的综合能力、劳动态度和职业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已经有相关学者和机构在研究和实践对学生能力结构的测评,重点在测评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虽然未必是最合适的,但和目前自上而下基于办学过程的评估相比,这样的研究和实践会更接近教育本质和现实需要。
适合的职业教育,关键在依据“谁”的标准来检验是否“适合”,进而倒逼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更为关键的是,很多问题都需要用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来推进,用可感受到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变化来检验,舍此别无他法。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