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018-01-17胡明兵

关键词:锻炼智障儿童塑造

胡明兵

摘 要: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智障儿童;适应行为;培养;塑造;锻炼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09-1

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智力有很大关系,但又不是一回事,社會适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有的孩子智力虽然落后,但是经过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还是不错的。如何培养智力低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本文从课堂教学、家庭生活和实践活动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未来的生活质量。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应把以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变为以生活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使学生生活技能的提高更容易实现,也使得教学适切度得以落实。所谓的“生活适应”就是要强调“生活”和“适应”两个概念。生活就是将学生实际生活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适应就是将学生学到的生活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成为智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智障儿童教育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智障儿童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为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应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训练,使他们学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将来参加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必备的能力。例如低年级侧重于个人生活方面,像认识自己的物品,认识身体各部分名称;中年级侧重于家庭生活方面,像认识、使用家庭物品,认识家庭成员,学习家务劳动;高年级则以社会生活为主,认识、使用公共场所的设施,遵守公共秩序。这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确定主题,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可以不断丰富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智障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多练习。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中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可以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①一手拿起鞋子。②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③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④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⑤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终才让学生完整进行双脚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通过反复的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的生活技能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智障学生做事情的速度、质量。如智障学生吃饭,开始可能会把饭粒撒的满地,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练习,智障学生会逐渐正确掌握吃饭的技巧,少撒饭粒或不撒饭粒。

二、家庭生活中锻炼社会适应能力

智障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大脑受到了损伤,身心发展出现了障碍,许多家长感到自己亏欠了孩子,便用加倍的爱来偿还,为孩子包办一切,以至于六七岁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穿脱衣裤,不会解纽扣等,一切依赖家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生活自理的机会,这直接养成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但每个家长又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适应社会,做一份简单的工作,这就很有必要对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行为进行反复长期的康复训练。我们认为“勤能补拙”,家庭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环境的教育训练,就谈不上生活适应行为的养成。有的父母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丧失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去实践,这时,学校的引导是关键。通过家访、家长会及平时的交流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小孩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并要长期坚持,克服畏难情绪,从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锻炼,逐步扩展到适应社会的各方面技能,提高家长的认识和训练水平。老师把对小孩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情况及时地和家长沟通,并请家长把小孩在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让家长做好记录,老师再根据家长反馈的信息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对做的不到位的技能再及时给予纠正和强化,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适应行为的家校合力效应。

三、实践活动中塑造社会适应能力

为了使智障学生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生存的基本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应开展一些校外快乐实践活动和防灾、消防、地震等逃生疏散安全演练。学校应将社区、超市、医院、车站、花卉园、广场、公园、地震体验馆、消防队等确定为学生实践场所,确定活动时间,精心组织、未雨绸缪,活动前制定出详细的方案,将学生置于真实、常态的生活中,使教学从“正式课堂”走向“非正式课堂”,也使教学向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让智障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了解自我、感受他人,有力的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总之,学校应采取多种教育途径,为智障儿童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良好的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锻炼智障儿童塑造
社区融合教育点亮智障儿童的生活
不要轻易剥夺孩子们成长的权利
在数学中锻炼高中生意志
浅析体育教学实效性
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分析研究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浅析如何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